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一介奴僕,恩寵卻超過高力士,為何一言不慎就被唐玄宗處死了

2023-02-24     尋根拜祖

原標題:他本一介奴僕,恩寵卻超過高力士,為何一言不慎就被唐玄宗處死了

唐玄宗李隆基靠「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將自己送上了皇位,不過,那些參與政變的功臣們卻大多結局淒涼。

比如,劉幽求死在了貶黜途中;王琚流浪三十年還是沒能逃脫被殺的命運;姜皎遭受杖刑死在流放途中。還有本文的主人公王毛仲,也被一道聖旨賜死在零陵。

王毛仲的遭遇來得有點突然,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開元十八年,王毛仲的「二夫人」李氏給他生了個兒子,高興之餘他大宴賓客,給兒子舉辦「洗三」宴。

按理來說,這孩子不是嫡子,犯不著興師動眾,但那天,京城的達官貴人幾乎一個不落地全來了。

原來「二夫人」身份特殊,她是唐玄宗賜給王毛仲的女人,因此獲得了與王毛仲的嫡妻同等的身份,還被唐玄宗賜為「國夫人」。

有皇帝的加持,誰敢不給面子?

酒酣耳熱之際,來了一位貴客——高力士,他奉皇帝之命,特地前來祝賀並送溫暖:授予此子五品官銜。

多少官員熬了一輩子都升不到五品,一個才出生三天的奶娃子居然成了朝廷大員,難怪說「學得好不如生得好」,古來有之。

本來這是一件喜上加喜的事,可是王毛仲卻怏怏不樂,對高力士嘟囔了一句。

回宮後,高力士將這句話轉達給了唐玄宗,唐玄宗頓時勃然大怒,一股殺氣從胸中升騰而起。

王毛仲究竟說了啥?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介紹一下王毛仲其人。

王毛仲祖籍高句麗,其父曾經官居游擊將軍,後來由於犯罪,全家人都被罰入官府為奴。

李隆基為潞州別駕時偶遇王毛仲,非常欣賞這個悟性極高、頭腦機靈的小伙,於是便將他收入門下,充當自己的侍衛。

景龍二年,李隆基回到長安,開始籌劃「唐隆政變」,並有意識地結交萬騎將軍。王毛仲心領神會,他也「布誠結納」,很快與萬騎將領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等人打得火熱。

李隆基太高興了,這種事他親自操刀風險太大,王毛仲心有靈犀地替他做成了,上哪兒找這麼貼心的親信?

從這一刻開始,王毛仲不光是李隆基的侍衛,更是值得信賴的心腹,並全程參與了謀劃。

然而,就在事變的當天,王毛仲卻耍了個大滑頭,由於害怕失敗而遭受牽連,他竟然不辭而別失蹤了。直到「唐隆政變」成功後的數日,王毛仲才又現身。

遇到危險就逃跑,有了成果就來蹭,面對王毛仲的無恥行徑,李隆基卻表現得很大度,就當什麼也沒發生,依然將他視為「唐元功臣」,賞了他一個將軍的職位,不到一年,又擢拔他為三品大將軍。

吃一塹長一智,「先天政變」時王毛仲不再三心二意,為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立下汗馬功勞。

當然,唐玄宗也沒有虧待王毛仲,又提升他為二品輔國大將軍,檢校內外閒廄兼知監牧使、封霍國公,食邑戶五百。

「檢校內外閒廄兼知監牧使」就是負責全國馬匹養殖的官員,您可以將他簡稱為「弼馬溫」。

堂堂的二品大員,怎麼才是個「弼馬溫」?這不是羞辱人嗎?

這你就錯了,古代戰馬是戰略物資,相當於現代戰爭中的坦克、運輸機。我國直到五十年代還將軍馬的繁殖飼養當作戰略任務之一,當年有個「長春軍需大學」(現已併入吉林大學),其重點學科就是「馬醫」。

王毛仲這個「弼馬溫」做得如何呢?我們只能用四個字評價——嘆為觀止,「出色」已經不足以形容他的成就了。

王毛仲在任期間,將養馬規模從24萬匹增加到43萬匹,同時連副業牛羊的養殖也翻了數倍。他又增加蒔茼麥、苜蓿種植1900頃,保證這些牲口在冬天也不缺飼料,省去了一大筆採購費。

他還招募僰僮(僰族奴隸)千人為牧民,杜絕了官方貪污倒賣飼料的現象,僅此一項每年節省數萬石。

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連死馬也能賣出高價,這一項每年又給他帶來八萬匹絹的收入。

這真叫「干一行專一行」,人家不光把馬養好了,還額外帶來經濟效益,難怪他會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寵。

開元十三年,唐玄宗東封泰山,王毛仲「取牧馬數萬匹,每色一隊,相間如錦繡」。這幅壯美的畫面讓唐玄宗龍顏大悅,當即在泰山腳下宣布加封王毛仲「開府儀同三司」。

唐玄宗在位一共只有四人獲得這個榮譽,其餘三人分別是開元名相姚崇、宋璟,以及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

