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姊妹間打鬧,總有一方爭強好勝,家長要不覺得孩子心眼小,要不覺得孩子有心氣,有進取心。
從學習生涯的攀比成績到成人階段的愛情事業,「比同齡人強」一直是家長首要關注的重點,但「恐弱」您聽過嗎?害怕成為一個弱者,也無法接受自己成為別人眼裡「受害者」。
在現實生活中,「慕強」是家長眼裡的褒義詞,但也不乏有些孩子是自詡慕強的。他們一直裝強,只是為了不願成為別人看不起的弱者。
其實,人的本質是厭惡弱勢地位的,這代表著你是被動的,是被選擇的一方,但「恐弱」心理演變並非簡單的「由弱到強」,而是在智識上、SES(Social Economic Status)上、甚至外形上,驅使慕強人的最大動力是「我要靠近這個人,因此我也會看起來更強大」。並非日常所理解的是為了強強結合或自我成長。
我的一位老師家的孩子從小學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獎狀多到一面牆都貼不下。升入重點初中後,開學接連幾次考試都不是第一名。心理上極大的落差,往往一次小測驗就特別緊張。
同樣,一些不足掛齒的小事經常弄得自己緊張兮兮,極度「恐弱」,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差等生。
其實作為孩子,極少能正確察覺到自己不健康的慕強心理,並開始學習規劃自己走向強者之路。
「慕強」心理和成長型心理其實是不同的。
前者更多是感官驅使,如「崇拜」「尊敬」「信服」,而後者更多是行動驅使,如「執行」「自律」「疏導」。
想成為更強的人並為之付出的往往是後者,從自身的需求願景下手,打磨自身脾性,慢慢地改變自己的弱處。
簡單來說,如果「慕強」是對外的,那「恐弱」則是對內的,是對內某種自身特性的約束與懼怕。
很不幸的是,這種傾嚮往往普遍發生在精英女生,且逐漸呈低齡化。
因為身上有弱處,所以激烈地找尋自己弱處的影子,既不能共情弱者的苦楚,也討厭「受害者」哭訴的聲音。以精英標榜完美,以強者劃清界限,孩子們還沒未踏入社會,僅僅在學校學習的攀比中,不乏就有些「強者自強,弱者活該」的弱者歧視。把客觀造成的學習差距量化為主觀的不努力,不勤奮。
正是基於某種畸形的弱者歧視的擴散,「恐弱」這種心理混淆在「慕強」之中,甚者為了不成為別人眼中的差學生,拚命學習,不顧效益,不顧成績,只是為了不成為別人嘴中的眾矢之的。
為什麼「恐弱」心理比「慕強」心理更危險?
無論「恐弱」還是「慕強」,其實都是對人多樣性狀態的否定。
這個世界是動態轉化的,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方面,對於強與弱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如果硬要把「慕強」美化為進取,那「恐弱」就是害怕的偽裝。
往往很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取得的成就被周圍人推上神壇,強化他們的認知——神壇是玻璃做的,如果不小心翼翼維護便會遭到弱者「理所應當」的惡語與不待見。
這種幾乎「犧牲共情價值以換取不歸為弱者」的思維模式,看似在變強,實則是底氣越發受限,自我設限難以關鍵時機突破自身瓶頸。
尤其在中高考階段,會影響孩子自己對自身成長的評判,無法衡量自己的優劣勢,一味地躲避實則越發後怕。
在一個「極度恐弱」的大環境里,大家嘴上說著「沒有人是完美的」心裡卻沒當真,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弱勢不再是「悅己」的表現,而是種不得不做的愚蠢行為。
那些表面「慕強」內心「恐弱」的人看似內心極為矛盾,只不過需要「慕強」的進取來美化歧視弱者的薄情,以此獲得別人的吹捧與敬仰。
「恐弱」側重於內心的思想鬥爭,會增加自我精神內耗的頻率,增加孩子偏頗的心理慣性,十分隱蔽。
無法正視自我的弊端比僅僅追求極端的「強勢」還具破壞性。孩子失去了自我宣洩的窗口,極度壓抑弱點的表現。一味逞強,不敢示弱,也不會示弱,更不會藉此換來家人朋友的理解。相對於「慕強」,這種向內延伸的心理障礙,往往會催生「抑鬱」「自卑」等等負面情緒。
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中過於自私自利,排斥學習差的同學。面對一次小退步耿耿於懷,十分在意別人眼中自己的象徵。
其實大部分是有點「恐弱」的心理在裡面,弱者只是在短時間內無法高效地運轉自身的條件要素,並不代表失去了成為強者的機會,也不代表著在人格上與強者有什麼本質區別。
強者只是最能適應社會的那一批人,拋去社會主流評判標準,也不是樣樣都優於弱者。
家長可以放心和孩子說明白: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弱勢是在為自尊穿盔甲,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弱勢不傷害到自己,而不是剷除弱勢,更不是歧視弱處。每個人都有成為弱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需要強者的時候,強與弱是相互轉化的,也是不可分離的。
以下給各位家長介紹幾招實用的技巧擊破孩子的「恐弱症」,讓孩子真正接納自己,擁有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大膽地承認自己的弱點與傷痛。
第一,家長要大膽地讚美孩子的不足,同樣也大膽分享自己的缺點。
一同探討為何會有這些缺點,又是否真正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要打破「恐弱」的心理障礙,得打開內心真正意識到缺點不過如此,它讓我看著不完美,但也給了我「蛻變完美」的契機。
親子間的交流多多側重開放性的討論,讓孩子拘謹的內心得到舒展,不要陷入偽裝的形式主義之中。多多討論生活中「弱勢群體」的社會態度,比如:老人、殘疾人,婦女、孕婦…讓孩子明白成為「受害者」也是有申述的權利,也是有願意支持相信你的忠實夥伴。偽裝只能遮蔽一時的弱勢,並不能一勞永逸。
第二,培養孩子自我分析、自我悅納的能力,對自我的認知進行重構和整合,弱化孩子對自己弱處的注意力。
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弱項,先不管它,就讓它先弱著,把強項的優勢發揮出來,進而擴展優化弱項的選擇與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獲得鼓勵、認可、在自己獨有的強項中建立立身之本,保持高昂的生活動力。回過來看看,其實弱點反而讓你更具辨識度與人格魅力。
「生命本就是件易碎品,不該硬撐的,為何要抗下所有,你還有朋友與家人,再不濟還有一個純真的你」家人的愛與陪伴或許能大大緩解孩子「恐弱」的心理害怕,祝願祝福每一個「恐弱」的孩子,不要畏懼,不完美的自己也同樣可以做個真正的強者。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