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三周年|《全國碳市場報告(2024)》發布:中國碳市場配額清繳完成率位於國際前列,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

2024-07-21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雷椰 武漢報道 7月21日,中國碳市場大會2024在武漢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大會上發布《全國碳市場報告(2024)》,介紹了第二個履約周期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和成效。

他表示,全國碳市場圓滿完成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年、2022年度配額發放量分別是50.96億噸和51.04億噸,配額總量基本平衡,配額分配在整體上保持第一個履約周期的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結合實際進行了優化調整。截至2023年度,2021年、2022年配額清繳完成率分別為99.61%和99.88%,比第一個履約周期有進一步的提升。中國碳市場配額清繳完成率位於國際主要碳市場前列。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生態環境部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持續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政策配套制度,二是積極推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市場建設,三是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碳市場大會2024現場 圖源:官方)

第二個履約周期的市場交易規模再擴大

趙英民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顯著,取得重要進展。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下稱《條例》)實施,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定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覆蓋碳排放權交易各主要環節,並針對數據造假等突出問題著力完善機制,為我國碳市場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法規。《條例》與《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登記、交易、結算三項規則,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法等規範性文件共同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技術規範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體系。

全國碳市場市場活力穩步提升。第二個履約周期的市場交易規模比第一個履約周期進一步擴大,碳排放配額成交量2.63億噸,累計成交額172.58億元,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分別增加47%和125%,交易價格平穩上揚。2023年底收盤價為每噸79.42元,比開市首日開盤價上漲65.45%。今年4月,碳價一度突破每噸100元,目前在每噸90元左右波動,市場活躍度明顯增強,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32%,新增交易開戶216家。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於今年1月正式啟動,強制和自願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同向發力,互為補充。趙英民介紹,2023年9月,國務院頒布實施《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了造林碳匯、併網光熱發電、併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首批四項方法學,建成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第一批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查機構名單,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初步建成,並於今年1月正式啟動運行。

減排效果顯現

趙英民表示,全國碳市場發展成效逐步彰顯。全國碳市場推動行業減排效果逐步顯現,碳市場在中國碳定價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

一是,企業碳市場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企業減排效能逐步顯現。全國碳市場壓實了企業減排主體責任,在全社會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排有收益」的理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市場化作用日益顯現。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單位火力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二是,碳定價基礎作用逐步發揮。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綠色金融屬性逐步獲得市場認可,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錨定了基礎價格,撬動了更多綠色低碳資源,促進能源結構調整,顯現出對綠色低碳轉型的積極推動作用,也將為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是,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服務水平提升。全國碳市場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碳排放核算體系制度,為制定發布中國年度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區域電網基準線碳排放因子,建立完善低碳足跡管理體系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培育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為實現「雙碳」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

碳市場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趙英民指出,目前全國碳市場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覆蓋行業交易方式、主體、品種、市場活躍度、市場功能發揮、數據質量管理能力等許多方面,仍需發展和完善。

趙英民認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碳減排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激發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他表示,要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持續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政策配套制度。分階段有序擴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重點行業範圍,探索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配額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償分配比例,不斷豐富交易品種、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完善價格發現功能。

第二,積極推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市場建設。建設和完善科學合理、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的合作體系,持續擴展自願減排市場的支持領域,探索數據質量管理有效路徑,推動自願減排量廣泛應用。

第三,深化碳市場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主要碳市場國家、金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開展多層次交流對話和務實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雙邊進程,努力推動巴黎協定有關國際碳市場談判,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486450430e7c2d9f06edff2ea981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