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吐槽:我以為靜等花開最起碼等到長葉子,結果等了個寂寞

2023-03-16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陪讀媽媽吐槽:我以為靜等花開最起碼等到長葉子,結果等了個寂寞

大家好,我是豆媽,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豆媽的一位朋友,當然也是經過朋友同意的,朋友說她也希望豆媽對她的幫助,可以幫到更多和她一樣的媽媽。

這是一位多年不聯繫的朋友,豆媽知道她這麼多年一直忙一件事情,那就是陪孩子,為此她放棄了工作,安心做全職媽媽。我們姑且稱她為陪讀媽媽吧。

陪讀媽媽找到豆媽,是因為她知道豆媽一直專注於親子教育,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幫幫我。

她在電話里給豆媽說,我以為靜等花開最起碼等到長葉子,結果等了個寂寞。孩子從上五年級開始,成績就下滑特別厲害,到這學期成績已經是慘不忍睹了,豆媽能感受到一個對方的傷心和落寞,還有迷茫和焦慮。

努力做一位靜等花開的媽媽

陪讀媽媽是在休完產假要上班的時候猶豫了,她也是學習型的媽媽,一直走在學習育兒的路上,所以她很清楚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她做全職媽媽沒有任何的不甘心。

更為難得的是,她還能保持理性對待孩子的成長,告訴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付出和期待綁定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豆媽佩服每一個陪讀的媽媽,或者說是全職媽媽。因為她們不僅是用實際行動陪伴孩子,也是對自我成長的一種挑戰。

一個有足夠的底氣和勇氣的媽媽,豆媽給點贊。

這條陪伴的路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尤其是孩子兩歲以後面對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陪讀媽媽也是一邊學一邊實踐。

可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她發現很多事情都和育兒書里講的不一樣。這種按照育兒理論教育孩子,結果卻大相逕庭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豆媽啟發陪讀媽媽,舉例講得具體一些呢。

陪讀媽媽說,她看了很多育兒書都提到了孩子的哭要有回應,要給予照顧,否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於是,孩子從小隻要哭,她都是積極回應的,而且也會有肢體上的安撫。

但是,這樣的回應並沒有讓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相反變成了一個愛哭的男孩子。現在孩子已經上五年級,十一歲的男孩子只要覺得委屈就會哭。男孩子愛哭也沒問題,但是媽媽發現哭已經成為孩子應對所有變故的行為習慣了。

而且是越回應越哭得越厲害,甚至會拿哭來威脅媽媽。

媽媽說,我以為大一些就會改善,畢竟我一直用方法在回應他,但是他已經十一對開始進入青春期了,這個現象不是有所改善,而是背離了初衷。

靜等花開是一場騙局

豆媽幫陪讀媽媽梳理了這件事情。

首先,陪讀媽媽看到的育兒理念沒有問題,的確在孩子低齡的時候,要對孩子的情緒及時回應。但是要注意,這是有時間段的,也就是說,所有的育兒理念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要分孩子的年齡段和當下孩子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就好比我們有一個院子要種菜,這個院子劃定一片種菜的區域,這相當育兒理論。但是具體的種什麼菜怎麼種,就需要細分出更小的區域分別進行。

就拿陪讀媽媽回應兒子哭這件事情來說,當孩子兩歲以後,已經開始萌發自我意識,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表達系統,那麼哭就不再是和父母的溝通信號了,而是一種情緒。不再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哭是提醒父母,我餓了,我尿了,我不舒服。

兩歲以後的孩子,用哭表達情緒的時候,父母是要建立分析思維的,要判斷孩子的哭是因為什麼,他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積極回應也就不再是唯一的應對方式了。

其次,陪讀媽媽提到,長大一點就會好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靜等花開,可是靜等花開只是一個大方向或者說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能成為具體教育孩子的方法。

這也就是豆媽一直想說的話,靜等花開沒有錯,但是把靜等花開當做教育方法,就變成了一場騙局。

靜等花開這個詞,更多地是緩解了很多父母的焦慮,卻並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豆媽的朋友所說,她陪伴孩子十年,都沒等到葉子長出來,更別說開花了。

可能你會說,才十一歲的孩子,不能說已經等不到開花,只能說還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去等,或許他在初中高中甚至是成年人以後,才會開花。

不是這樣的,豆媽還是很欣賞這位陪讀媽媽的勇氣,在孩子剛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就意識到,孩子出現的問題已經不是等待的事情這麼簡單了。

陪讀媽媽是受一個很小的事情啟發,孩子在最初學習穿鞋子的時候,不會繫鞋帶。當時無論媽媽怎麼給教,孩子都學不會,別人也告訴她,別著急,長大一點就會了。

那當下怎麼辦?陪讀媽媽選擇了買粘貼鞋帶的鞋子,這種鞋子孩子穿起來很方便,也不用再被繫鞋帶困擾,這件事情就算解決了。直到前段時間,孩子開始長個子,穿鞋尺碼也增大不少,去買鞋已經買不到粘貼鞋帶的鞋了。

賣鞋的老闆告訴媽媽,大孩子的鞋都是綁帶設計了,沒有粘貼鞋帶的設計了。這時候,陪讀媽媽和孩子再次面臨學習繫鞋帶的問題。媽媽發現,孩子依然不會繫鞋帶,以為長大一些就自動會綁鞋帶了,結果沒有,孩子依然不會。

更為要命的是,孩子排斥學習繫鞋帶,要穿粘貼鞋帶的鞋。看到的確只有繫鞋帶的鞋可以穿,綁鞋帶綁不好,就發脾氣乾脆不綁了。

無論媽媽如何鼓勵,手把手給教,孩子就是綁不好鞋帶,最後徹底不願意綁,不願意學做這件事情了。

這個時候,媽媽也意識到不能再等了,對於孩子的成長,很多事情不是等一等就能開花結果,也可能是等了個寂寞。

為什麼等不來花開?

豆媽告訴陪讀媽媽,之所以等不到花開,甚至葉子也不長,是因為教育細節的失控。

就拿學綁鞋帶這件事情來說,兩歲多孩子學習綁鞋帶,是一個符合孩子成長的契機。當孩子學不會的時候,媽媽選擇了一個逃避的方法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幫助孩子脫困。

別看這麼小的一個舉動,恰恰破壞了孩子在這個階段要認知體驗的事情,探索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抗挫能力。

不是危言聳聽,正因為媽媽讓孩子穿了粘貼鞋帶的鞋子,孩子當時的體驗就是不用學習綁鞋帶這件事情,一樣有鞋子穿。

所以,等到必須穿綁鞋帶鞋子的時候,孩子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很明顯,媽媽的大包大攬也讓孩子的動手能力的發展和年齡不相符。

就這件事情來說,如果是在兩歲的時候,只是堅持穿綁鞋帶鞋子的問題,那麼發展到孩子十一歲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複雜的行為糾正事情。

是不是已經晚了,錯過了或者說做錯了,就來不及了嗎?不是,豆媽告訴陪讀媽媽,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晚,應該感謝自己保持著教育的警醒和思考能力。

說了這麼多,豆媽才對陪讀媽媽說,其實孩子在進入五年級成績下滑只是一個信號,是進入青春期孩子出現問題的信號,不是單純的提高成績那麼簡單,但也不要恐懼孩子青春期的到來。

豆媽會陪著朋友還有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我們一起開啟輕鬆應對青春期孩子的旅程,為了不迷路及時看到豆媽的分享,可以關注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5a29f358ecc30ded0d76124830e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