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犯鏖戰小煤山:四位黃埔高手表現神勇,中將參謀長為何阻止友軍增援?

2024-01-05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中日戰犯鏖戰小煤山:四位黃埔高手表現神勇,中將參謀長為何阻止友軍增援?

在電影《決戰之後》中,功德林戰犯管理髮生過「三大戰」:土木系黃維邱行湘對軍統特務徐遠舉的「食堂大戰」,王耀武杜聿明指揮覃道善邱行湘堵截、沈醉完成最後一擊的「圍剿劉峙」,黃埔六將軍「殲滅」三倭寇取得「小煤山大捷」。

這「三大戰」最可圈可點的當然是「小煤山之戰」,黃埔將軍重燃戰火,終於報了一箭之仇,表現出色的「四大高手」都是我們熟悉的抗戰名將,這四人都在1959年第一批特赦,而那位阻止「友軍增援」的中將參謀長則是1975年最後一批特赦。

戰犯何時特赦,當然跟「小煤山之戰」毫無關係,第一批特赦人員都是表現積極且已改造期滿十年,而且基本都在真正的抗日戰爭中立有大功,比如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都是戰功赫赫的抗日名將。

功德林三大戰中的「圍剿劉峙」,其實就是改善伙食殺豬,之所以將「此戰」與劉峙扯上關係,是因為劉峙在蔣軍內部就有「豬將」之稱,而且「峙」與「彘」同音,「彘」就是豬的意思。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原本就叫「劉彘」,後來有望立為太子才改了。

劉峙在抗戰中的表現還算不錯,後來年事漸高表現顢頇,尤其是在淮海戰場爭功諉過甚至虛報戰功,杜聿明、文強、黃維、覃道善、楊伯濤等淮海被俘將領對他都頗有微詞,將殺豬說成「圍剿劉峙」,也就順理成章了。

楊伯濤在功德林學習小組討論時還憤憤不平:「劉峙這個大胖豬是有名的「長腿將軍」,未敗先跑,一向優柔寡斷,毫無主見,在此存亡之生死關頭,用這種蠢豬來指揮這樣大的決戰,是自取滅亡!(本文黑體字除特別註明外,均出自沈醉回憶錄)

這場「圍剿劉峙」的大戰勝利後,戰犯們又分成兩派展開了一場爭論,那爭論類似豆腐腦該甜還是咸:「戰犯們分為兩大派發生了一場南北大戰,南方同學極力主張把春節分配到的豬肉做成回鍋肉、紅燒肉,因為這是南方人過年少不了的兩道菜。而北方同學卻主張,還和去年一樣美美地吃上幾頓餃子和包子。這也是北方人過年的習慣。爭論的結果,是吃餃子的一方勝利了,因為是在北京過年,就得按北京人的方式——吃餃子。」

「土木系大戰軍統」和「圍剿劉峙」都屬於「內戰」,包括怎麼「吃劉峙」,都沒有真打起來,而「中日小煤山之戰」,雙方卻都拼盡了全力,結果讓杜聿明叫了一聲好:中國功夫打贏了武士道。

杜聿明在遠征軍赴緬作戰時為第五軍軍長,麾下三個師長分別是鄭洞國、戴安瀾、邱清泉,與日軍打出了血海深仇,野人山艱險行軍,無數袍澤沒能走出來。

如果杜聿明當時在小煤山,肯定也會揮起鐵鍬參戰——不管什麼時候,有些仇恨都是不可化解的。

杜聿明用一個「好」字評價小煤山之戰,還用兩個字評價了「食堂大戰」:「現丑。」

杜聿明之所以氣得摔碗罵「獻醜」,是因為在土木系和軍統幫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土木系的覃道善守和桂系的張淦(羅盤將軍,在《決戰之後》中以本名出現,在《特赦1959》中化名蔡守元)還在爭搶飯菜,王耀武攔都攔不住。

