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沒有佛教信仰或者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人來說,佛教這兩個字似乎離他們的生活非常遙遠。然而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一個集大成,佛教不僅和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並且源遠流長。
作為一種外來宗教,經過長達兩千年的傳播,佛教早已褪去了想像中的高不可攀,滲入國人生活的一點一滴。更為難得的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三大佛教系統齊備的國家: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佛教交相輝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
今天,我就帶你們看一個了不起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居寺。
乍一聽到白居寺的名字,總是不由自主想到白居易。不過這寺院和著名詩人可一點關係都沒有,叫白居寺是因為寺中有一座馳名中外的白居塔,正名也叫「菩提塔」。
在藏語中,白居寺稱「班廓曲德」,意思是「流水漩渦處的塔」,這裡的流水指的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寺院的位置很好,南、北、東三面環山,四面臨水。如此山水俱佳的場所,自然是有靈性的,因而能被選中作為藏傳佛教的神聖之地。
走近白居寺,高原上特有的乾燥空氣颳得人臉生疼。清澈的碧空恬靜悠遠,仿若永遠也無法觸及,莊嚴巍峨的寺院猶如一朵綻放的白蓮花,聖潔出塵。靜靜傾聽,滄桑的轉經筒無風自吟,善良的靈魂在指引人們一步一步,走到白居寺的深處。
白居寺的故事很長很長,從明宣宗宣德二年開始修建,歷時整整十年方才竣工。佛學大師克珠傑和江靈敏度法王繞丹貢桑帕共同主持興建,給予了它生命。
1904年,在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中,英軍攻占了白居寺,搶劫了寺內大量文物、藏經。他們將佛堂改為食堂,在轉經筒上釘釘子作為食品輸送帶;1977年,國家撥出專款全面維修白居寺;1998年,白居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
寺院整體為三層平頂藏式建築。如果從平面來看,就像一座壇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護法神殿、金剛界殿、羅漢殿、轉經迴廊等建築組成。特別之處在於,白居寺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院內的建築、雕塑、壁畫都極具特色。
作為典型的塔寺結合藏傳佛教寺院,遠遠看上去,塔與寺渾然天成,相得益彰。因為寺院在山上,因此磚紅色的圍牆就像是長城一樣包裹保護著中間的建築。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神聖的意味。
原先濃烈的紅色經過風吹雨打,已經斑駁脫落,卻仍然讓人一見就覺得心神安寧。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分為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噶當派、格魯派五大教派。雖然今天的白居寺看上去歲月靜好,但最初它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的情況下建立的。
不知先人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才使得薩迦、格魯、噶當等各派和平共存於白居寺中,每個教派都擁有數個扎倉,眾多教徒;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博採眾長。這種現象在藏區十分罕見,因而白居寺在西藏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白居寺的特色除了一寺容多派,就要數白居塔。
白居塔也叫吉祥多門塔、「十萬見聞解脫大塔」,是寺中最瑰麗華美的建築。塔有9層,高達42.4米,由塔幢、覆盆、塔腹、塔基等部分組成。
站在這座塔面前,抬頭仰望,你只感覺自己的渺小。在藍到幾乎透明的天空里,這座塔以遺世獨立的姿態傲然矗立,直指蒼穹。白色的牆、金色的頂,散發出獨特的光芒,一下擊中人的心靈。
塔座有五層,四面八角的形狀十分穩重。
塔座之上是一個圓形塔瓶,細看四面的門楣,繪有3米長的濕婆神慧眼,仿佛能看透世間一切。塔頂是銅皮包裹的錐形十三天。因為疊成圓錐形的相輪有十三層,所以叫做「十三天」。
整座塔從下到上,由大到小,逐層遞收,有77間佛殿、108個門、數多神龕以及經堂等等,門楣皆飾有精美浮雕,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塔內藏有各類佛像,總計十萬餘尊,還有近千幅壁畫,故稱「十萬佛塔」。
塔上的壁畫有高大的三世佛、恐怖的金剛護法、溫柔的度母……內容極為豐富、堪稱經典。色彩運用上,對比強烈而和諧,只讓人感覺精美莊重。根據壁畫題記,這些主要是由拉孜縣、康馬縣、拉薩尼木縣的藝術家們創作而成。
站在白居塔上,居高臨下俯瞰周圍。僧舍層層疊疊堆在一起,幾乎和遠山融在一起,看不真切。幾棵綠樹從建築的縫隙中擠出來,貪婪的汲取著陽光。
刻著六字真言的轉經筒滄桑、厚重,它就像是白居寺的縮影,歷經磨難,還保留著寧靜純潔。這是佛的力量,其實也是人心的力量。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