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何如開好家長會?

2023-02-15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新學期,何如開好家長會?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家校合作共育,激活教育磁場。

新學期:何如開好家長會

原創|陳大偉

來源|成都陳大偉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因此,面對效果不理想的家長會,有價值的做法是發現導致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從中獲得相關經驗,並在不同經驗的比較和參照中反思和改造頭腦中原有的家長會經驗,以爭取下一次家長會開得理想一些。

朱永新:一本微言大義的家庭教育指導書

孫雲曉:家庭教育只要做到這12個字,就是好父母

我個人認為,反思和改造經驗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需要不同於原有經驗的新信息、新經驗的刺激和參與,猶如青蛙要跳出井口去改造「天不過井口那麼大」的經驗,就離不開小鳥「天大得很」的新信息觸發;二是需要對自身經驗保持開放,如果「青蛙」固執於「我天天坐在井裡,我是不會錯的」的經驗,他就不會採取跳出自己的「井」的行動,去發現新的經驗。

其實,「小鳥」並不是專家,他只是一個不同於青蛙原有經驗的新經驗、新信息的提供者。定位於做促進反思、幫助班主任改造經驗的「小鳥」,我對開好家長會有這樣一些建議:

李鎮西:學校教育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補充——回歸樸素和幸福的教育

李希貴:家庭教育十大原則

一、

以「假如我是家長」換位思考

新學期開學了,有一位班主任朋友開了一次家長會。這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主任,他會前精心準備了發言稿,會後又把家長會上的發言稿放在博客上。我讀到了他的發言稿,發現他從德、智、體、美等方面表揚了班上不少的同學。讀完以後,我向他提出這樣一個建議:「你再檢查一下,是否有沒有被表揚到的學生?」這位班主任很聰明,很快回覆:「我知道了,謝謝你。」

我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建議呢?我發現,這位班主任表揚的學生接近三十個,估計沒有被表揚的孩子應該是不多的。我提醒他思考這樣的問題:「假如我是這些沒有被表揚的孩子的家長,我會怎麼想呢?」

站在班主任的角度表揚出色的學生,似乎天經地義,難道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要進行表揚?但站在家長的角度想一想,問題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剛才我還和其他幾位家長你好我好地平等交流,現在他的孩子被表揚,我的孩子老師不提不問,真沒面子。甚至有的家長可能想:「老師,你不給我面子,以後也不要想我給你面子。」這是對老師的想法。「小子,你今天讓我丟了面子,回去看我怎麼收拾你。」這可能是對子女的想法。

家長帶著這樣的心情回家,見到子女,很可能不會有好臉色,進而訓斥甚至打罵。其實,新學期開始,學生們都會有一些新的希望、憧憬,願意努力學習,改變原有的毛病,然而教師召開家長會後父母失望、不滿、甚至憤怒的舉動,如同一盆涼水澆滅了孩子的熱情和希望不說,還可能促使孩子對班主任心生厭恨,產生牴觸,破罐子破摔。這樣的家長會不要說取得理想的效果,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南轅北轍。

現在,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就可以調整一下:公開的大會最好表揚到每一個學生,公開談論所有學生的不同優點,「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有什麼問題私下個別交流,給家長留面子,也給學生留面子。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

從「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協同」,不斷完善優化育人新機制

二、

不要把家長當成教育的對象

做教師的,不要把家長也當成你的教育對象。對學生你是老師,對家長則首先應該是朋友,而且他們的教子經驗、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未必不如你。

例如:2000年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培訓班的活動,主講老師大多是中央教科所、北師大等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講課時,年輕的專家說他們也有被其孩子的班主任通知到辦公室挨訓的時候。聽他們這樣說,我心裡忍不住這樣想:這些專家是博士生導師、教授,他們的學生可能是一般高校的老師,而一般高校的老師可能又是這些參加培訓的班主任曾經的老師。這些專家和孩子的老師一方面是家長與班主任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可能是「師爺」和「徒孫」的關係。班主任往往只意識到老師和家長這個層面的關係,沒有想到還有另外一種人與人的關係,沒有想到家長可能比自己懂得還多。由於沒有考慮到這一層關係,有趣的圖景是:「徒孫」在趾高氣揚地給「師爺」上課,說應該如何如何教育孩子,「師爺」還只好點頭哈腰地應著。這裡也不是說「師爺」就一定厲害,而是大家要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傾聽更好。

