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導吐露真言:「雙減」之後,普通家庭想通這一點才有希望

2022-06-08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985博導吐露真言:「雙減」之後,普通家庭想通這一點才有希望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初心朗讀音頻

音樂:Roger Eno&Scoring Berlin-A Place We Once Walked

歌曲:deca joins-漫漫長夜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此念(ID:cinian16)

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此念

導讀

教育的本質是幫助孩子尋求自己的幸福。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認為:「兒童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生活幸福的程度,只有不足20%取決於智商,絕大部分是由品格決定的。」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 言傳身教可以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父母認為幸福就是考入名校、進入名企、擁有高收入,這相當於「化約」了幸福的概念。

什麼是「化約主義」?「化約主義」帶來哪些教育問題?教育過程中,父母應該關注什麼?為什麼品格教育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劉擎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國內政治哲學領域知名學者、《奇葩說》第七季導師。

化約主義對教育的困擾

持人您認為現代教育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劉擎:我認為 ,父母、學校甚至孩子本身多少受「化約主義(Reductionism)」的影響,就是把很複雜的事物、系統、現象,用似是而非的邏輯來簡化理解和描述。

為什麼似是而非?

聽上去是對的,比如人生的幸福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

幸福是什麼?大多數人理解「幸福就是富貴」。

「富貴」是中國人常說的詞語,包括金錢、權力和名望。它們之間有關係嗎?有關係。但人生的幸福能與之等同嗎?不能完全等同。

你認為愛情是什麼?有人認為愛情就是獲取性快樂。這叫「化約主義」,有人翻譯成「還原主義」。

現代教育的問題是一連串的化約,化約就是把人生的幸福等同於富貴,但兩者的相關性根本不能這麼化約。

還有就是過程的化約主義。有人認為,富貴就是要進入好的大公司工作,好的工作需要什麼條件?上學要上名校,名校又需要什麼條件?需要你高考成績出類拔萃、中考成績優異、小學和幼兒園要進入好的學校學習。

經過這一連串化約主義推倒,你就會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想要獲得人生的幸福,就要從幼兒園開始努力,並且以分數成績為目標。

這種化約主義從哲學上反省,每一步都「約等於」。

比如說,每一步都只有70%的相關性,做個乘法就知道,最後那個相關性的結果是非常低的,根本不能保證實現預期目標(進名校然後有好工作)。

所以,這個「約等於」是大打折扣的,而且在折扣里把許多重要的無法計算的東西犧牲掉了,比如你沒辦法計算出因長期的睡眠不足,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永久性損傷。

充分打開孩子的可能性

主持人小學和初中需要積累對學習的美好體驗,體驗這個世界的美好,就要熱愛。熱愛就不費勁,不熱愛就很累。

劉擎:對。你要給他足夠多的嘗試,讓他去發現到底什麼才是他熱愛的事情。比如樂器、體育項目、藝術活動,甚至大自然中的昆蟲、樹葉、植物,都要嘗試。

因為孩子充滿可能性,如果只在刷題上花費太多的精力,那麼事先就把很多其它可能性排斥掉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打開可能性。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幸福與兩件事情有關。

第一、人要有自己特別熱愛的工作,而且能夠自食其力。

社會地位的高低,沒有特別直觀重要。你熱愛這份工作,並且它能保證衣食無憂、安身立命。

比如,日本有很多手工匠人——廚師,插花師,他們經營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店,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他們的生活是充實而幸福的。

第二、人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能夠培養出良好的交際能力。

你有朋友、有親密關係這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會讓你的人生有一個目標。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再回到幼兒園,你選擇讓孩子提早刷題,還是讓他嘗試各種活動或者探索世界?

