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布局謀篇最佳得分技巧,​附名家經典議論美段!

2020-02-25     曉語文

高考必備 | 議論文布局謀篇最佳得分技巧,​附名家經典議論美段!

語文周刊


議論文講究的是一個嚴謹,那麼謀篇布局的技巧就變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們來仔細說說。

1

易錯點:

缺乏邏輯無所謂層次結構

思維是議論文的生命,議論文從審題、立論、謀篇、布局、結尾,以及整個行文中,處處都要運用思維方法。好的議論文應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維的寬度,中檔的議論文有思維的線性發展而缺乏開闊感和靈動感,下等的議論文思維沒有延伸或者斷裂為幾個片段。

在議論文「三要素」中,這些年來,論點和論據問題已經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議論文如何在「論證」過程演繹推進,一線的師生對這個問題仍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就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個層面上展開討論,這種「同層面繞來繞去」的情況實際是受前幾年「文化散文」的影響。「好像議論文就是先有一個論點,然後鋪開三個例子,四個故事,五個名言,最後得出結論,證明論點。」

把隨意一篇滿分作文的某兩個中間段對調位置,讀起來居然還是「通順」的——— 因為缺乏邏輯,所以無所謂層次、無所謂結構——— 這也是現在中學生寫議論文最可怕的惡俗習慣,甚至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這種問題也屢見不鮮。可把它稱為無邏輯無層次無靈魂的高考議論文。

2

實例分析:

主體論述沒有拓展和演進

1.無層次(主體論述只有一個層面)

請看 《細雨未必看不見,閒花未必聽無聲》(北京2007年高考滿分作文)的中間主體部分:

「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貴妃研墨,力士脫靴的後果,不畏玄宗的賜金放還。雖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他是長安的細雨,他是朝廷的閒花……

胸納幽蘭,神容主若。他,一個不愛仕途,但愛美人,不愛富貴但愛超然的翩翩公子,雖出身顯赫卻博古通今……他憂鬱而終,短短31載,彈指一揮間,卻創作出人間最動人的詩詞。這滴細雨,這片閒花,發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靈。

蕭紅,近代最偉大的女作家,卻飽受了人世間的一切悲苦——— 親人逝世,家族歧視,愛人背叛,恩師離去,窮困潦倒……這片閒花,給中國文壇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這就是典型的一個論點三個例子,三個事例除了有時間先後之分,內在並無邏輯的先後,此文實際並沒有有效地論證。

2.偽層次(看似有幾個層次,但沒有拓展和演進)

請看湖南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詩意地生活》中間主體部分:

詩意地生活,世事煩擾不再。

泰戈爾說過,死之烙印將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幣上,使它去購買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惟有詩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地看待紛爭的世界,讓煩擾不再。

千舸過盡,一片汪洋,采石磯孤獨地清點倒影,濁浪便是一杯煮過的酒,李白這一喝……

詩意地生活,生之價值彰顯。

康德說……

穿越莊周夢蝶的翩躚……

書破萬卷的杜甫,選擇了詩意的生活,於是……

似乎是從不同角度來證明論點,各個分論點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層面。這在一些「並列式」議論文的考場作文中問題特別嚴重。真正有邏輯性的「並列式」議論文在本論部分,它圍繞總題列出幾個平行的具體論點,分別予以論證,從各個方面闡釋總題,做出結論,各分論點之間處於同等地位,但不能重複,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

要避免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缺乏廣度,導致論據復沓單調,論證顯得以偏概全、蒼白無力;而從不同角度選擇論據,既豐富全面,使論證廣泛展開,又典型精練使文章嚴謹有力。並列式的分層論證的特點是,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也就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

高考滿分作文尚且如此,普通考生作文犯此類毛病就可想而知。

3

備考點津:

講理要一步一層抽絲剝繭

怎樣的議論文才算得上有邏輯思維?怎樣的論證才是有效論證?

