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沉浮錄》落地深圳問世,是一座城市的榮光和榮耀,堪稱深圳瑰寶。無論當下,還是未來,這都是一部足以穿越歷史和未來,傳承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匹配深圳創造的鴻篇巨製。對於熱愛中華文化的中國人來說,都值得撫覽、研讀和擁有。
第35屆香港印製大獎名單于近日揭曉
《國寶沉浮錄》獲得金獎
(特別印製技術開發及應用)
此書為博物館學家、書畫鑑賞大師楊仁愷所著
由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出版
關於第35屆香港印製大獎
該獎項旨在評選香港及大灣區印刷、設計、出版及相關行業製作優良並富競爭能力的印刷品,同時向其他行業以及海外展示香港及大灣區優質的設計、出版及印製服務。
本屆香港印製大獎將作品分為十二大類別,經過重重角逐,專業評委從策劃、色彩、色調、分色、套印、拼版及裝訂、材料及印刷等角度,甄選出綜合表現突出的作品,代表了大灣區乃至亞太地區年度最佳印品的最高水準。
書籍基本資料
作者:楊仁愷
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ISBN:978-7-80774-012-4
裝幀設計:寧成春
印刷:深圳雅昌文化(集團)有限公司
開本:8開
成書尺寸:340mmX250mm
頁碼:2170
作者楊仁愷
楊仁愷先生(1915—2008年),享譽海內外的博物館學家、書畫鑑賞大師、書畫大家、美術史家。曾任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員、遼寧省博物館終身名譽館長、遼寧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等職。因其貢獻卓絕,曾有「國眼」稱譽,被授予「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作為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之一,楊仁愷先生以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員身份、用八年時間全程參與了中國古代書畫巡迴鑑定工作,在盤點中國古代書畫家底上功不可沒。他用半個多世紀時間為國家發現、回收、鑑定、追蹤了一千餘件故宮散佚書畫,有「清宮散佚國寶護寶第一人」之稱譽。
《清明上河圖》《簪花仕女圖》
《錢塘觀潮圖》
……
這些曾出現在課本里的畫作
如何流傳至今、館藏於何處?
你可知?
它們也曾幾經沉浮。
在溥儀攜逃的這批書畫中,還有一件張擇端的作品。張擇端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徽宗朝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卷,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節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畫史和明清以來有關筆記中對此卷極為重視。正因為如此,到明代中期商業經濟發展起來,繪畫市場隨之趨於活躍,蘇州作坊興起,許多無名畫師依據傳說繪製各種大同小異的仿本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此類大都以蘇州城市為描繪對象,故後來被統稱為蘇州片子。歷代畫史上也多有記錄,因為這件作品的真贗本之紛爭而引起朝廷內外軒然大波的事情也有記載,但是這幅畫真正的面貌卻無從得知。
楊仁凱先生回憶說:「1950年秋,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來的第一批書畫當時尚未整理,良莠雜存、玉石不分。其中有三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卷,我開始也以為是過去常見的蘇州片子一類的東西,思想上壓根沒有想到會在此間出現奇蹟。 」東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清理這批書畫時先是發現了明代仇英以重彩工筆繪製的《清明上河圖》畫卷而特加珍藏起來。這個卷子現在正在北京故宮展出,此卷是參照傳聞中張式構圖形式,以蘇州社會生活現實為背景。因其技法精良,勝過一般蘇州片子而被視為名作。正是此圖的發現,楊仁愷先生揭開了明代蘇州作坊所繪製的所有《清明上河圖》的秘密,原來傳世的蘇州片子都可能出自仇英此圖之藍本。
當時還有一些蘇州片和其他書畫一起堆放在博物館一樓西邊的一間臨時庫房裡準備放在一般作品裡登記。有一天,楊仁愷先生又到庫房中檢查清理的書畫,他從這堆亂畫中檢出一個手卷,展開後仔細察,「殊知竟出乎意料之外,數百年來始終被埋沒在傳聞中的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竟會在這偶然的時間、地點被發現出來。 」
作為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之一,楊仁愷先生以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成員身份、用八年時間全程參與了中國古代書畫巡迴鑑定工作。他用半個多世紀時間為國家發現、回收、鑑定、追蹤了一千餘件故宮散佚書畫。
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推出《國寶沉浮錄》(手稿彩圖典藏本),為該書的第七版,致力於楊仁愷先生手稿的完整呈現,既保留了楊先生起草、修改的原貌,是《國寶沉浮錄》歷次版本中配圖數量最多、畫質最高、處理最精準且內容最豐富的一版。
2024年11月6日
本書特邀編輯、楊仁愷嫡傳大弟子王鵬
與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責編吳萌
將做客【深網客獲廳】直播間
分享領略《國寶沉浮錄》創作、修訂軌跡
「零距離」接觸鑑藏流轉的歷歷往事
得見國寶之沉浮
國運之中興
亮點特色
502件清宮散佚國寶級書畫首次大規模高清畫質呈現
〔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
紙本 縱23 厘米,橫14.8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柳公權《行書蘭亭詩》卷
絹本 縱26.5 厘米,橫365.3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卷
絹本設色 縱30.5 厘米,橫987 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書是《國寶沉浮錄》歷次版本中配圖數量最多、畫質最高、處理最精準且內容最豐富的一版。502件清宮散佚國寶級書畫,首次以大規模高清畫質呈現。向大眾展現更加全面、細緻、真實的清宮散佚國寶級書畫。使得本書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楊仁愷先生書法藝術全面呈現
楊先生的書法藝術素來被當代書林所推崇,啟元白先生談起楊老的書法藝術時就曾給予極高的讚譽,稱之為:「高古平實,韻味無窮,一代宗師」。這些手稿以毛筆豎寫,共計537頁,分別用紙繩裝訂為三冊,每冊以報紙為封面並貼有題簽。上邊反覆以墨筆、硃筆、鋼筆及原子筆寫就的眉批多處,儘管條件艱苦,但字跡娟秀,錯落有致,別具書翰之美。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研究與臨習的絕佳範本。
楊仁愷弟子王鵬全程主理
本書特約編輯 王鵬先生
在樣書及打樣基礎上再進行圖像處理
王鵬先生在印場全程監印
本書是在徵得楊仁愷先生家屬認可與授權後,由其弟子王鵬擔任特約編輯。王鵬曾在遼寧美術出版社工作,20世紀80年代末結識楊仁愷先生,並拜入其門下學習書畫鑑定。在二十多年學習中,王鵬曾被楊先生指定參與由中華書局出版的遼寧省博物館藏《清宮散佚國寶特集》書法卷與繪畫卷的編輯以及遼寧省博物館藏清宮散佚書畫複製工作,也被楊先生指定負責其《國寶浮沉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的編輯工作。
著名圖書裝幀設計專家寧成春設計
作為我國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師,寧成春在出版界地位極高。關於該書的設計理念,寧老闡釋如下:「《國寶沉浮錄》函套隸書書名『國寶』兩字用銅板浮雕製成鎖扣,顯得莊重、別致。明黃龍紋綾子加上皇帝的收藏鑑賞圖章,表明了國寶的特質身份。藏青色底翻陰的手稿,彰顯了這部手稿巨著同樣是『國寶』,以此向作者致敬!上、中、下小八開三卷珍藏本,特製函套,厚重豪華、莊重。」
《國寶沉浮錄》(手稿彩圖典藏本)書影
來源:深圳新聞網
記者:張藍雲
編輯:周玥、馬靜欣
校審:吳俊霞、吳沁彤、孫研
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