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手稿泣血回憶南京保衛戰:日軍投下美製炸彈,我的德制、英制戰車全完了

2023-11-22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杜聿明手稿泣血回憶南京保衛戰:日軍投下美製炸彈,我的德制、英制戰車全完了

坦克一詞,有人說是英語音譯,也有人說是日語變形,哪種說法準確並不重要,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1937年上海抗戰期間,中國只有一個正規成建制的裝甲兵團,其團長是杜聿明少將。

這裡要強調一下:裝甲兵團不是一個兵團若干個軍的裝甲部隊,而是只有三個營的團級單位,如果不叫裝甲兵團而叫裝甲團,大家就更好理解了。

作為第一任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帶領首支裝甲部隊參加了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兩戰皆敗,我們能從杜聿明的回憶手稿《南京保衛戰中的戰車部隊》中看到字字淚聲聲血:「日軍投下了美製炸彈,我的德國戰車、英國戰車,都被老蔣和何應欽瞎指揮斷送掉了!」

日軍為什麼能投下美製炸彈,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當然都知道日軍用的鋼鐵、橡膠和汽油是從誰手裡買的,南京保衛戰中擔任七十四軍五十一師師長的王耀武,也在《第七十四軍參加南京保衛戰經過》中證實:「日軍飛機仍占優勢,且常向我轟炸及掃射。據第三〇五團團長張靈甫報告,日機投下的炸彈,查有美國製造的字樣。」

杜聿明的裝甲兵團中並沒有美式坦克,卻挨了美軍炸彈,這看起來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卻在1937年實實在在地發生了:「十二月五日,忽然奉到長官部的命令開往湯山附近協同某軍(葉肇的第六十六軍)作戰,該連(戰車第一連)當日到達湯山附近即遭到敵機的俯衝轟炸。(下文黑體字均出自杜聿明回憶錄)

當年偌大的南京城,只有幾架蘇聯空軍志願隊的飛機,他們雖然技術嫻熟作戰勇猛,但面對蒼蠅蚊子一樣鋪天蓋地而來的日軍飛機,還是不能扭轉戰局,王耀武回憶:「我師第一五一旅旅長周志道在電話里對我說:『蘇聯的空軍真勇敢,使我萬分欽佩。』第三〇二團的團長程智也在電話里說:『只見蘇聯的飛機來幫助我們抵抗侵略軍,沒有看到其他國家的飛機來幫助我們。我看到蘇聯空軍人員這樣英勇,感到興奮和愉快,巴不得把日寇的飛機多打下幾架來解解我的恨。』」

在近現代戰爭中,坦克在雙方都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威力,如果制空權在敵人之手,裝甲部隊經常會被「開罐頭」。杜聿明的裝甲兵團名字很響亮,但戰車卻未必比鬼子的「豆丁坦克」強——豆丁坦克是有炮的,而杜聿明的一半坦克連炮都沒有。

杜聿明回憶,當時僅有的機械化部隊——陸軍裝甲兵團,共有戰車、搜索車、戰車防禦炮三個營, 老蔣命令他把三個營的戰車都留在南京蹲點據守的時候,他是提出了異議的:「德國戰車雖然是我們現在最好的戰車,可是有槍無炮,威力不大;不如留下英國的水陸兩用戰車和炮戰車,有槍有炮,又可以水陸兩用,適宜於南京附近作戰。必要時還可以橫渡長江,開往江北。」

裝甲兵團戰車營第三連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何嘉兆在回憶文章《戰車三連衛戍南京紀實》中也介紹了該連裝備:連部有指揮車兩輛,偵察班有摩托車十二輛,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全連裝備的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戰車,上面只有並列雙機槍,那已經算是裝甲兵團最好的戰車了(現在想來可能是德國1933年定型的「一號戰車」,也就是德國PZKPFW-I型坦克,該坦克由埃森和克虜伯製造,全重五噸,是一種小型的雙人坦克,車身裝甲極薄,很不經打)。

杜聿明的裝甲兵團,在南京保衛戰中被老蔣和何應欽當做機槍碉堡來用,完全失去了機動性,面對日軍飛機投下的美製炸彈,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杜聿明在回憶手稿中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蔣、何應欽都不根據戰車的性能使用,而一定要留德國戰車在南京抗戰呢?」

老蔣和何應欽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拿坦克當機槍碉堡,也就這對同學能想得出來。最後杜聿明也失去了對部隊的控制,其精銳第一連居然被他弄丟了:該團自10月4日開出最後一批車輛撤離南京後,即與留在南京抗戰的第一連失去聯繫。12月13日南京淪陷,杜聿明認為這一連戰車一定全被消滅,但是其他戰車是如何使用又如何被消滅的,他是一點情況也不了解(杜聿明回憶錄原話)。