福建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余岱宗教授認為:「議論文不是論點文,也不是論據文,而是論證文,議論文就要看論者如何論證。論點是靠論證『辯』出來『逼』出來的……議論文要深入,就要有議論的層次性……論證是一環扣一環的工作。第一論點為第二論點服務,以此類推。論證就是主動尋求漏洞與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為彈跳點,躍入下一個層次。」

講究議論文的思辨性,就是使論證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邏輯,而不淪為文字遊戲,墮為詭辯。因為議論文是「講理」的,「講理」要一步步,一層層,甚至「抽絲剝繭」。沒有層次感的論證是無效論證,是「蠻不講理」論證,是不以理服人的觀點強加。

這裡,給考生推薦幾種能體現論證思維邏輯的有層次感的議論文結構模式:

1.材料作文:「引、析、提、聯、結」論證結構。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點。圍繞議論的中心對引錄材料內容的寓意進行扼要分析。

「提」:提出論點,綱舉目張。通過材料的分析之後,順勢提出中心論點。

「聯」:聯想聯繫,論證論點。運用材料提供的道理來類比社會生活,議論社會生活的過程。可以聯想類似的道理,也可以聯想相關的社會生活現象。這部分是作文的重點,既要放開思路,又要概括力強;既要重點突出,又要正反結合。

「結」:重申材料,深化論點。

2.「立論、入據、結承、迭據、歸納」論證結構。

立論。在文章開篇首先明確提出論點,也可以說明論證的背景、緣由等有關前提,通過簡單引述,提出論點。

入據。在提出論點後,第一次進入用論據闡述。

結承。在第二步闡述論據的基礎上進行簡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義進行小結。隨之聯繫現實生活,對論點加以闡述,為下一步論證做準備。

迭據。在上文小結承轉之後,再次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論據進行論證。這些論據與第二步中的歷史論據形成推進和迭加的關係,故稱之為「迭據」。

歸納。以進一步揭示論點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全文加以總結。

3.層進式結構:

包括「是什麼」,即提出觀點;「為什麼」,即分析原因;「怎麼辦」,即提出對策、分析對策、論證對策。遞進式的分層論證,其特點是分論點之間的關係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向縱深展開,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的內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闡發,其作用是分析透徹,說理深刻。

4.對照式結構:

主體部分有正反對比,有轉折補充。採用這種結構模式的議論文可使文章文體特徵分明,篇章結構嚴謹。議論文表達的思辨性,最核心的內容是對問題(話題)進行剖析。剖析就是把思辨的過程和思辨的要點符合邏輯順序表達出來。議論文「以理服人,以理取勝」的實質就是議論的層次,議論的層次實質就是議論的推理邏輯性強,層次感彰顯議論文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議論文寫作的靈魂,只有推理邏輯性強的議論文才能在高考中獲得高分。

4

名家經典議論美段


林清玄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驕滿。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盪不能自在的來源,也是的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因此,佛陀說:一個人戰勝了一千個敵人一千次,遠不及他戰勝自己一次!——林清玄《木炭與沉香》

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靜靜坐著思維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尋、觸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論是風土的,或是心靈的,都是一種旅行。——林清玄《玄想》

每次轉變,總會迎來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時甚至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對順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顆柔軟的心包容世界。柔軟的心最有力量。——林清玄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見了世界;你的心如鏡,就觀照了自我。——林清玄《心無掛礙 無有恐懼》

禪宗說:「白馬入蘆花」有的人明明是白馬,入蘆花久了,白白不分,以為自己是蘆花了。

本來面目非常重要,只有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做一個完整的人,以及做一個獨立和成功的人。——林清玄

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捨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慾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在燥熱的暑天喝一杯茶。在雪夜的風中看一盞燭火。在黃昏的晚霞里觀夕陽沉落。在蟬聲高唱的樹林裡穿行。在松子掉落的深夜想起遠方的朋友。在落下的一根白髮里,浮出一生最愛的面容……——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歡》

