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也是四大美人中距離現代最近,形象最為切實的一位。所以中國的正史里對楊貴妃生命的結局可以說也寫的非常清楚。在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陷唐朝首都長安後,楊貴妃與唐玄宗逃亡西南避難,結果在馬嵬坡發生士兵譁變,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貴妃也被連累,最後被賜死。但中國史書這種確實的記載在我們的東鄰日本那裡卻遇到了挑戰,因為在日本,很早就出現了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中倖存,而且最後逃到了日本,甚至在日本又嫁人生子的傳說。而近年來,日本著名女演員山口百惠曾親口承認自己是楊貴妃後裔的說法似乎又為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平添了一份可信度,那麼這個傳說的真實度究竟有多高,它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與「遺蹟」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關於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網絡傳言,而是確確實實在日本流傳了許多世代的民間傳說。而且因為這個傳說在日本的歷史上流傳的特別廣,所以甚至還出現了不同的版本。這裡我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兩個比較流行的版本。
中國古畫楊貴妃《上馬圖》
在第一個版本里,楊貴妃被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所救,先把她送到了高句麗,後來又坐船前往日本。但楊貴妃所乘坐的遣唐使大船在半路還遭遇風浪沉沒,但楊貴妃又一次大難不死,又搭乘一條救生小艇來到了日本山口縣。但兩次大難不死的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似乎把運氣用完了,結果到了日本之後卻很快病死了。
而第二種說法就更加傳奇了。它說楊貴妃即將被賜死時,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她的美貌,所以和高力士合謀用一個侍女頂包替死,然後陳玄禮護送楊貴妃到了南方海邊,再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和藤原刷雄護送到了日本。到了日本之後,楊貴妃立即受到了當時日本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之後還讓她嫁給了藤原刷雄。她在日本又活了30年,到68歲才死。在此期間,唐玄宗派使節到日本接她回國也被她拒絕,而且她還參與日本朝政,幫孝謙天皇平定了叛亂。
山口縣的位置(左邊橙色35區域)
而現在在據傳是楊貴妃日本登陸地的山口縣長門市,甚至還有一座楊貴妃墓,裡面有楊貴妃的漢白玉雕像。不過這座雕像是1993年由當地政府請中國西安美院設計製作完成之後才運到日本的。而在雕像後面有個五層的石頭塔,就是當地人說的「楊貴妃墓」。而在離目的不遠的地方,則有一個被叫做「唐渡口」的地方,相傳就是楊貴妃的登陸地。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這裡曾先後發掘出300多個古人的骸骨,而這些人被認為都是古代的中國人,因為他們在墓葬里都是頭向著大海,也就是中國的方向。
為什麼說這些傳說不可能是真的?
那麼說完了日本的傳說與遺蹟,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些傳說是否可信。在這裡,桃花石雜談先表明態度,即這些傳說都不可信。因為這些傳說最大的紕漏,可以說就出在裡面提到的遣唐使上。
應該說在這些傳說里提到遣唐使,說明這些傳說並沒有完全脫離常識,因為在接近1300年前的唐朝,從中國通過海路航行到日本的難度可以說不亞於今天登月的難度,如果沒有航行經驗豐富,而且對中日之間的海路與海況非常了解的人引領,首先是根本找不到日本,其次失敗死於海難的機率也接近100%。所以這些傳說里有了來去都有系統組織的遣唐使確實使其說法更容易讓人相信了。
日本能劇中楊貴妃主題的劇目場景
但因為有名有姓的遣唐使人數有限,所以一提這些遣唐使,反而使這些傳說完全失去了可信度,因為傳說中的遣唐使做的事和歷史上這些遣唐使的真實經歷完全對不上。首先第一版傳說里說楊貴妃坐遣唐使的船去日本,但史書記載馬嵬坡事變發生後的幾年根本沒有遣唐使的船回日本。
而在兩個版本里都發揮了核心作用的阿倍仲麻呂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日本遣唐使,他的漢名叫晁衡。他在公元717年來到中國之後學習成績出色,甚至通過科舉考中了進士,在唐朝當了20多年官之後,它因為思鄉心切,所以的公元753年10月曾經嘗試坐船回日本,但卻在出海後不久就遭遇大風暴,他坐的船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月,以至於當時他在唐朝的好朋友李白以為他已經死了,所以創作了名詩《哭晁衡卿》。但其實他們的船是被衝到了當時也是唐朝領土的越南,雖然經歷各種意外死了170多人,但阿倍仲麻呂在公元755年回到了長安。而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中日之間的交通更加危險,所以阿倍仲麻呂在此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日本,而是專心在中國做官,在10幾年之後在長安終老。
所以阿倍仲麻呂送楊貴妃去日本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另外一位在傳說中護送楊貴妃前往日本,最後還和她喜結連理的遣唐使藤原刷雄倒是確實回到了日本,但他回日本的時間是公元754年4月,而楊貴妃所經歷的馬嵬坡之變則發生在公元756年,此時藤原刷雄回日本已經兩年了,怎麼能又從中國護送楊貴妃回日本呢?
