隔壁5歲的天天,有段時間總是喜歡裝病,動不動就說自己這裡疼,那裡不舒服。
比如,有天早上他跟媽媽說自己肚子痛,頭也很難受,要媽媽幫他請假。
可媽媽照辦之後,卻發現這小傢伙在家裡上躥下跳,胃口也非常好,別說肚子疼了,精神好的去打死只老虎都沒問題。
再比如,有次在學校的戶外活動中,小朋友們都在很開心地玩耍,可他卻突然蹲了下來,半天不說話。
老師嚇得趕緊跑過去,問他怎麼回事,他說自己腿特別疼,好像把腳給扭傷了,可到了醫務室之後,卻啥事兒都沒有。
類似這樣的情況,多次發生之後,家長和老師們也都意識到,天天很可能是在裝病。
但考慮到孩子年齡小,比較容易生病,所以哪怕大人們都猜到天天有這個裝病的可能,但每次天天只要說自己不舒服,還是會引起大人的關注,因為沒人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
天天為什麼會這麼做呢?這樣下去不就成了一個小騙子?到時等真正生了病,大人卻無法鑑別了,究竟怎樣才能幫天天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為什麼要裝病?
要想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為什麼會裝病,只有找到背後的原因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1、渴望關注。
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父母對孩子陪伴較少或給予的關愛不夠的家庭中,造成孩子內心缺愛,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
他們會發現一旦自己生病時,父母就會顯得異常緊張,陪伴自己的時間也會多起來,這種狀況會讓孩子感到內心得到異常地滿足和溫暖。
次數多了,他就明白,如果自己生病,父母就一定會更關注自己,於是慢慢地就會下意識地進行裝病的舉動。
2、逃避藉口。
就像前面的天天,不想上幼兒園,或者不想參加戶外活動,就會用裝病來作為逃避的方式是一個道理。
3、習慣使然。
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對孩子比較寵溺或溺愛的家庭。
只要孩子稍微有點不舒服,哪怕只是情緒有點低落,家人就會對孩子倍加關愛和呵護,幾乎是有求必應,哪怕是特別無理的要求,也會馬上辦到。
次數多了,孩子心裡就知道這招很管用,慢慢地也就形成了習慣,稍微不如意或者想達到某種目的就會裝病,習慣也就成了自然。
4、家長的引導。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的情緒特別敏感,孩子稍微有點情緒不高,不積極,或者表現得有點興趣盎然,家長就會特別擔心,馬上跑到身邊問他是不是不舒服。
其實有時孩子只是不太想說話而已,可父母緊張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他們會覺得只要自己表現得難受,父母就會變得寬容,對自己不會過分的要求。
這種舒適和愉悅感,也會讓孩子的潛意識裡想著要生病。
只要我不舒服,家長就會滿足我,只要我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承諾時,我就會生病。
一旦孩子體驗到多生病的好處,能讓自己達到某種目的時,裝病,也就成為他們能收穫豁免權的伎倆了。
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在生病時,父母會在生活上給予特別的優待和寬容,那面對喜歡裝病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引導呢?
其次,家長該如何引導?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裝病的,這樣的行為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源頭還是在父母身上。
1、學會區分真假。
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善於觀察,區分真病和假病之間的區別,不要因為孩子以前有裝病的經歷,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導致孩子真的生病時,卻因父母的忽視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孩子畢竟年齡還小,只要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區別,因此,對於孩子是否裝病,家長先不要急於下判斷,而是在一旁留心觀察,注意甄別。
並與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孩子裝病的具體表現,幫助家長進行區分,也避免老師因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2、克制自己。
俗話說關心則亂,不要因為孩子一說自己不舒服,家長立馬就流露出過度的擔心和焦慮。
一旦這種情緒被孩子捕捉到,很有可能就會成為他裝病的把柄,所以面對孩子裝病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孩子對生病的期待值。
3、無理要求不滿足。
有些孩子裝病主要是因為生病期間,他會提出很多過分的要求,而這些都會被家長以「生病了要哄」為由來進行滿足。
一旦父母在孩子生病時,不對其過度溺愛,不滿足他的無理要求,讓孩子明白,生病和滿足願望是兩碼事,不可同等對待時,孩子也會慢慢地減少期待。
當然,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不要讓孩子內心感到不被愛,這樣也能減少孩子裝病的機率。
4、增加難度和成本。
孩子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還有一個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幾乎沒有任何成本。
只是小嘴一張,表現得難受一下,立馬就能達成自己的願望,這種不需要任何時間和精力成本的方式,會讓人上癮。
如果家長或老師讓孩子的不舒服變得麻煩,難以操作,延緩孩子願望實現,或者讓孩子的如意算盤落空等等,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覺得裝病這個方法並不靈驗,繼而逐漸放棄這個行為。
比如,如果孩子裝病,就必須接受醫生的檢查和老師的檢驗,才能夠請假;
再比如,就算孩子生病了,在家裡還是要學習和寫作業,落下的課也要在下次上課時一起補上等等。
這些無法讓孩子撿便宜,並增加請假難度的方式,都能讓孩子請假的成本和難度增加,也會讓孩子覺得,就算生病了,該做的一樣也沒落下,繼而會感到失望,逐漸放棄。
裝病確實不是一件好事,次數多了,有時會讓真病被忽視。延誤救治,但孩子裝病的行為雖然需要改善,可背後的願望和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
家長一定要通過現象看到本質,了解孩子裝病的源頭,只有對症下藥,才能讓孩子改掉裝病的毛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