我常覺得,所謂「風水好」,就是空氣清新、水質清澈的所在。

所謂「有福報」,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樹繁華的所在。

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林清玄《在雲上》

王小波

我的勇氣和你的勇氣加起來,對付這個世界總夠了吧?去向世界發出我們的聲音,我一個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

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王小波《思維的樂趣》

不相信世界就是這樣,在明知道有的時候必須低頭,有的人必將失去,有的東西命中注定不能長久的時候,依然要說,在第一千個選擇之外,還有第一千零一個可能,有一扇窗等著我打開,然後有光透進來。——王小波

學習文史知識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將來,他生活在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就只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裡,狹窄得很。——王小波《思維的樂趣》

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王小波《黃金時代》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


余秋雨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山居筆記》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余秋雨《文化苦旅》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余秋雨《借我一生》

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余秋雨《文化苦旅》

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著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余秋雨《山居筆記》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妝飾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總能夠簡單得鏗鏘有力。——余秋雨《尋覓中華之叢林邊的那一家》

「成功」這個偽坐標的最大禍害,是把人生看成「輸贏戰場」,並把「打敗他人」當做求生的唯一通道。因此,他們經過的地方,遲早會變成損人不利己的精神荒路。——余秋雨《北大授課》

周國平

也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於尋求的過程之中。我們讀英雄探寶的故事,吸引我們的並不是最後找到的寶物,而是探寶途中驚心動魄的歷險情境。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懷念,消逝就不是絕對的。人用懷念挽留逝者的價值,證明自己是與古往今來一切存在息息相通的有情。失去了童年,我們還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們還有愛。失去了歲月,我們還有歷史和智慧。沒有懷念,人便與木石無異。

然而,在這個日益匆忙的世界上,人們愈來愈沒有工夫也沒有心境去懷念了。人心如同躁動的急流,只想朝前趕,不復反顧。可是,如果忘掉源頭,我們如何校正航向?如果不知道從哪裡來,我們如何知道向哪裡去?

習慣的定義:人被環境同化,與環境生長在一起,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所謂環境,包括你所熟悉的地方、人、事業。在此狀態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漸趨平緩,終成死水一潭。

那麼,為了自救,告別你所熟悉的環境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來往,從事陌生的事業。


人一生中應當有意識地變換環境。能否從零開始,重新開創一種生活,這是測量一個人心靈是否年輕的可靠尺度。

真實的感情往往找不到語言,真正的兩心契合也不需要語言,謂之默契。

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不獨愛情如此。

真正打動人的感情總是樸素無華的,它不出聲,不張揚,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

時尚和文明是兩回事。一個受時尚支配的人僅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衛,本質上卻是一個蒙昧人。唯有紮根在人類精神傳統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舞台上叱吒風雲,這是一種追求。

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於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追求。

追求未必總是顯示進取的姿態。

人們常常誤認為,那些熱心於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爾說得好,他們只是在揮霍,不是在奉獻,而揮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麼,揮霍與慷慨的區別在哪裡呢?我想是這樣的:揮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東西拿出來,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東西拿出來。社交場上的熱心人正是這樣,他們不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心情有什麼價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們揮霍掉。相反,一個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寧願在孤獨中從事創造,然後把最好的果實奉獻給世界。

不要對我說:苦難凈化心靈,悲劇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繪聲繪色,來掩蓋生活中的無聲無息!

人天生是軟弱的,唯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我厭惡那種號稱鐵石心腸的強者,蔑視他們一路旗開得勝的驕傲。只有以軟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著尋常苦難的人們,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鍊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而這一切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鍊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

對於一個視人生感受為最寶貴財富的人來說,歡樂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帳本上沒有支出。這種人儘管敏感,卻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在他眼裡,現實生活中的旦夕禍福失已經降為次要的東西,命運的打擊因心靈的收穫而得到了補償。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賭場上輸掉的,卻在他描寫賭徒心理的小說中極其輝煌地贏了回來。

為了抵禦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慾望,而是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慾望。我所說的高級慾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於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物質帶來的快樂終歸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可能是無限的。

