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後的老白茶葉底別浪費!還可以拿來再煮哦

2019-11-27   白茶家族

本文由白茶家族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不許轉載!

文 | 白妹子

01

現在,已經進入冬天了。

冷空氣又來了,溫度一天比一天更低。

時不時吹來幾陣冷風,就能把人凍得直打哆嗦。

不過,就算天氣冷,大地蕭條,山上的柿子還是黃澄澄的。

飽滿、圓潤,把枝頭都壓彎了。

一顆顆掛在樹上,像橙色的小燈籠,非常可愛。

今天,小白就和小夥伴,還有隔壁的爺爺一起,去山上採摘這些可愛的柿子。

它們有的掛在枝頭上,有的已經被風吹掉到地上,摔裂了,流出橙色的汁液,散發出甜蜜的果香。

把小白的饞蟲都勾起來了。

一顆又一顆,我們拿的籃子漸漸被裝滿了。

又颳了一陣風,忍不住打了個噴嚏,「啊嘁」!

「哎呦,小白被風凍著了!」

爺爺看了看籃子裡的柿子,笑著說。

「已經摘得差不多了,我們回去煮壺老白茶,暖暖身子!」

「好!」大家聽到爺爺這話,迫不及待的立馬收拾東西。

02

怎樣煮老白茶,才不會浪費?

回到爺爺家,小夥伴馬上放下,手上提著柿子的籃子,打算開始煮老白茶。

小白去倉庫里拿出2016白露餅。

但是,就這樣直接煮嗎?

不如我們先用蓋碗泡幾沖,再開始煮茶吧。

今天,就來教大家這招最省茶的方法,先泡後煮老白茶。

相比直接煮干茶,小白會更喜歡煮葉底。

先用白瓷蓋碗沖泡老白茶,感受每一衝的風味變化。

等喝過了七八沖之後。

然後,將沖泡過的葉底拿來再煮,就可以把老白茶的豐富內質,釋放出來。

這樣一來,既好喝,又不會浪費,不是兩全其美嗎?

03

怎樣更好的撬解白茶餅?

我們將那餅2016白露餅放到桌面,並拿出了茶針和茶刀。

在沖泡這餅三年陳的老白茶前,要先撬解茶餅。

之前有聽部分茶友說,他們經常失手,將茶餅撬碎了。

現在,小白就教大家,如何更好的撬解茶餅,並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它撬碎。

首先,我們要選好撬餅的工具。

可以用茶針,也可以用茶刀。

不過,如果是新手操作,還是使用茶刀為宜,會比較安全。

選好工具後,就可以開始尋找撬餅的落手點。

小白建議大家,可以從茶餅的背面邊緣處找。

因為,茶餅的正面,是飽滿規整的,而背面因為壓餅時,受到模具底部凸起的作用,形成了一個凹下去的餅窩。

從背面撬,可以保持茶餅整體的美觀。

而邊緣處,應該選擇在梗葉明顯分布的附近,因為這裡有不少的縫隙。

從這裡入手,撬解會更容易哦!

刺入點選好後,要沿著與茶餅平行的方向,將茶刀,或是茶針伸入茶餅內部。

深入到一定程度後,將茶針,或是茶刀,輕輕抬起,就像是物理課上學到的槓桿定理一樣,最後取出薄茶片。

茶友們平常自己在家撬餅時,要注意一個小細節,喝多少,撬多少,避免浪費。

04

沖泡老白茶,需要注意什麼?

撬完那餅三年陳的白露壽眉後,將其包好,放回原處。

現在開始要衝泡了。

小白在這邊用克秤稱好5克的干茶,小夥伴在旁邊燒水,燙杯。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開始沖泡老白茶了。

注入沸水,干茶在110毫升的蓋碗中,漸漸泡開。

沖泡茶餅,茶友可以用環壁注水,也可以用定點注水,這兩種方式都不錯。

然後就將茶湯倒入公道杯。

這裡大家要快出水哦!

從倒出茶湯,到瀝進的過程,最好控制在7-8秒內。

不過,大家也要小心燙手,小藍就經常被燙。

最後,就可以把公道杯的茶湯,分裝在我們的品茗杯里。

第一衝的湯色非常清透,喝入口中,甘甜滋潤。

緊接著第二沖。

茶湯還是一樣的清澈,藥香沉沉,棗香明顯。

這次入口,茶湯變得更加稠滑。

第三沖的時候,茶湯就像布丁一樣,滑滑的,入口更加綿柔,飽滿。

不知不覺間,爺爺就和我們喝到了第八沖。

差不多了,可以將剩下的葉底拿來煮茶湯了。

05

怎樣煮制老白茶的葉底呢?

喝完沖泡後的老白茶,爺爺拿出了電陶爐和玻璃壺。

有了這些工具,就可以開始我們最後的煮葉底啦!

首先,要開始煮水。

煮葉底的水,茶友們可以用沸水,也可以用冷水。

不過,小白是更喜歡用沸水煮葉底啦!

然後,水燒開後,用茶夾將葉底輕輕的撥入玻璃壺中。

在這裡,大家也要小心燙哦!

小白和小夥伴透過玻璃壺,可以看到,茶葉在壺裡上下翻飛,而且茶湯的顏色漸漸顯現出來。

茶友們可以根據湯色變化,就視情況關掉電陶爐的電源,用餘溫繼續加熱葉底。

最後,就可以將煮好的茶湯倒出來,繼續品味了。

06

煮制後的葉底,茶湯的滋味真的很棒!

茶湯滋味清甜順滑。

喝過幾杯暖暖的茶湯後,小白和小夥伴的身體都開始暖起來了,手和腳也不再冰冰的,整個人都暖乎乎的。

今天,小白教大家的這個方法是不是很節省茶葉呢?

心動不如行動,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大家趕緊動起手來,一起先泡後煮老白茶吧!

歡迎關注【白茶家族】,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家族(baichajiazu)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