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顆粒出自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小柴胡湯,主要成分為柴胡、黃芩、姜半夏、黨參、生薑、甘草、大棗。
小柴胡顆粒的成分中柴胡味苦微寒,少陽主藥,以昇陽達表為君。黃岑苦寒。以養陰退熱為臣。半夏辛溫,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氣而止嘔。人參、甘草,以補正氣而和中,使邪不得復傳入里為佐。邪在半里半表,則營衛爭。故用姜、棗之辛甘,以和營衛為使也。
小柴胡顆粒功能散熱疏和肝,解胃。表用於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10種經典用法
1.治風熱感冒,不用於風寒感冒
症狀:口苦口乾,咽喉乾燥疼痛,乾咳無痰,或咳吐黃痰,眼睛乾澀紅腫,偏頭痛,鼻干唇乾,渾身燥熱難受等等。
用法:小柴胡沖劑,沖溫開水,內服。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2.咽喉腫痛
症狀:咽喉腫痛、乾澀等等,是目前常見病。
用法:溫開水沖小柴胡沖劑,送服甘草片。或用生甘草、桔梗10-20克,煮水,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注意:甘草片嬰幼兒慎用)
3.眼睛感染疾病
結膜炎,或其他眼睛感染疾病,症見眼睛紅腫、發熱、乾澀、眼屎多等等均可用小柴胡沖劑。
用法:菊花,或銀花連翹,煮水沖服小柴胡沖劑,內服。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4.中耳炎
中耳炎是中耳發炎,是常見病。一般都是用西藥消炎。小柴胡沖劑副作用較少
用法:小柴胡沖劑大劑量服用一次3到5袋,一天三次。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車前草等,煮水,沖服小柴胡沖劑,療效更佳。腹瀉者,可加大蒜一頭同煮。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兒童常見傳染病。中醫看來,此病多為濕熱郁表所致。治宜清熱化濕。
用法:馬齒莧、車前草各50克,生薑20克,煎湯,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3袋,一日三次。
6.口腔潰瘍
用法:乾薑、高良姜各30克,煎湯,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5-8袋,一天三次。大蒜搗泥貼敷湧泉,可做輔助。
7.腮腺炎、扁桃體炎
腮腺炎、扁桃體炎都是常見病,兒童尤其多發。症見兩腮紅腫疼痛,咽喉乾澀疼痛、發熱惡寒、口苦口乾等等。
用法:發熱不怕冷者,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銀花等煮水,沖服小柴胡沖劑。發熱怕冷者,用生薑、大棗煮水,沖服小柴胡沖劑。
8.皮膚瘙癢、過敏
皮膚瘙癢、過敏者,多屬內有鬱熱,熱邪趨表而不能發越,因此瘙癢。一般可用桂枝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解決。但小柴胡沖劑也可以治癒。
用法:生薑雞蛋大一塊、大棗5枚、花椒一撮,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3-5袋,一日3次。保持衣著暖和,忌食辣椒、魚腥等。
9.失眠多夢
失眠多夢,多為肝膽鬱結,熱擾心神所致。治宜疏肝清熱,養心安神。
用法:浮小麥30克、桂圓5枚,煎湯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3袋,一日三次。便溏者加大蒜一頭,小便黃赤者加車前草50克,與上面浮小麥等同煮。
10.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很多胃病,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症見噁心、嘔吐、胃脹、嘈雜、反酸、心煩、口苦、口乾、胸悶、心悸等等,往往是膽熱胃寒、膽熱犯胃所致。治宜清膽溫胃。
用法:生薑50克、陳皮20克,煎湯,沖服小柴胡沖劑。一次3袋,一日三次。
服用注意事項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
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發熱體溫超過38.5℃的患者,應去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