遼朝壁畫中的楊貴妃教鸚鵡念經圖
而且如果再詳細地了解一下當時往返中日之間的難度,恐怕大家就更加確信這些傳說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一些現代研究顯示,當時日本每次派遣的遣唐使船隊一般都是四艘,但最終抵達中國的基本都只有一艘,甚至一艘也沒有,因為多數船都在路途中遭遇海難沉沒或者返航了。所以前文提到的阿倍仲麻呂想回日本時的遭遇其實在當時是常態,甚至可以說他還是幸運的,遭遇海難最終還倖存了。那麼好容易在兵變中救下了楊貴妃的性命,再讓她去日本,難道只是為了讓她換個地方死嗎?要知道當時既沒有照片又沒有電視,而發動馬嵬坡兵變的只是一些下層士兵,其中沒幾個人認識楊貴妃。如果在當時的眾目睽睽之下還能救下楊貴妃的性命,那麼讓她喬裝改扮,暫時藏在中國某地,倖存的幾率比把她送上去日本的不歸路(中間可能還要經過安史叛軍控制的地區)可能要高几十倍都不止。所以冒大風險救下她的性命再送她去日本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因此也是不可能的。
日本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那麼楊貴妃沒有去日本,怎麼日本又會有這種傳說呢?這恐怕就跟楊貴妃在日本文化里的獨特地位又密切關係了。前面提到,楊貴妃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但這種地位和她在日本的地位相比,可就小巫見大巫了。在日本的文化里,楊貴妃被視為世界歷史上的三大美人之一,另外兩位是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和日本古代的著名歌者小野小町。而楊貴妃在日本文化中的這種地位,則和一位詩人有密切關係。
前兩年那部風靡一時的電影《妖貓傳》恐怕許多朋友都還記憶猶新,它可以說是國內最新的一部關於楊貴妃的文藝作品了。這部電影的主人公,除了楊貴妃之外,還有日本遣唐使空海和中唐詩人白居易。而《妖貓傳》的原作者,則是日本作家夢枕貘。其實這部電影雖然講的是中國古代的故事,反映的卻可以說是日本文化中流行的楊貴妃以及她流行的原因——白居易。
白居易是在日本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
日本在古代曾經長期流行漢詩,因此許多中國的詩人在日本也非常受追捧。而在日本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就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詩一大特點就是通俗易懂,而日本人雖然喜歡漢詩,但漢詩對他們來說畢竟是用外語寫成的,所以作品相對通俗易懂的白居易就成了他們的最愛。此外,白居易詩歌中透露出的超脫寧和也特別符合日本文化追求的那種超脫於世的淒涼美感,所以特別受日本人的喜歡。為了說明白居易在日本有多受歡迎,我們舉個例子:在日本最有名的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里,總共引用了白居易的詩154處,占其引用漢文典籍總數的59%。
日本浮世繪里的楊貴妃
而白居易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講述楊貴妃悲劇的《長恨歌》,而且其中還提到了楊貴妃死後去了仙山,而中國古代曾有把日本比作蓬萊山的情況,所以日本人就拿《長恨歌》的相關內容大做文章,把它演繹成了「事實」,並把仙山具體化成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