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建設創新型雙城經濟圈 把科研人才聚到西部科學城

2022-03-06     成都科技

原標題:兩會·聲音|建設創新型雙城經濟圈 把科研人才聚到西部科學城

3月5日,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了「兩會」上熱議的話題。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發展的戰略定位是: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即:「兩中心兩高地」。

建設「兩中心兩高地」,怎麼辦、怎麼干、幹什麼?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們一起聽聽住蓉、住渝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行業專家、基層幹部群眾對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民族宗教委主任 丁時勇

促進產業集群、科技創新、金融體系協同聯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要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民族宗教委主任丁時勇看來,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推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成渝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在成渝兩地協同共建「創新型雙城經濟圈」。

「創新型雙城經濟圈,即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導向,以要素自由流動、創新協同、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路徑,從而實現經濟圈的創新效能提升、經濟穩定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丁時勇表示,建設創新型雙城經濟圈,必須要促進產業集群、科技創新、金融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和協同聯動。

在共建國際先進位造業集群方面,要秉承「創新引領、嵌入全球、綠色低碳」的建設思路。

1

一是探索形成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和商業模式創新。

2

二是嵌入全球產業網絡和創新網絡,注重對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全球創新鏈和全球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全球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全球產業鏈布局創新鏈。

3

三是強化製造業集群的低碳環保發展理念,強化產業集群的跨區域協同治理。

在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推進創新型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必須強化數字賦能。

1

一是以數字資源為核心,發揮數字資源的「技術—經濟」特性,促進數字要素推動創新要素的自由跨區流動;

2

二是通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打破傳統產業邊界,以區塊鏈等數位技術降低創新主體的交易成本和合作風險,形成新的本地化與全球化相結合的跨區域創新網絡;

3

三是優化創新資源空間布局,通過完善戰略性科技資源布局,促進兩地科學城建設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理分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建設西部金融中心、暢通資金的國際、國內雙循環,必須要遵循「戰略引領、有效支撐、協同聯動」的建設路徑。

1

一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設要圍繞服務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以創新驅動、產業集聚、城鄉融合等為金融發展的導向。

2

二是要強化金融的有效支撐,即金融有效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地區的實體經濟發展,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

3

三是要明確和強化成渝的分工與合作,推動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協同聯動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共同構建金融創新體系、金融生態體系和金融開放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校長 李言榮

西部科學城建設關鍵是人才的聚集

當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去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發布,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共建西部科學城、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成為對這一新的增長極的定位之一。

「西部科學城的建設關鍵是能否形成科研人才的聚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西部科學城和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有著諸多的思考,也連續幾年為綜合科學中心的建設謀與呼。

去年11月,由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小明牽頭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獲批立項,是西南地區第一個國家科學中心。這是對馮院士長期致力於手性化學合成原創研究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幾位委員連續幾年呼籲「在西部建更多基礎科學中心」的最好回應,但李言榮說這還不夠,川大基礎研究做得好的人不少。

10多天前,在科技部、教育部召開的2022年科教協同領導小組會議暨高校校長座談會上,李言榮圍繞西部科學城的建設發言,「希望國家對成渝地區人才的外引內培,特別是在吸引海外人才上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和明確的支持。」

在李言榮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凸顯,「成渝地區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地,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極,是非常有可能形成的。」李言榮非常看好西部地區高校院所聚集的人才優勢,「成渝地區高校多、科研院所多,聚集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他認為,地處成都的四川大學理應擔負起「除了滿足國家重大戰略的科技需求外,還要為成渝的發展源源不斷培養優秀人才和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的使命。

關於「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科技如何為成渝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作更大貢獻」。他欣喜地看到,「這幾年,高校與地方之間的走動多起來了。」他以華西醫學為例,這幾年四川大學把華西醫學的精湛技術,運用到各市州為市民創造高品質的宜居生活上,作出了很大貢獻。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執行長、首席經濟學家 湯繼強

雙圈互動 建設雙城「命運共同體」

「成渝地區雖然已經是西部地區發展的雙核重心,但是與東部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成渝雙城的經濟體量還需要築牢成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堅實基礎。成渝地區相同的文化和長久的合作歷史也為這兩座城市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認同感和合作機會。」在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執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教授看來,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打造國際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共建西部科學城和西部金融中心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定要圍繞雙城「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思路,把雙圈互動作為建設的核心手段。

要圍繞成渝地區的產業發展現狀和優勢產業打造國際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聚集成渝雙城在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軟體、智能終端、裝備製造等產業的優勢力量,整合重大產業平台,圍繞優勢產品,引導成渝地區製造業上下游貫通。重點發揮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的帶頭作用,推進成渝地區優勢互補,構建有序競爭、合理分工、產業鏈價值鏈互融互通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要通過創新互動,瞄準「卡脖子」技術,協同提高創新能力,共建西部科學城。

推動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社會治理創新,在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重慶高新區統籌規劃、集中布局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教基礎設施,瞄準新興產業設立互聯互通、國際開放的研發機構。以西部(重慶)科技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依託,發揮人才優勢和教育優勢,支持成渝地區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共享科技成果,優化創新資源布局。

要讓雙城資本深入互動,打造成渝地區互聯互通的金融體系,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推動資本互動,加快資本在成渝地區的流動速度和投資效率。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開展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跨國企業資金項目,設立海外投資基金,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金融試點,推動在擔保、不良資產處置等領域的協同合作。

成都市武侯區科學技術協會(成都市武侯區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黨組成員 蔡飛

將充分挖掘成渝兩地新型材料資源稟賦

「把成渝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是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的定位。」成都市武侯區科學技術協會(成都市武侯區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黨組成員蔡飛說,對於武侯區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來說,意味著重大的發展機遇。

對此,悅湖新材料科技轉化中心將抓住戰略機遇,充分挖掘成渝兩地新型材料資源稟賦,以產業賽道發展邏輯定義發展層次。圍繞成渝兩地先進位造業發展所需,聚焦新材料重點發展方向和「卡脖子」領域等重大關切問題,通過舉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新材料產業協同發展論壇」等活動,加強兩地「政產學研用」的對接。同時,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與重慶青鳳工業園的產業協同,建立合作共贏機制。

與此同時,中心還將全力促進四川大學在區域設立創新平台,加快提升科技成果研發轉化能力。中心將加強和重慶市新材料產業聯合會的合作,依託成都市新材料產業研究院,建立起成渝雙城新材料產業溝通交流的渠道,定期組織開展兩地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遴選一批市場前景好的新材料科技創新成果,在區域內實現產業化。

來源:成都日報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666e9d022fe9c6edae0ef2891eb0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