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一直在說對不起」,當孩子變得過於懂事,家長別沾沾自喜

2023-10-2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女兒一直在說對不起」,當孩子變得過於懂事,家長別沾沾自喜

「女兒一直在說對不起」,當孩子變得過於懂事,家長別沾沾自喜。

前段時間,一則微信聊天記錄衝上熱搜,引發熱議。

聊天記錄中,女兒剛上初中,不適應寄宿生活,通過微信向母親傾訴,要求像小學一樣走讀,晚上回家睡覺。

女兒說:「我晚上情緒不好,我控制不了,就是很傷心,我真的控制不了。」傾訴之後,女兒還不停跟母親說「對不起」。

母親看後對女兒進行一通教育,她告訴女兒:「每個人都要有一段適應過程,誰都不可能習慣。」她讓女兒學會自我調整,同時她對女兒訴苦,包括自己沒能力買房,找工作還要找有包住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也照顧不了她等,責怪女兒不理解自己……

女兒看後一直跟母親道歉,連說「對不起」,還反過來安慰母親,一再表示自己願意寄宿,也會好好學習……

女兒懂事得讓人心疼。

很多網友批評母親對女兒的回應太冷漠,有網友更直接指出:女兒的傾訴是求救的信號,她一直說對不起,可能是有點抑鬱了。

現實生活里,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傾訴和發泄情緒時,往往只是簡單以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孩子,不僅一點都幫不到孩子,還把孩子推進痛苦的深淵。

孩子的情緒表達意味著孩子碰到難題或遇到跨不過的坎,需要家長的幫助。家長要做的,應該先共情,然後才是引導。

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產生情緒,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難受自有原因,哪怕一切都是因為孩子的無知或錯誤認知引起,家長也不能一上來就一通講理和批評,情緒中的教育壓根沒有效果。

知乎上曾經有過一個高贊同的回答:孩子最煩家長的溝通方式是講理。

尤其在孩子難受和悲傷的時候,講理和責怪不是激起孩子的憤怒,就是在孩子的傷口撒上一把鹽,讓孩子更加痛苦不堪。

"一直說對不起的女兒"正是在母親的講理中,把情緒拉回,壓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更加自責。她對母親的充分理解,是以自己的壓抑為代價。

女孩過寄宿生活,已經難受得無法控制,她這時候最需要的是母親的理解和幫助。哪怕母親因為客觀條件,暫時無法幫她解決問題,母親也應該靜心傾聽,溫情安撫,而不是簡單講理、訴苦,甚至反問女兒:「你為什麼總是不能理解我?」

有網友責怪那位母親:「你的苦難不是你女兒造成的,你沒道理把自己的不如意發泄在孩子身上。」

母親最不應該的是向孩子訴說自己的不容易和艱難,給孩子脆弱的心靈再加壓力。

給孩子以共情,是母親最應該做的,尤其在孩子說「對不起」之後,母親應該馬上反思,改變自己跟女兒的溝通方式。

著名的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說過: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他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方式,對孩子能否健康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長應該讀懂孩子,對那些善於反思自己檢討自己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絕不能簡單指責或進行"賣慘"教育。

人與人有差別,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打罵,怎麼打擊羞辱,都不在乎,一點不放心上;有的孩子則非常敏感,家長輕輕的一句批評就可能導致心情跌入低谷,然後不停地難受、自責。

如何讀懂孩子,是家長必修的一課。

認識一位父親,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聰明活潑,調皮搗蛋,總給他惹不少麻煩。他忍無可忍,對大兒子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大兒子倒沒有不適應,在他的打罵中慢慢懂事,成了一個陽光、敢作敢為的男孩子。他的小兒子,憨厚老實,認識事物和對事情的反應要比同年齡的哥哥慢半拍,這讓父親很不耐煩,非常煩躁,他對小兒子雖然沒有打罵,但總是忍不住吼叫,說些打擊他的語言,如「你怎麼這麼笨?」、「你有你哥哥一半聰明就好了。」等等。他越是吼叫,小兒子越是戰戰兢兢,反應和動作越是跟不上,後來竟然得了抑鬱症。

諮詢師說父親的教育有問題,可父親想不明白,都是自己親生,也在共同的環境下成長,而且相比較,父親對小兒子的教育方式更加溫柔,他從未打過小兒子,然而小兒子卻抑鬱了,可大兒子在他棍棒教育下,還是那麼開朗。

孩子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家長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不同。

對於怯弱、自卑,經常自責的孩子,家長真要好好把握自己的情緒和言語。

聽過一個小女孩的哭訴:「媽媽講的道理我都懂,我只是難受,想媽媽安慰安慰我。」

孩子有時候的情緒訴求很簡單,就是想得到家長的關愛。這時候家長只要耐心傾聽,給孩子一句溫暖的話或者一個擁抱,孩子的情緒就可能煙消雲散。

情緒的積壓,是心理疾病的一大原因。尤其是不懂得情緒自我排解的孩子,更容易造成心理內傷。

「一直說對不起的女兒"明顯是寧願自己難受,也不讓母親難受。

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賣慘」。

生活不容易,成人世界的艱難只能成人自己扛。孩子不該溺愛,不該不顧實際嬌寵,但對於尚未成人的孩子,也不該讓他們過早去承受和承擔。

「賣慘」對於敏感、懂事的孩子而言,是重錘的打擊,會讓他們更加否認自己,更加自卑,更加自責。最好的做法是理解、共情、關愛和鼓勵。

教育引導孩子,一定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

當今家庭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家長喜歡照搬別人成功的育兒經驗,或者依照自己的認知進行,面上很「卷」,實則「懶惰」。

不少家長缺乏的,是能夠讀懂孩子,能夠根據孩子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5b1d6e329ce8b3847b93479dc570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