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還是中杯?」「去冰還是正常冰?」「多糖還是少糖?」「加珍珠還是椰果?」……?似乎每次點奶茶,服務員都會殷勤地發起連環追問,哪怕你不耐煩,可想到這種被貼心服務的感覺,又總會讓那句到嘴的「囉嗦!」憋回去。
無聲無息中,為了一杯奶茶,你莫名其妙就耗費了七八分鐘時間,而你身後排著的人,也將經歷同樣的「折磨」。
從商業角度看,把產品製作時間拖長,讓顧客排隊,既挑戰顧客的耐心,有顧客流失的風險,又降低了效率,會直接影響營業收入。完全是百害而無一利,可現在的商家為何普遍還在「作死」呢?這裡面就涉及到了「排隊」這門哲學。
黃牛——排隊的主力?
排隊的好處顯而易見。
第一,提升商家門店的人氣。做餐飲,最怕的就是冷冷清清,有人排隊就意味著客流量多,也意味著成交機會更多。
第二,刺激路人好奇心,帶來更多流量。消費者做決策,多數時候是感性的、瞬時的,往往會找參照物,「這家店那麼多人等,說明它得到了廣泛認可」;還有一個是,現代人普遍愛跟風、追潮流、不甘人後,思維鏈條是這樣的:排隊多=這家店是網紅=我不能錯過=果斷加入排隊大軍。
雙管齊下,就容易吸引更多路人,增加更多成交量。正是如此,有本事的商家對「門店排隊」現象樂見其成,沒本事的商家創造機會也要讓自己門庭若市。
即便這有違誠信經營原則和有惡意炒作欺騙消費者的嫌疑,但只要權衡好利益、成本得失比,就不乏請託給自己「排隊造勢」的商家。宇宙第一網紅茶飲品牌——喜茶,在這方面,也曾屢屢遭受質疑。
排隊,一度成為商家線下營銷的潮流套路,以致2014~2018年網紅品牌大量爆發期內,「排隊」成為了網紅們甩不掉的第一標籤。
小商家不得排隊,大商家搞出排隊2.0
吸引客流、提升業績,是排隊帶來的顯性利益,而口碑能帶來同樣的效果,口碑才是商家的長期核心競爭力,是正道,為何商家不能把精力集中在運營、產品上做大口碑呢?
不是不想做,是大多數商家的條件不允許。
一、餐飲競爭程度太過殘酷、激烈且信息時代強化了這種競爭。你的店或某個品類火了,很快就有山寨版,而且模仿者拿排隊這種招數跟你搶,你怎麼辦?
二、撇開競爭不說,單從商家個體運營來看,好地段的租金逐年提升,人工、原材料等成本也水漲船高,哪裡有時間和空間容你慢慢經營?
你只能加快節奏,跟隨大流,用排隊來刺激營收,不然輕則為房東打工,重則倒閉關門。
當然,以上是對新生的、體量小的、還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餐飲企業或商家而言,那麼頭部的大企業是不是就可以擺脫排隊的低階玩法,專注做口碑呢?也不是,排隊還是要排的,只是形式更高級了。
對大商家們來說,簡單粗暴拉人頭的排隊1.0階段,已經弊大於利了。
首先,僱人成本走高。據說在北京,排隊兼職的價格已經從60?100元/天·人,漲到了近150?200元左右,100個人每天成本就要1.5萬?2萬元,即便是頭部品牌,大多數單店的日營業額也不一定能做到這麼多。
其次,人多嘴雜,很難進行風控。每個黃牛、兼職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家企業哪裡能堵住悠悠之口,確保萬無一失?一旦爆出請人排隊的醜聞,對大企業來說就是品牌災難,影響品牌形象,進而影響業績。風險太大。
所以,大商家們搞出了豐富的排隊2.0打法。比如,在特定時期內(開業、周年慶、節日營銷等),在美團點評、餓了麼等線上平台發優惠券、福利券等方式,用直接利益刺激用戶到店消費,積累瞬時的龐大人流,排隊造勢。又如,聯合美食達人、博主、KOL等在新媒體、社交平台上製造話題,通過內容包裝,形成「xx又出新爆款」「必須去打卡」的大眾認知,引領大眾線下排隊消費。
說白了,就是通過精細化的內容營銷、話題營銷,為線下門店引流,本質上還是希望製造線下排隊現象來證明「我很火」。
別被排隊蒙蔽了雙眼
當你還在吐槽「排隊吸引客流」時,已經有一些「精明」的商人利用排隊做起了更大的「生意」,其模式很簡單。
首先,找准某個品類,通過砸錢、僱人排隊、做廣告等一系列操作,孵化出一個網紅品牌。其次,一旦品牌火了,毫不猶豫開放加盟。最後,狂收加盟費,裝模作樣給加盟商打造門店,然後放任不管,撈錢走人!
賺老百姓的錢太慢,他們就盯上了那些想投資做生意的人,一次加盟費就幾萬、十幾萬甚至大幾十萬,一兩年下來,就是個不小的數字了,比真正做餐飲來錢快了N倍。這是真正的暴利!
近幾年,餐飲加盟被騙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可還是有人撲上去,表面上是被「開一家、火一家」「家家排長隊」的假象蒙蔽了,實際上也要怪自己貪心,只想著抓住某個網紅品牌快速發一筆,沒有看清「餐飲業永遠不是賺快錢的行業」這一本質,最後成為別人收割的韭菜。也不想想,真的那麼好賺,我憑啥輕易地就開放給你?
排隊的藝術
當然了,不能否認,總有一批靠口碑和服務立足市場的商家,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真心實意地排隊!這時候,需要商家花更多心思,掌握好排隊的分寸。
其一,人流量大的時候,需要提升服務人員的效率,保持排隊時間在顧客的心理閾值內,否則顧客很可能失去耐心走人,造成客源流失。
其二,人流量少的時候,可以適當減速,適當拉長排隊時間。當然,一定要注意技巧,比如開頭點奶茶的場景,服務員就能在一系列看似體貼的問話中拖長單個顧客的等待時間,卻又不容易引起反感。
其三,儘量創造條件,提升顧客排隊期間的體驗,從而消除排隊帶來的不適。這方面,海底撈無疑是業界典範。一方面,海底撈會不動聲色地縮短顧客用餐時間,比如用iPad點餐提升下單效率;用餐時,服務員會頻繁收空盤、添加茶水,給顧客一種心理暗示,讓他們自發做出「吃完差不多該走了」的決定。另一方面,大家耳熟能詳,針對排隊的顧客,海底撈安排了形形色色的「出格」服務,做美甲、嗑瓜子、摺紙、做互動等,目的就是不讓顧客無聊,做有意義的等待。(作者: 蘇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