功德林里的黃埔系(土木系也屬於黃埔系,骨幹出身於CC的十八軍十一師)瞧不起特務,特務也看黃埔系不順眼,大戰打不起來,小打小鬧不斷,基本是先動口後動手,急眼了也會扇耳光——原軍統電訊處少將處長董益三根原十二兵團司令黃維打的那一架就很激烈:「那位組長(董益三是學習小組組長)既打人在先,黃維也就決心還擊於後;只見他劍眉倒豎,怒眼圓睜,右手握拳朝對方腦門猛力擊去。如不是梁司令官(梁培璜)手疾眼快,把那位組長向旁邊一推,那一拳落在頭上不死也得重傷。」

我們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看到的將軍級戰犯打架,基本都能從史料中找到相關記載。

戰犯打架是家常便飯,能讓他們真正驕傲很長時間的,還是那場小煤山之戰,中方參戰人員為黃埔一期的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黃埔四期的第十軍軍長覃道善,黃埔五期的十四軍軍長劉鎮湘、四十九軍中將軍長鄭庭笈、青年軍第二〇六師(相當於一個軍)師長邱行湘,黃埔七期(武漢分校)的十八軍軍長楊伯濤。

在這六位黃埔將軍中,宋希濂年紀較小但資歷最老、軍職最高、戰鬥力也最強,不管是周養浩徐遠舉還是沈醉文強,軍統的將軍級特務們都讓他三分——打肯未必打得過,而且宋希濂跟外面很多人都關係密切,特務們也惹不起。

在小煤山之戰中,劉鎮湘以一敵三被按倒,覃道善心寬體胖戰鬥力不強,此戰獲勝的功臣,還是緊急馳援的宋希濂、鄭庭笈、邱行湘、楊伯濤,我們可以將他們稱作「小煤山之戰黃埔四大高手」:宋希濂痛扁日本陸軍司令部高級軍官,楊伯濤和邱行湘圍攻經濟特務,鄭庭笈單挑日軍北平憲兵司令上村。

四大高手是真敢下手,鐵鍬扁擔齊上,把倭寇按在地上摩擦,打得滿臉是血還不肯罷手。

邱行湘的外甥黃濟人在報告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中除了上村之外,沒有寫明那三人姓名,但是卻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披露:「邱行湘暗想若是在監獄裡『堅持抗戰』的話,他是樂意『分進合擊』的。」

鄭庭笈是海南「文昌三鄭」之一,也是軍統最後一任局長、保密局第一任局長鄭介民的堂弟,楊伯濤和邱行湘都是抗戰中的少壯派悍將,宋希濂那就更不用說了,他身手在將軍級戰犯中也是排得上號的——周養浩用板凳偷襲沈醉,宋希濂伸臂擋住,順手奪過板凳,周養浩和幫手徐遠舉都沒敢再動。

絕大多數黃埔將軍都願意在與日本戰犯的小煤山之戰中一顯身手,但是卻被軍統出身的徐州「剿總」前線指揮部副參謀長、代參謀長文強阻止了。

文強在《決戰之後》以本名出現,在《特赦1959》中他叫「劉安國」。文強阻止其他黃埔將軍增援,據說是出於兩方面考慮:其一,「我軍」已經在人數(六比三)和裝備(鐵鍬扁擔對網球拍)上都占有絕對優勢,再增援就有點以多欺少勝之不武了;其二,在功德林打架,鬧不好要寫檢查,沒必要太多人摻和進去。

不管怎麼說,文強的阻攔,讓當時很多人不高興:「果然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文參座隔岸觀火的習慣還沒改!」

當時參戰者可能是誤解了文強:文強在軍統期間,可是跟日本特務進行過生死搏殺的,他曾經狹路相逢一個日諜少將,只用一招就奪下敵人手槍並將其制服。

熟悉那段歷史文強履歷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文強可不是個怕事的主兒,他在外面的關係,比宋希濂還不好說,他就是真把日本戰犯捶死了,也不是什麼大事。

不管文強為什麼阻止其他將軍「增援」,小煤山之戰的結果都大快人心,讀者諸君也能從這場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大捷」中發現到那些黃埔蔣軍,尤其是「四大高手」強悍戰力的源泉: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些仇恨,是不可以忘記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57f6c6a874395ed54a5454c00d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