幫他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讓他足夠有時間去嘗試,最終會發現擅長和感興趣的事情。孩子的幸福,遠比把孩子交給很多老師,來集中培養重要的多。

幸福需要事業之外的能力

主持人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幸福,但他們的行動並非如此。

劉擎:幸福的生活並不等同於出人頭地。

無論是財富或是社會地位,功成名就的人,他們的生活總是讓人羨慕。這些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商業精英,雖然他們有很好的物質生活,對社會有一定的貢獻,但不一定都擁有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

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會精英的地位,但他仍舊對內心世界、對現實的生活感到非常困惑。當他們面臨具有壓力的挑戰時,有的人感到精神崩潰,有的人處理家庭關係特別糟。

如果這樣的生活是讓你孩子追求人生意義的唯一模式,有兩個問題需要反思:

第一、達到了所謂世俗化的成功,他是不是真的感受到幸福?

第二、出類拔萃或出人頭地的人,他們的標準是什麼?

概念永遠是相對的。你想讓孩子功成名就,既要讓他關注如何追求卓越事業,又要培養他健全的人格。

擁有健全的人格,一方面有助於他獲得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倘若沒有獲得功成名就,他也能有豐富的精神世界,這也很重要。

所以我們需要全面教育,更需要全面發展。

「品格教育」播下幸福的種子

主持人您認為什麼是全面的教育?它是以成才為目標嗎?

劉擎:我認為現在學校就像一個大型工廠,在流水線上做產品,用同樣的標準產出人才;而教育是人不斷成長、不斷學習的過程,首先學做人,再成才。或者更確切地說,做人和成才是不可分割的。

做人有許多方面,包括善意和理解力,你可以跟別人交流溝通,跟別人合作;你能夠在一個共同體中為一個群體做貢獻,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忠誠與歸屬感。

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探索自己。「我喜歡什麼」「我需要什麼」「我有什麼樣的願望」「我到底是誰」,在與他人、與班級群體的互動過程中,造就了「你是誰」。

這個過程,家長經常會忽視,因為不太關心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只關心他能做什麼事,能考什麼樣的分數。

學校的教育不應該只關注培養人才,也應該留意學生的成長,這是一個共同體創建的過程。

這裡未必需要正式的哲學課程,老師可以通過講語文、講藝術、講英語等方式,特別是體育和遊戲活動,讓學生產生一種思考,讓思維變得更寬廣,這稱為「品格養成」的過程。

亞里士多德講述有關「美德」的思想,他認為「美德」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就是「德性」以及「行動」。

前者是指向實踐行動的德性,後者是以德性為理論基礎的行動。「德」與「行」是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體。

不僅如此,他認為良好的德行還應該包含正義、勇氣、審慎等優秀的品質。相當於「中庸之道」,是一種實踐智慧。

中國人講「過猶不及」,什麼是「過」,什麼是「不及」,意思是「做事要適得其中」,這需要你有一種實踐的智慧。「節制」也是品格的一種,這都是講「品格養成」的重要性。

談到「修養」,這需要從小培養,就像學外語,12歲之前,稍微用點精力,學習成效就會更高,12歲以後就可能會更費力些。人格教育,品格養成也是這樣。

你會發現,大多數成功的人,他們除了有能力之外,品格養成在他們的事業中,發揮特別大的作用,品格與成就互相結合。哪怕你追求狹隘意義上的成功,那也很重要。

站在功利的角度去看,品格的意義在時間的長河中會慢慢顯現出來,對你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主持人即使父母很功利,人的品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它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占據人生很重要的位置。

劉擎:是的。哪怕人不那麼成功,但你有良好的品格,這些素養會伴隨你一生,成為你生命中永恆的「財富」。

這種財富會幫助你, 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你都可以安頓自己。即便身處動盪的環境里,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更有定力做好事情。

這源自你的品格,它既有內在價值,還有功用價值。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在「愛和自由」的滋養里

孩子擁有穩定、健康的精神內核

這才是真正幸福的保障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作者介紹

主播介紹

初心,我在尹建莉父母學堂,陪您一起聽見未來。微博:安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0d4051823fd0997b34aa3aecdef41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