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越來越接近滿足自己的電動汽車需求,許多汽車公司越來越多地尋求出口市場來吸收部分生產,這一步是必然要走的,之前很多文章中已經做過說明就不再解釋了。
但對於一些國家來說,來自外國的電動汽車衝擊被視為對當地公司及其工人的威脅,這個現象是基於貿易保護主義誕生出來的,也是當下歐美主要的觀點。
略微解釋一下:
實際上,全球化有個特點就是分工明確,有什麼金剛鑽攔什麼瓷器活兒,但是2018年美國開啟了悖逆之旅,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所以現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被其多多少少影響。
實際上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自己國家,都是弊大於利。這個很好理解,假如某國GDP只有5000億美元,非要強行全攬萬億級產業,不就是自欺欺人麼,然而現在全球這類國家越來越多。
繼續回到電動車問題上,我們國家現在經濟復甦波折情況下,穩定外貿是重中之重,而美國就是不讓我們好過,尤其是對外貿易上,電動汽車是我們的主要發力點,美國就沒開了好頭。
目前歐盟搞了傾銷調查,非歐盟國家也出了一些政策。
實際上法國已經行動了,
例如土耳其,新規定嚴重偏向國內或歐盟其他地方製造的汽車,而犧牲了中國電動汽車。法政府說,三分之一的政府激勵措施將用於購買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的消費者。這一趨勢刺激了進口激增,並擴大了與國內生產商的競爭差距。中國的汽車工業嚴重依賴燃煤發電站的電力,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車型將不再有資格獲得激勵措施。
不管理由多麼牽強就是這麼乾了。
歐盟外,土耳其新規定——進口電動汽車的公司必須擁有至少 140 個授權服務站,均勻分布在全國各地,並為每個品牌開設一個呼叫中心。
分析普遍認為這一要求是針對中國汽車的。來自歐盟和與土耳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的進口不受該法令的約束。進口商只能在今年年底之前遵守規定,這對許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要知道,今年前 10 個月,中國向土耳其銷售了價值 1.84 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幾乎是 2022 年全年銷量的兩倍。今年早些時候,土耳其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了 40% 的關稅,導致關稅總額增加稅率提高到50%,但中國電動汽車銷量仍在持續增長。
當然了,要說最敵視的還是美國,不僅明確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連其他國家也不行,最近美國也就和墨西哥談判,對外說無意阻止中國在墨西哥的投資,然而財長耶倫卻說有必要適當適用貿易規則,包括美國最近與墨西哥達成的一項協議,以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
話說,現在墨西哥可是中企對外擴大規模的主要戰場,今年以來,MG、比亞迪和奇瑞(Chery)都一直在與墨西哥洽談選址事宜。奇瑞在墨西哥被稱為Chirey。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另一家中國公司正計劃投資120億美元建設一家電池廠。
全球「四大著名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拉美區負責人說,中國企業對墨西哥市場的興趣呈指數級增長,該公司正與四家尋求在墨西哥設廠的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合作。
目前美國除了剛才的動作以外,正在向墨西哥遊說,出口美國的電動騎車零部件,要在與美國簽署自貿協議的國家採購,用心不可謂不毒。
話說,在電動汽車方面,雖然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各種製造問題,但由於我們現在的規模和技術已經不可被忽視,因為大勢已定。
就說最近,日產宣布明年將與清華建立一個聯合研究中心,專注於電動汽車的研發,包括充電基礎設施和電池回收,然後將在全球銷售中國開發的電動汽車。
日企什麼要合作,因為未來盈利越來越不可期了,以前燃油車時代,日本賺的盆滿缽滿,後來電動汽車出來了,日本死活不玩,就是搞氫汽車,技術難度太大,產業化一時間看不到,回過頭髮現世界已經鋰電池了。
日本當年為什麼不玩,就是貿易保護主義作祟,覺得自己燃油車「天下無敵」,連美國市場都被干趴下,既然晚了就得彌補,所以現在就要合作方一起賺。
因此,雖然貿易保護主義對於作為出口大國的中國不是一個好事,但也存在很多機遇,甚至是大大提升綜合國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