遺憾的是,現在人們都在拚命追求有限的快樂,甘願捨棄無限的快樂,結果普遍活得不快樂。

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閒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閒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裡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

真正偉大的作品和偉大的誕生也是在沉默中醞釀的。廣告造就不了文豪。哪個自愛並且愛孩子的母親會在分娩前頻頻向新聞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選自《人生哲思錄》)

普魯斯《影子》一詩中寫道:「每個人在自己的小路上點燃燈光,活著時無人知曉,工作不被重視,隨即便像影子一樣消失。」點燈人真像影子一樣消失在時光的暮靄中嗎?至少火光喚醒了沉睡的螢火蟲。點燈人消失了,但光在螢火蟲身上得到了延續,歲月如同退落的潮水,它試圖捲走一切,但在退潮後的沙灘上,一定還會留下潮水的痕跡和幾隻閃亮的貝殼。歲月帶走的只能是物質的殘骸,但帶不走精神的路標。

王開嶺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動,剪掉了羽翼。當一個人的靈魂因飢餓而狼吞虎咽,因不節食而變得臃腫,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變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貝,你已聽不到濤聲,嗅不到海的氣息了。——《從生命到罐頭》

一個人,無論多麼新鮮的生命,如果在一個生存點上擱置太久,就會褪色、發餿、變質。感情就會疲倦,思想和呼吸即遭到壓迫,反應遲鈍,目光呆滯,想像力如衰草般一天天矮下去。——《為何遠行》


世界經驗已反覆證明,最初創業者的一舉一動於該國的體制定位及命脈走向是影響至深的。就像鋸在圓木上咬開的第一道裂痕、手術刀在體膚上劃出的第一絲刃口,它涉關整場事業的成敗。——《請想一想華盛頓》

沒有靈魂責任,沒有對人的義務,沒有為生命共同體服務的衝動,沒有天然的反抗精神,一個人的激情、創造力和表現程度就會被削弱和壓制,就不會誕生偉大的藝術和真正的思想,就不會有托爾斯泰和雨果,不會有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偉大的藝術,只能在常識性的精神勞動中產生。——《為何我們沒有自己的「大師級」》

在俄國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如果缺少了高爾基這樣的「知識分子良心」和「父親」式的保護,如果沒有那一聲聲「這不公正」的吶喊及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營救故事,如果每個人都爭著用文學和藝術去抱政治的大腿……俄羅斯,這個偉大的苦難民族——她的文化名聲和精神品格將遭受怎樣的質疑,將被烙上怎樣的恥辱標記?如果沒有那些良知的在場和清醒見證,又怎會在劇痛中分娩出像《日瓦戈醫生》般激動人心的作品?——《我們能發出那個聲音嗎》

對兒童的成人化塑造,乃這個時代最丑最愚蠢的表演之一。而兒童真正的樂園——大自然的喪失,是成人世界對童年犯下的最大罪過。就像魚塘魚缸對魚的犯罪,馬戲團動物園對動物的犯罪。我們還有什麼可向兒童許諾的呢?

人要長高,要成熟,但並非成熟就一定是成長。有時肉體擴展了,年輪添加了,反而靈魂萎縮,人格變矮,夢想溜走了。他丟失了生命最初的目的和意義,他再也找不回童年時那種純真又極度本色和正常的感覺……

「回家問問孩子們!」這並非一句戲言,一個玩笑。

當成年人忙於毀滅森林、獵殺珍禽、鋸掉象牙、分割鯨肉……忙於往菜單上填「熊掌、蛇膽、鹿茸、猴腦……」的時候,難道不應回家問問自己的孩子們嗎?當成年人昧著良心欺上瞞下、言不由衷、對罪惡熟視無睹、對醜行隔岸觀火……的時候,難道不應回家問問自己的孩子們嗎?

……

童年所教會我們的高尚、善良、正直與誠實,比人生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得多。——《向兒童學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7LfgnABjYh_GJGVNm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