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2022-07-14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探秘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北涼第272窟窟頂圓券拱天宮

敦煌佛教文化直接來源於西域,所以在敦煌早期洞窟中,便出現了圓券拱、希臘式柱頭、蔥頭形龕楣等具有西域建築特色的形象。如北涼第272窟窟頂藻井四周天宮建築,由連續的圓券拱組成,而圓券拱建築形式來源於印度。又,北涼第268窟西壁圓券龕下兩側的龕柱,則是愛奧尼卷旋形的希臘式柱頭。北魏第254、257窟等洞窟中心柱的佛龕則是蔥頭形龕楣。

北涼第268窟西壁希臘式龕柱

初唐第323窟北壁《張騫出使西域圖》畫面左上方,張騫等人騎行前進途中,遠方一處城廓在望,城內有西域式佛塔,城門外立二比丘,旁側榜題:「囗大夏時。」表示張騫一行西行至西域大夏國禮拜佛塔的情景。這便是一座西域建築風格的城堡。

初唐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西域式城堡

不過,最有特色的是盛唐第217窟南壁《法華經變》(也有學者認為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中所繪的西域城堡。畫面右上方繪一城廓,城外有一人正引導兩個騎驢之人前往城內,城內有兩人面對一塔合十作禮拜狀。該城之城門、角台頂部均為半圓狀,城中一塔開尖拱形門,頂部亦為半圓狀。梁思成先生對此曾指出:「壁畫中最奇特的一座城是第217窟所見。這座城顯然是西域景色。城門和城內的房屋顯然都是發券構成的,由各城門和城內房屋的半圓形頂以及房屋兩面的券門可以看出。」不論第217窟南壁這幅壁畫是《法華經變》還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該城堡為西域式建築則是一致肯定的。

盛唐第217窟南壁西域式城堡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在盛唐第217窟南壁《法華經變》畫面中段下半部,竟出現了迥然相異兩種不同建築風格的宅院。畫面左側是漢式住宅,右側是西域式住宅。漢式住宅為瓦頂建築,院牆和門的前面有小山掩映;宅院內有廳堂三間,下有磚砌台基、散水;室內方磚鋪地,內部有床,床後有屏風。室內床上坐著兩位婦女,其中一人懷抱嬰兒;室外一拄杖男子由一女子引導走來,後面跟著一童子。西域式住宅外有高牆和墩台圍護,院中有一圓拱形屋頂的房屋,屋前庭院內置一床,床上坐有三人,其中一人懷抱嬰兒。現在新疆信奉伊斯蘭的少數民族房屋雖然不作拱券形了,但建築中依然還有發券的因素,在室外置床納涼的生活習俗依然還保留著。

盛唐第217窟南壁中西兩式住宅

盛唐第103窟南壁《法華經變》中所繪的西域城堡則與第217窟南壁所繪的城堡有所差異。該城為平台式城門,轉角也是平台式墩台,不過城中之塔的形狀類似。

盛唐第103窟南壁西域城堡

晚唐第237窟西壁龕頂北披《毗沙門天王決海圖》中繪有一座小城堡,其城門道畫作半圓券頂,同時壁畫有榜題:「于闐國舍利弗毗沙門天王決海時。」可見這也是一座西域式建築。

西域式城堡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木結構的城樓和角樓,代替它們的是一些筒拱頂,城內的塔頂層也作筒拱頂,塔身和筒拱都開圓券門。這是因為新疆地處大陸中心,少雨少雪,氣候乾燥。南疆一帶缺少木材,城郭村落都集中在天山腳下的一個個綠洲內。這些綠洲由黃土沖積扇形成,黃土取之不盡,所以新疆很早就發展了完全土結構的房屋。克孜爾石窟早期洞窟就普遍採取了筒拱頂的形式。土結構在吐魯番更為發達,一直到現代仍十分盛行,所砌土坯筒拱跨度可以達到3.5米左右。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式城堡和房屋形象,正是土結構建築技術的反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0daebff6062a258a96bf8a894e9e5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