脫離了杜聿明和老蔣、何應欽指揮的戰車部隊,反倒是發揮了巨大作用,據裝甲兵團步炮兵教導隊第二營軍需官劉樹芄回憶,杜聿明奉老蔣之命帶領倖存戰車部隊撤離南京時,有四個坦克並堅決不撤:「正要開船的時候,有兩個駕駛兵和兩個坦克兵對我說:『我們四人決計留在這裡打鬼子。我們是打鬼子的,敵人已經到了面前,應該打了再說。我們的戰車上還有武器,與其破壞,不如和鬼子干一場。』」

劉樹芄給這四名戰士發了十天伙食費和兩隻駁殼槍,他帶著其他人炸毀了不能上船的裝甲車輛頭也不回地撤離,那四位戰士去了哪裡,他像杜聿明一樣,也是一問三不知。

杜聿明在撤退途中,在方山附近看見裝甲兵團被日軍擊毀的三輛戰車,被遺棄在公路上,他事後得知,那三輛戰車雖然被擊毀,但是裝甲兵並沒有像那些高級將領一樣潰逃,而是留下來繼續戰鬥:「保衛南京戰役,雖然戰前既無準備,戰時又無攻守進退的全盤計劃,以致全軍覆沒,喪失了抗日部隊的元氣。可是其間也有一些中國人民的忠勇兒子,激於愛國義憤,做出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那三輛被擊毀的戰車,屬於戰車營第三連,該連摩托偵察班班長何嘉兆在回憶中詳細記錄了犧牲者的姓名和他們的戰績:12月5日,戰三連由連長趙鵠振指揮,支援友軍圍殲竄犯淳化之敵,此戰敵人擊壞戰車三輛、汽車一輛,排附王承德、老班長於振江等四人壯烈犧牲,日軍被戰車撞輾死傷約四十餘人。

被擊毀的三輛戰車中,有兩個戰士看到敵人的輕快部隊已跟蹤追來,想到繼續在壞車上打必被敵人活捉,下車逃命又感到恥辱,就「決心與戰車共存亡,埋伏在戰車內,相機打擊敵人」。

要是沒有倖存者,杜聿明根本就不知道這兩個戰士打得有多英勇頑強。

那是在12月5日下午4時左右,一直隱藏在戰車裡的兩位戰士,終於等來了前來清掃戰場搜查戰車的一大隊日軍步兵。

德式戰車雖然沒有坦克炮,但是並列機槍也不是吃素的,兩位勇士輕輕地將機關槍從戰車轉塔前後兩端伸出,一陣掃射,就撂倒了幾十個鬼子。

鬼子的步兵搜索隊僅有步槍機槍而沒有平射炮和山野炮,根本就無法擊毀戰車,激戰至黃昏之後,鬼子炮兵趕來支援,這兩位戰士殺得夠本兒決定撤退,撤退途中,一位不幸被迫擊炮擊中犧牲,只有一位勇士突圍後,找到了撤退中的杜聿明,杜聿明居然還以為大家都像老蔣和何應欽一樣只會跑:「當這個戰士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湘潭向我報告以上的情況時,我只在口頭上稱讚了他的英勇殺敵行為。12月30日我軍在崑崙關殲滅敵人中村正雄所部將近一個旅團之後,在虜獲的文件《皇風萬里》這本小冊子內,發現日軍敘述到南京戰役的經驗教訓時,也談到這一輛戰車的埋伏狙擊,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這時我才知道這兩個戰士才是真正的勇士。」

杜聿明再再找這個戰士時,才知道他已在崑崙關戰役中勇犧牲了,他在《南京保衛戰中的戰車部隊》一文的手稿中, 表示了對兩位勇士的敬意和愧疚:「當時還懷疑他們的英勇戰績,後來又忘了他們的姓名。回想起來,真是愧對這兩個無名的英雄,愧對他們的父母……」

將帥一路奔逃,戰士浴血奮戰。南京保衛戰未能獲勝,並不因為裝備落後、戰車有槍無炮,更不是戰士們不夠英勇,我們從杜聿明手稿的泣血回憶中,似乎能找到失敗的原因,讀者諸君想必也自有高見:老蔣瞎指揮,高級將領指揮無方,諸軍協調幾乎沒有,最後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如果換一個指揮官,南京保衛戰會輸得那麼慘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2ddaa013c9fb287ffd268341f707f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