王毛仲所獲得的寵幸遠不止這些,他和姜皎是唯二有資格出入後宮,與諸王、嬪妃連榻而坐的外臣。

史書說,唐玄宗一段時間見不到王毛仲就悵然若失:「或時不見,則悄然如有所失;見之則歡洽連宵,有至日晏。」

開頭提到,王毛仲的小兒子被賜五品官銜,其實這不是個案,事實上王毛仲的所有兒子都被授予了五品官,並被准予與太子交遊。

總之,在唐玄宗的眼裡,王毛仲就是自己的骨肉兄弟。

人一旦獲得超越本分的福祉就難免迷失,王毛仲也是如此,他開始變了,變得越來越驕橫,越來越不滿足,越來越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有一次他居然伸手向唐玄宗索要兵部尚書之職。

唐玄宗是個講感情的人,但在大事情上又是個相對理智的人,當初他曾經允諾姚崇:國事交給宰相,他絕不任用親信。

兵部是國家要害部門,別說唐玄宗不答應,即便答應了宰相們也會反對。

當年王毛仲負責策反萬騎,如今禁軍將領大多是當年的萬騎將士,王毛仲與他們的交往非常密切,龍武大將軍葛福順還跟他成了兒女親家。

也就是說,王毛仲雖然不在禁軍任職,但在唐玄宗的縱容下,他幾乎成了禁軍的無冕之王。

在這種狀況下,王毛仲如果再插手兵部,全國的兵馬豈不是全都掌握在他一個人手上?

於是唐玄宗面露不快,一口回絕了。而王毛仲居然變臉了,甚至說話的腔調都露出了幾分不滿。

這件事給唐玄宗留下深深的陰影,不久高力士又提醒唐玄宗:「禁軍將領多依附於王毛仲,他們行為不法,甚至公開殺人,早晚會釀成大禍。」

這不是唐玄宗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警告,但這一次格外的刺耳,他不禁打了冷顫。

很顯然,高力士很懂唐玄宗,直到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那麼,高力士為何要「落井下石」呢?

其實高力士早就恨透了王毛仲。

王毛仲自恃恩寵,完全不把這些宦官放在眼裡:「毛仲不甚恭,位卑者,或踞見,迕意即侮誶,以氣凌之,直出其上。高力士、楊思勖等銜之。」

他對高力士、楊思勖這些地位高的還算留情,僅僅是表現出「不恭」,而對地位相對較低的宦官們則隨意侮辱。

除了個人恩怨外,高力士的話其實也是出於公心,皇帝的私人保鏢們都聽命於外人,不出事才見鬼呢!

雖然如此,唐玄宗依然沒有對王毛仲動手,而是想辦法用溫暖感化他。正好趕上他喜得貴子,於是唐玄宗便讓高力士代表自己前去祝賀。

沒想到王毛仲居然一點也不領情,而是說了一句:「是子亦何辱三品官?」

我兒子難道就不配當個三品官嗎?

這話殺傷力太大了,你可以理解為:李隆基你不夠意思,我要個兵部尚書你不給,就憑我的貢獻,給我兒子封個三品都應該的。你也可以理解為:高力士這個閹貨都是三品官呢,我兒子還不如他了?

唐玄宗一張熱臉貼在冷屁股上,他勃然大怒:「以前此賊有負於我,我不計前嫌,給了他這麼多恩寵,如今居然忘恩負義!」

人和人交往,一旦將陳年舊帳全都翻出來,就意味著離決裂不遠了。

也該著王毛仲「走背字」,就在唐玄宗殺氣騰騰的時候,又有人告了王毛仲一個黑狀。

此人名叫嚴挺之,時任太原少尹。他向唐玄宗反映了一個情況:王毛仲以私人信函向他索取兵甲,因為程序不合法,被他拒絕了,考慮到王毛仲的身份比較敏感,因此他特地密奏皇帝。

唐玄宗大吃一驚,原先他認為王毛仲僅僅是跟自己賭氣,用感情軟化還有得救,沒想到這傢伙居然私下收集武器了,這不是謀反是什麼?

由於葛福順等人與王毛仲的關係太密切,唐玄宗不敢貿然行動,他隱匿了嚴挺之的舉報,足足謀劃了幾個月。

開元十九年的一天,唐玄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抓捕了王毛仲,並將葛福順等十幾名將領解除職務,分別貶黜到地方任別駕。

為防止事態擴大,唐玄宗甚至沒敢公布王毛仲索要兵甲的事,而是以「驕盈」、「常多怨望之詞」為由,將他貶為瀼州別駕。

事態平穩之後,唐玄宗這才又下了一道密旨,將王毛仲縊殺在永州。從天堂到地獄,王毛仲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實在令人感慨不已。

自古「功臣難全」,人們都喜歡用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來抨擊皇權的無情,但其實這些功臣們的不知進退、慾望膨脹才是悲劇的根源。

如果非要說唐玄宗的責任,或許他不該給王毛仲太多的恩寵吧,您說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14172e07b70b3b4ca29bd9c658265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