因為有這種種可能,所以在家長會上班主任還是應多尊重,少指責;多理解,少抱怨;多引導,少教訓;多虛心傾聽,少自以為是。退一步講,即使家長不懂教育,我們也應該首先本著接納和尊重的態度,然後進行適當引導或提出建議。

方華:構建教育「合伙人」——家長成為學校教育「合伙人」

新加坡的家庭教育和家校社合作共育途徑——將家庭教育支持納入「家校社三維教育網絡」構建

三、

注意求大同存小異

「大同」是什麼?就是學生的快樂成長和幸福生活,這應該是老師和家長能找到的共同點。做老師的,我們需要審視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大同」?是否向家長傳遞和表達這個的「大同」?曾經在圖片中看一個教室的黑板前面張貼著這樣的標語:「死後自會長眠,生前何必久睡」。看到這樣的標語,家長就有可能認為老師置孩子的健康成長於不顧,把自己的分數、升學率和獎金看得太重,因此不僅不認同老師這樣的觀念和做法,而且還可能抵制教師的做法,不配合老師對孩子的加班加點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了「大同」的共同基礎以後,我們又需要存「小異」。「小異」是什麼,「小異」是不同的家庭總會有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要求。有人希望孩子以後做生意發財,有人希望孩子考學求知,有人滿足於做工謀生……這些都是人們生存的方式,我們不要眼中只有一種方式,更不要容不得不同於自己人生理想的其他理想——己所欲,亦勿強加於人。

「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家校合作的關鍵是「各美其美」

孩子的教養,「拼」的是父母的功底——家校合作的困境與突破

四、

讓家長成為家長會的主人

家長會不僅是班主任的會,也是家長的會。因此,會前不要只是班主任一個人在操心,會上不要班主任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會後不要班主任一個人在後悔和反思。把家長會還給家長:會前可以徵求一下家長的意見,就會議的主題進行溝通,聽一聽他們有什麼建議,有什麼想要交流的,並請幾位家長進行準備;會議可以由家長來主持,也可以按順序讓家長講一講,可長可短,三言兩語也行,由於同樣是家長,彼此有共同語言,家長認真準備以後的發言可能更容易引起其他家長的共鳴;會後可以留下幾位家長,請他們說說會上的收穫和體會,談談如何開家長會效果更好。

各位班主任朋友,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孩子的班主任要求你在家長會上給其他家長講一講,你會怎麼做?我曾經享受過這樣的「待遇」,記得當時我首先是想不能是使孩子臉上無光,要對得起老師的信任,要認真準備一番;然後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合理,值不值得講(這就有可能促使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改變);最後還要寫出幾個要點,考慮時間的安排。這比我外出講座花的工夫還多、認真得多。

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徑與方法

趙晶、王麗娟:新父母,智慧愛!——絳縣繪本館、絳縣新父母學校行動敘事:以新父母學校引領家長成長,促進家校合作共育

五、

學會等待,不要操之過急

說到底,做任何事情,理想都只能是一個追求的目標,而不會是一個現實的結果。因此,在生活中,一方面我們需要追逐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接納不理想的現實。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何況我們是面對成型和定型的家長!開家長會,我們不能期望僅憑几次會家長就能一呼百應,也不要奢望家長們在開會時頻頻點頭稱是,開完會後就雷厲風行。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等待,學會接受不理想的現實。

這裡,我想對剛剛當班主任和新接手班主任工作的老師說,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也不要以為我們當了教師就應該會開家長會了,就能開家長會了。基礎的是觀察積澱,積累一些經驗,做好基礎的儲備。

守望:新學期,做一個更好的家長

朱永新:你是園丁式父母,還是木匠式父母?——親子關係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類

朱永新: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我們不能逼孩子學習,但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

朱永新:好教師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導航員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兒童在經歷中成長——家校合作不是少數人的遊戲

......

陳大偉:過一種成人成己的研修生活——研究自己,做明白的教師

陳大偉:在觀課議課中合作成長

陳大偉:誰是最具成長力的教師?一個秘訣,讓教科研不再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集體肩膀上飛翔!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9b49ff6b8cb2ab5aebd876260f2b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