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頻繁碰到企業諮詢這三大類問題:
「我們的產品以前『70後』『80後』消費者很接受,現在『90後』『00後』不接受了,我們需要做品牌年輕化,讓年輕人接受我們。」
「我們的產品以前在現代渠道(現在居然還有人用現代渠道來指代商超,也是醉了)和流通市場賣得很好,現在受電商衝擊銷量持續下滑,你看我們是不是做做電商或者微商,又該如何發力新零售?」
「以前投電視廣告(或報紙軟文或淘寶坑位)效果很好,現在不行了,消費者都刷手機了,你看我們是不是也搞個H5、弄個刷屏事件、搞個SEO什麼的?」
結果是,凡是提這樣問題的企業多數都過得不太好,而且短時間內都沒啥起色。問題提錯了,答案就沒有對的可能。
不會游泳換個游泳池照樣不會
你覺得你老化了是因為「90後」「00後」拋棄了你,實際上不光年輕人沒空搭理你,連「70後」「80後」也忘了你是誰。
你覺得在原來的銷售渠道中賣不動了,原來的推廣渠道效果降低了,換成新的推廣渠道和銷售渠道照樣推不動、賣不動。不會游泳換個游泳池照樣不會。
那些希望能夠插上網際網路翅膀,做「網際網路+」或者「+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無一例外地遭到挫折。馬雲很多年前說,老虎插上翅膀也飛不起來。更大的可能性也跑不快、跳不起來了,會被餓死的。
拿網際網路當工具、當「翅膀」,是個大坑。正確的姿勢是掌握網際網路時代的運營邏輯,把傳統企業變成一個網際網路化的企業。
我們知道,網際網路的最大特徵是去中心化、分層化,整個社會將形成一個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間的平衡,而我們傳統企業的現狀,多數都是完全中心化的,以中心化組織和中心化運營思路去應對一個去中心化的市場,焉有不敗之理。
去中心化的市場,五個建議
消費者在分層,一統天下、泛人群的王者產品將不復存在,分散在一個個利基市場的「諸侯」產品有更大的市場機會,看看近些年成功的傳統產品:小罐茶、江小白、衛龍辣條、小茗同學,都是走小眾人群把需求做強。所以,對於目前的市場,我有五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在分層化的市場下,我們需要的是定向型精準鋪貨。對於傳統快消品,以往在「多一個終端多一個銷售機會」的邏輯下,往往採用大水漫灌的高鋪貨率的終端策略,現在這個策略不再適用。
第二個建議,企業要做自帶流量的事情,少做買流量的事情。讓產品、品牌或企業本身自帶話題,自帶爭議點,多交朋友更要多樹敵,別求大家都認可,要獲得少部分高度認可。這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個建議,出新產品儘量避開採用原有銷售渠道,甚至採用項目孵化制。否則在原來的存量思維下,固有的中心化運營思維影響下,基本是死路一條。
第四個建議,單純模仿的成功率在降低,企業要儘量多做前瞻性創新。一方面,產品更迭速度加快,模仿成功的窗口期變短了;另一方面,未來成功的新品更多集中在利基市場,贏家通吃、一家獨大,模仿跟進的可行性降低了,而前瞻性創新的成功機率提高了。市面上那麼多模仿江小白的、小茗同學的,吃相跟下場都挺難看的。
第五個建議,少做研究,多試錯,大規模探索不如小規模驗證。這年頭新事物層出不窮,很多新概念甚至仍處在無法定義的狀態,論證可行性太難,反倒不如試起來,試錯或者試對。
掌握「搜索營銷」
由去中心化帶來另一個重大特徵是互動。
品牌塑造和產品推廣在過去都完全是企業的事情,頂多再花錢買些媒體,做做廣告和公關;而在分層化的市場中,這樣做無疑是低效燒錢,錢多人傻。你需要的是企業、KOL、吃瓜群眾、媒體、銷售商,圍繞你的產品或者品牌動起來,有時同行、跨行的都一起拉進來玩耍。
消費行為的改變是營銷根本。網際網路滲透到了購買決策5階段的所有環節:問題認識—信息收集—可供選擇方案評估—購買決策—購買後行為。
大眾消費行為越來越依賴網際網路:我們可能通過大眾點評網入住一家從未住過的酒店,通過豆瓣決定去看一部電影,通過百度對一個品牌進行全面了解,通過一個社區對某個品牌產生信賴。
市場營銷依賴信息,而搜索成為我們尋找、篩選、甄別信息最重要的工具。
搜索已經遍布網際網路的角落,不單是百度、谷歌這樣的搜尋引擎。微信、頭條、淘寶、微博等,幾乎任何信息平台都能搜索。掌握消費者搜索行為規律,掌握「搜索營銷」將是營銷人員一項必備技能。
這裡的搜索營銷,不僅指針對搜尋引擎的SEO,內部優化和增加外鏈,更不是指利用一些搜素引擎缺陷,利用技術短時間內提高排名(現在也越來越難以做到)。更關鍵的是提供基於用戶搜索規律的好內容。
時尚滲入各行各業
去中心化還帶來一個深遠的影響,那就是時尚將滲入各行各業。
以前時尚是被所謂一些時尚產業定義的,比如高級服裝、明星、影視、珠寶、時尚媒體等,它們輸出時尚概念,占據時尚的話語權,而大眾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的分。
在去中心和分層的時代,大眾也有了表達時尚的機會,而消費無疑成了最優先的表達方式:
消費從來都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相對於別人的事情。任何一個玩意兒都可能變成身份的象徵、品位的象徵、個人的標籤,能變成消費者表達社會地位的符號。
從這個角度,一切消費品都將具有時尚品的特徵,比如福特時代之後,汽車成了時尚品,蘋果把電腦和手機做成了時尚品,早年的哈根達斯、星巴克都能代表一種時尚,連肯德基、麥當勞也一度是時尚快餐,現在吃個辣條也可以是一種時尚。
像「神秘的可口可樂配方」「在姑娘大腿上搓出來的古巴雪茄」這種細節,是一種營銷手法。這種細節對用戶實際生理感知的影響為零,但心理感知影響卻很大。這就是時尚套路。
生理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心理的需求是無限的。
時尚是相對的,塑造的是心理優越感,製造心理落差,一定要有不一樣的感覺,一定要有鄙視鏈。多元化的社會,一些東西在部分人眼裡是時尚,在另外人眼裡可能是low。
喝茅台的可以鄙視喝江小白的是不懂酒的小屁孩,而喝江小白的也可以嘲笑喝茅台的是「油膩男」;看電影的鄙視看電視的,看話劇的又鄙視看電影的;看文藝片的鄙視看好萊塢的,看好萊塢的鄙視看國產劇的。
一個商品最致命的不是不好用,而是被所有人認為是土氣的、過時的。比如,說到童裝,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各種卡哇伊、迪士尼圖案。不好意思,在多數年輕爸媽眼裡,這是爺爺奶奶輩的選擇,他們更願意把孩子打扮成縮小版的自己。
時尚有兩個維度,「時」是時代維度,「尚」是心理維度。不把握它們,傳統產品可就真的會變「傳統」了。
本文刊載於《銷售與市場》雜誌營銷版(原渠道版)2018年05期,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 苗慶顯)
商務合作:微信號(FC3731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