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毀於原子彈爆炸,專家成功復原,至今被日本據為己有!
大家都知道,「書聖」王羲之已無真跡傳世,目前能看到的都是後人的摹本,這些摹本又以「唐雙鉤本」最為精妙。但是,近代以來有不少被盜賣給了外國,日本和美國至今藏著很多。《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妹至帖》《大報帖》在日本;《行穰帖》《小楷道德經》則在美國。
1945年,日本的廣島、長崎被美國投下原子彈襲擊,卻不想讓一件中國的文物葬身火海,它就是王羲之的《游目帖》。此帖原本遞藏有序,清代一直存於內府中,乾隆還親自題寫「得之神功」讚揚。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日本掠去,後來歸日本人安達萬藏所有。
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舉辦過一場「蘭亭詩會」,安達萬藏就帶著他珍愛的《游目帖》出席,各位驚艷四座,其中還有來自中國的學者王國維先生。1934年,安達萬藏用「珂羅版」技術將《游目帖》全卷複製,這也使得它能在62年後「起死回生」。
2007年在中國文物修復專家趙力華和日本二玄社共同努力下,《游目帖》重見天日,並在上海進行展出,可惜展出結束後被帶回了日本,至今再沒有回國展覽過。《游目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信中他對周撫盛讚蜀地景致。
此帖共11行、102字,是他字數較多的一封信,釋文為:「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游目帖》卷後有鄭濟、方孝孺、徐守和、內藤湖南等人所寫跋文。此帖尖鋒入紙,隨後調為中鋒、鋪開筆毫,一拓直下,絞轉自如,從「太」「未」等字的撇捺中,能看到王羲之的「內擫」用筆,收斂而不舒張。每一筆都圓轉縱逸,於轉折處蘊含骨力與彈性。
《游目帖》結字欹側,重心左右變化,如果畫一條中軸線,會發現每一列時而由左下傾側向右下變化,時而與之相反。若看每一個字,也有左邊收斂、右邊舒展,或左右依靠的情況,如「殊」「彼」二字。此外,字勢開合、大小高低錯落,用墨濃淡,筆畫粗細變化都極為豐富。
此帖章法和諧,盡顯妍美矯捷韻味,就像方孝孺稱讚得那樣:「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令人驚嘆自失。」很多人不理解梁武帝蕭衍點評王羲之書法的那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當細看《游目帖》的動靜變化、矯捷遒媚時,應該會有頓悟。
大家對王羲之《游目帖》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