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若出現這兩點狀況,說明人生要走下坡路,父母要警惕

2023-10-10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青春期孩子若出現這兩點狀況,說明人生要走下坡路,父母要警惕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而是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深以為然!

尤其對家中有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著重了解孩子處理事情和性格上的細節,一旦錯過了這個觀察期、調整期,或者不予理睬沒有幫孩子改過來,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孩子若出現這兩點狀況,說明人生要走下坡路,父母要警惕:

第一個苗頭:流俗

何為流俗?就是孩子本來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個體,他的精神世界是純凈的,但是由於身邊的環境「嘈雜」甚至不堪時,孩子開始變得過早俗世化。

鄰居家的女兒現在35歲,未婚未育,整天無所事事,在家啃老,經常會和年邁的父母爭吵,她總埋怨父母沒有給自己提供好工作,也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沒有給過自己真正的愛,總而言之在她眼裡,自己的遭遇都是父母造成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確實是她父母造成的,因為她的父母沒有文化,都只是退休工人,女兒在青春期時其實已經很明顯的心思沒在學習上,而是隔三差五的帶同學來在家裡做客,吃吃喝喝。

不要以為這是熱情好客,往小了說,是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在一起無非就是說三道四,往大了說,就是學習的心在拉幫結派上。

久而久之,女孩在學校交了男朋友,有智慧的家長會提醒女兒,交男朋友可以,但需要邊界感,並且提醒她所讀院校層級越高,男朋友質量越好,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嘗試陷入太深。

而她的父母對女兒搞對象的事,非打即罵,不是軟管理,而是硬剛,讓女兒覺得自己沒有了家的溫暖,直接投入了男同學的懷抱。

畢業時成績一塌糊塗,人家男孩家裡有關係去了好的學校,而她成了社會上的閒散人員,早早的就在酒店當服務員掙上了錢。

可是服務員是吃青春飯的,當她在不同的酒店打工後,也同樣流逝了自己的青春,當青春已不在,又沒有能力去用勞力索取利益的時候她便回頭想起了父母的無知和無力。

這一路上,女孩一直覺得自己看穿了一切,看懂了生活的表象就是如此,但她不知道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不過是一隻活著的小青蛙。

所以,作為父母,不是自己步入中老年了,就好像掌握了所有活著的要領,要知道每個時代的人和事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原地踏步,思想禁錮,那麼就不要怨你的孩子埋怨你無知帶來的後果。

俗話說:早熟的代價就是早衰

一個孩子的流俗,表面上看這個孩子自鳴得意,覺得小小年紀可以了解很多洞察了一切,但他喪失了一個孩子對於整個世界的一種謙卑為懷的心境,喪失了一種虔誠的態度。

這種青春期孩子在家可以不尊重父母,在學校不尊重老師,心裡總會來一句:「不就這個?有啥大不了的」看上去成人化了,但實際上是早熟,這種孩子一旦到一定年齡,比如20多歲,30多歲,他自己會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在混生活,一點核心競爭力都沒有。

作為父母,就是要覺察到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後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家庭的文化是否匱乏,生活環境整體文明程度是否給孩子一個引導。

一個孩子青春期後是向陽而生,還是向下延伸,全部取決於他的精神世界,他是否有追求。

有句話說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

讓孩子與現在的社會還是要保持一定距離,然後多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一個人的精神氣如同吃飯一樣,也需要喂養,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向陽而生,還是需要多給予精神上的喂養。

第二個苗頭:封閉化

封閉化的孩子是自卑的,用現代詞語「社恐」一點也不為過。

這種孩子在青春期時尤為明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心靈和精神都受過一些創傷,然後他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就覺得自己啥也不是,隱入塵埃。

當他看到同學比自己有錢,有前途,有未來時,他會有種被欺負的感覺,感覺社會上所有人都是壞人,都是要欺負我,來占我便宜的。

他越這樣想,他就把自己包裹的越來越緊,陷得越來越深,不斷和社會斷交,逐漸心智也就不正常了。

看到一個這樣的故事,河南鄭州有一個男孩,家庭並不富裕,但他都30多歲了,不出去工作整天在家和他一屋子的書籍待在一起,從不出屋。

氣的他的父母拿他沒有辦法,甚至還懇請記者幫忙勸一下自己的兒子出門找一份工作。

可是這位男子滿嘴哲學,說什麼:「人這一生有吃有喝就可以了,不用非得工作」等一些人生哲理。

當記者問他:「你還年輕,需要出去奮鬥時」

他說:「奮鬥就有可能見很多人,人和人之間容易產生摩擦,對心情不好,情緒不好就容易生病,所以我不想生病。」

這一席話搞得記者沒有話說,只好作罷。

男孩父母說,他曾經學習成績優異,還考上了985院校。

只是家裡沒有條件,除了給他學費,其他費用都再也支付不起,所以男孩省吃儉用在學校寒酸度日。

他感覺整個學校里,就他不配上這麼好的學校。

畢業後他養成了一種蝸居的心態,在學校窩在宿舍,在家就窩在家裡了,內心失去了力量。

其實孩子的成長需要在青春期時,給他們內心注入能量。

不論分數高低,心性開放才能擁抱整個世界。

做人要拿的起放得下,拿的起是指要勇敢面對,放的下,是要內心豁達。

同時父母要知道,讓孩子找到自信,有安身立命的能力才叫育人,高效與便捷的學習方式叫育才。

不論從哪方面著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多思考多觀察,當發現孩子在這個時期內心或行為有不一樣的時候,並不是上來就說教或指責,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點播他,或者以身作則,讓自己的思維與格局打開,孩子會看到家長的變化,他會用審視的眼光再看自己,然後才是自身的改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027a18ba5f62fe3133b1bc4a00ba1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