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百校萬人快手體驗周」參賽作品,由Remix教育出品。
作者 | 成都理工大學 余正勇
編輯 | 小花
常年在外念書的我寒暑假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不知是故鄉的發展變化太大,還是離家的日子太久,每次歸來都覺得家鄉新增舊少。
置身在這片生養我的、熟悉而又略顯陌生的鄉土之上,驀然憶起往昔的點滴樂事,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之中尋覓、重拾、安放心中的鄉土情結,並與時俱進的適應、構建後鄉土形象?
今年寒假回到家,看見親人、四鄰都在安裝使用快手軟體,在上面拍攝分享、評論交流、點贊互動,樂此不疲。這一現象的普遍讓我驚訝,有些費解。隨著了解的深入,我對於內心的疑惑有了些眉目,快手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切口。
在鄉村地域內,以快手為代表的軟體是網際網路信息媒介技術的現實應用,營造一個實時交流共享的短視頻虛擬社區平台,人人成為鄉村的拍攝者、製片人、代言人,有權並有能力自由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闡釋、宣傳、構建鄉土形象。
同時,得益於巨大的流量池和日活躍用戶數量,讓用戶在參與使用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故鄉與遠方的同步,既豐富和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真實有效的構建了後鄉土形象。快手正在讓故鄉與遠方的邂逅,營造愛與價值的溫暖空間。
回不去的故鄉
費孝通先生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傳統的中國是一個鄉土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極大的豐富。這一切又反作用於鄉土社會,解構和重建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觀念,形塑著鄉土形象。這樣的過程是動態持續、循環往復進行的,因而我們的故鄉日新月異,不斷的更換模樣。尋根問祖,落葉歸根。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對故鄉的牽掛,縈繞著濃濃的一抹鄉愁,這似乎是與生俱來,在時光中生髮沉澱,不時的激盪出鄉思盼歸之情。
故鄉在我們的腦海里究竟以什麼樣的形象存在,又以什麼樣的方式懷念?我想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鄉土又有著共性:風景優美、風光獨特、風味富足、鄉人淳樸、村落靜謐、煙火盎然。
或許我們在異鄉把故土思念,或許我們在現代把往昔追憶,對於故鄉,在不同的時空之中投射出相似的魅力。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節奏如此迅速,以它摧枯拉朽之勢改變、甚至顛覆著鄉村的聚落、空間和風貌,村民變市民的背後留給農民的是快速節奏中突顯的城市病綜合症,一時之間還未做好準備、難以適應、往往顯得手足無措。故鄉換新裝,鄉愁卻停留在過去,我們懷著思念於時代的裹挾之下前行。
直到快手短視頻里出現了故鄉的那份熟悉與親切,孩童時的鄉間遊戲,河間抓魚摸蝦、田裡捉泥鰍、稻穀堆里捉迷藏,玩著那個時代的「土玩具」依舊視若珍寶,房間裡依次擺放著能清晰叫出名字的生產生活裝飾的老物件,透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的古色、古香、古韻。這些我們回不去的故鄉風情在快手裡讓我們可以找到那絲慰藉,展演著的那些人、物、事構建了一個虛擬的、溫暖的鄉土空間。
不曾離開的味道
許多人都說,「年輕就應該在外闖蕩」,似乎長大就意味著背井離鄉。無論求學還是工作,能留在家鄉的畢竟是少數,大多常年在外奔波飄蕩。離開故鄉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中即便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也難以像待在故鄉那般自在舒適,畢竟從小生長的故鄉里有我們熟悉的生活景象、關係網絡、點滴回憶。
因此,輾轉反側的思念故鄉便是羈旅之客的一日三餐,工作不順時,遇到挫折時,想傾訴內心時,我們習慣望月思鄉,借雁傳書,甚至會自覺不自覺的在異地尋找故鄉熟悉的味道。快手有效的實現了流浪者和故鄉的情感聯結,讓故鄉的那份親切伴隨他們浪跡天涯、不曾離去。
每當我們思念故鄉時可以打開快手,指尖撥動瀏覽家鄉人的視頻作品,便能知曉家鄉的動態,藉助快手的評論互動社交功能拉近和親人、家鄉的距離。耕作時,家鄉人在田地里耕作播種,除草施肥;秋收時,家鄉人喜笑顏開,人背馬馱;放工時,在自家菜地里找些小菜升起爐灶炒菜做飯犒勞自己;村子裡有紅白事時,全村人齊聚一堂,互幫互助拉開場子擺起了壩壩宴、流水席。
