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要全款發貨,富士康退出,各國網友討伐:印度開始擔心了

2023-07-14     王新喜

原標題:比亞迪要全款發貨,富士康退出,各國網友討伐:印度開始擔心了

文/王新喜

印度收割外資的套路,正在引發全球性的信譽危機。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印度發生的幾件事情,引發了國內的廣泛熱議,一個是小米被印度以《外匯管理法》凍結48億資產後,小米在印度的裁員引發了媒體的解讀,被認為是小米對印度的反擊與不滿。

而另一個事情是印度向比亞迪拋出了1000輛電動巴士訂單,但比亞迪要求印度先付全款,而且要用人民幣支付。此舉招致印方強烈不滿,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以及財政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紛紛出來指責比亞迪,認為比亞迪「打破了規則」,損害了印度的商業信譽,從而導致印度在全球範圍內遭受了無形的損失。

此外,是日前富士康退出印度晶片項目之後,引發了全球輿論關注印度的營商環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稱,富士康項目被譽為印度吸引更多製造業投資的里程碑。但富士康的退出,則是對印度政府科技製造強國計劃的打擊。

印度坑外資引發各國網友的討伐,印度媒體擔憂印度商業信譽

這些事情的密集發生,讓更多國家的網友參與進來,不少外國網友也談論起了在印度被坑的經歷,對印度的營商環境與收割套路展開了一輪討伐與吐槽。

比如有名為@jon-dohogoe的國外網友談到比亞迪巴士訂單時表示,印度因避開其非常複雜的官僚機構與法律體系而不為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付款而臭名昭著。而外國公司對此沒有任何迴旋餘地,值得慶幸的是,中國人(比亞迪、富士康)沒有落入印度的陷阱。

有日本網友指出,日本企業有一個共識就是,私人企業與印度企業或政府簽訂訂單時必須要收到全額貨款後才能運往印度,否則有可能收不到餘款,並且你的商品無法退貨。

另有海外網友表示,印度企業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在合同完成後拖延付款,他們會提出一些荒謬的理由來拖延付款或要求金錢折扣,很多人在與印度做生意時可能會遭遇損失。

並表示「全額付款是唯一的方法,中國人正在快速學習。」也有美國網友表示,印度的國際貿易信譽堪憂,我被印度人搞砸過兩次,但再也沒有了。

簡單來說,全世界在印度做生意的幾乎都被坑過。而近期中國企業在印度的遭遇,無疑放大了各國網民的這種共情與理解。

在全球輿論的關注下,印度時報刊文表示擔憂這些中國企業損害印度商業信譽,文中以小米裁員、富士康關閉工廠為例,認為這會影響印度吸引外資的形象。

印度時報的這個反思,已經看到了困擾印度發展的問題,但有意忽略了印度自身收割外資的問題,在印度的跨國公司,幾乎無一能逃過印度的罰單。

在中國廠商之外,包括福特、沃達豐、沃爾瑪、諾基亞、凱恩能源、美花旗銀行、三星、IBM、亞馬遜、微軟等大量跨國巨頭都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很多巨頭被印度的天價罰款與沒收巨額資產之後,選擇直接退出了印度。

印度其實也知道,外界對印度營商環境的擔憂越來越深了。而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以印度的工業底子,離不開外資。但印度沒有反思自己坑外資的套路如何一步步毀掉了自己的商譽與商業土壤,卻把責任推在了中國企業身上。

富士康的退出,源於印度的100億補貼承諾遲遲無法兌現。印度半導體百億美元補貼,是忽悠別人去投資,富士康是想花小錢辦大事,它本身沒有製造晶片的技術,需要其他晶片大廠技術授權,富士康和韋丹塔的合資企業,雖然一開始提交了28納米的晶片生產提案,但其並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技術夥伴,未能達到印度政府的標準。

據報道,富士康原本讓意法半導體同意授權技術,但印度政府又臨時希望這家歐洲大廠有更多利益參與,持有更多股份,深度綁定印度晶片項目,但意法半導體拒絕了,很顯然,是源於對印度投資的擔心。富士康退出印度1400億晶片計劃,也是及時止損。

其實很多事情,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從量變發展到質變,放到印度的營商環境來看,這麼多年印度收割了一波又一波外資之後,今年也在迎來一個拐點。據《福布斯》報道,2022年僅有64家外資企業進入印度開展業務,成為自2018年以來的最低數量。而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僅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

很多跨國企業在今年都不再敢輕信印度,這也是為什麼印度政府承諾提供100億美元的晶片補貼,但收效甚微。印度去年收到了3份設立工廠的申請,但都陷入停頓。

南亞問題專家、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龍興春指出,對印度政府來說,富士康突然撤出合資企業會起到不好的示範效應。其他企業在印度投資時,或參考鴻海的案例,使得對印度的投資會非常謹慎。

印度的擔憂:外資的信任處於歷史低點,追趕中國或將更加吃力

印度現在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外資,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點像。但中國有前三十年的工業化底子,能迅速承接西方的產業鏈轉移,從而實現自己的工業化。

印度從建國至今,依舊沒有完成工業化,它當前還需要靠承接外資搞經濟,這種投資做大後,也都會抽取大量的利益輸回投資國,為了反制外資剝削,印度不斷變更法律,並搞出了特有的沒收制度,收割外資資產,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裡,選擇關閉印度子公司或者辦事處的跨國公司高達2783家。

商業合作應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但是印度一再的坑外資行為,正在引發國際社會的普遍擔憂,富士康的撤出其實是印度信譽危機的一個拐點。正如Counterpoint研究副總裁Neil Shah表示:「這筆交易的失敗絕對是『印度製造』的一個挫折。」他補充說,這也不利於韋丹塔,並讓其他公司感到驚訝和懷疑。

從目前來看,印度坑外資的惡果才剛剛開始。如今在「外企墳場」的名頭下,撤資企業比例還將上漲。印度看起來左右逢源,各大國拉攏,其實已經危機深重。

但是目前印度的反思都把責任推到其他企業身上,這無疑是對其自身認識不清,目前在跨國企業墳場成為越來越多國家與網友的共同認知之下,印度原有的套路很難走通,從比亞迪、富士康以及意法半導體的做法來看,跨國巨頭對於在印度的重資產布局已經非常謹慎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擔心不是多餘的。正如有印度網友表示,外國投資者在印度投資的情況並不好,印度政府應該努力通過適當的政策讓印度對外國投資有吸引力,從而讓事情變得更加容易。

也有印度網友認為,我們的官僚機構在如此重要的產品中也無法與投資者相處融洽,這標誌著印度製造的重大失敗。

而從目前印度網民的反思與印度媒體的擔憂來看,印度事實上需要去徹底改善自身的營商環境,他們也看到了印度的營商環境惡化,正在照亮中國。大量原本已經撤離的外資正在回流中國,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法國、英國、加拿大實際對華投資都有超過100%的大幅增長,法國實際對華投資猛增429.7%。很多跨國企業正在重新認識到中國與印度的差距。

近期有外媒坦言,不要把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世界工廠的實現,不能靠打壓他國來實現。對外商業貿易的核心是建立在市場公平、法制規範、信用體系健全的基礎上,這一點是印度與中國難以彌補的差距所在。

美國媒體《密爾沃基獨立報》近期也感嘆,即使面臨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問題,全球製造業仍以中國為中心。

目前從印度媒體到印度網友的擔憂,說明他們正在看到印度自己的問題,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當局沒有反思自身,如果依然堅守他們的套路,可能將進一步毀掉印度的時代紅利。而中國市場也將被印度映襯的更加具有吸引力,一個上行,一個惡性循環,未來幾年的差距可能還將持續存在。

由於印度本身對外資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多年來一步步毀掉了外資信任,從富士康退出、比亞迪要求全款發貨引發的國際輿論以及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僅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的現實來看,目前印度的商譽正處於空前的歷史低點,印度要追趕中國可能越來越吃力,差距還將持續存在,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374ff181130942cb33ea99d3bb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