快手裡的一幕幕場景,熟悉的鄉音、面孔、家鄉菜、村落建築讓我們身臨其境,似乎不曾離開那片摯愛的熱土,不曾離開故鄉熟悉的味道,讓無數的遊子得以安慰。
新鄉土的煙火氣
「記錄世界,記錄你」是快手的slogan,背後的價值觀是讓每個人自由的發聲,有著去中心化的邏輯。
我常在快手的熱門上刷到我媽媽、親人的視頻,即便她們拍攝的作品畫質、角度很隨意,整體上顯得粗略,遠不能和專業的做對比,但是正如快手的宗旨一樣,生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記錄。
或許他們不被理解、或許荒誕、或許尋常又粗糙,但往往正是由於巨大用戶的不專業,讓他們的作品沒有經過太多的後期編輯處理而失真,得以真實的、原汁原味的記錄展現他們的生活周邊。
廣大的村民作為鄉村的主體,他們才是鄉村文化、生產生活的主人公,最了解和懂得鄉村真實的發展脈絡和地方性特徵,透過他們的視角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鄉村整體。
此外,他們的視頻作品裡面融入了他們對於家鄉的理解和關懷,不僅有助於構建後鄉土的煙火氣,也將會是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資料素材。
瀏覽他們的作品,可以輕鬆的找到鄉村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靈異傳說,節慶習俗,而這一切集聚快手平台,完整的構建了基於地方主體視野的鄉土煙火氣,又極大的向外傳播和闡釋著一個真實、樸素、有魅力的後鄉土形象。
地方性情感網絡的重塑
鄉土社會是一個緣於血緣、地緣、宗族關係的熟人社會。基於這樣的熟人社會中即便是有限交通、通信條件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信息都是親密互通的,村子裡誰家兒子娶了媳婦、誰家生了小孩,用不了幾個鐘頭便口口相傳,全村的人都會知道並前來賀喜。
村子就那麼點大,向來習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鄉民們形成了井井有條的鄉土自治秩序。相較於法治,鄉村更多的是禮治社會,依靠鄉規民約、宗規族約、輿論倫理進行行為言語的規範。
地方上鄉風淳樸、鄉民樸素、鄉村和諧,注重人情社會的村民之間構建了互通有無、互幫互助的地方社會網絡。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的人在思想上自然顯得傳統、保守和封閉,彼此的交往諸如老輩和小輩之間,男女之間的交流、情感表達,往往羞於表達而埋葬心中。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受到太多外來思想文化的衝擊,鄉村村民處於弱勢話語地位而顯得被動,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虛擬網絡、遊戲,引致鄉村地方性情感網絡聯繫遭受衝擊而弱化,鄉土社會面臨解構的困境。
快手作為深入廣大小鎮青年、鄉村基層用戶的短視頻兼社交軟體,通過用戶自我生活的記錄分享,在線評論交流,補充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拉近了人們心靈的距離,讓原本羞於表露的愛與關心藉助快手視頻進行傳達,有助於鄉土社會地方情感網絡的重塑。將愛和感恩溶進視頻和文字,透過螢幕溫暖心中在意的人,快手不僅是泛娛樂化的社交媒介,更是當代社會人們的在線情感交流社區,溫暖孤獨的內心,喚醒沉睡的靈魂,化解彼此的誤會,快手讓生活更有溫度。
讓詩和遠方與鄉土邂逅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詩和遠方。我們都有不受身體約束的自由的思想、精神,這也是構成完整人的個體不可或缺的。每個人心中都有想奔赴的遠方,或是美景、或是美食、或是某人某事,足以令我們憧憬、嚮往。
但往往心為形役,迫於現實的種種拘束,我們不得不感嘆「世界那麼大,我卻哪兒也去不了!」。在快手上,很多人不禁感慨,「快手在手,天下我有」。
通過快手,實現了詩和遠方與鄉土的邂逅、同步。快手上豐富充足的內容生產讓用戶共享自己的生活周邊,在全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土地上,生活著十幾億的人口,各地人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地方特色。
即便是身處鄉村,打開快手,隨著指尖的滑動就可以跨越時空觀看南北方不同的勞作場景、地方風物、風土習俗、自然景觀等,甚至跨越國籍看到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場景和感想,或者看到其他國家的美景,當地人的體態特徵和老外的生活現狀。
在快手上不同角色、不同職位、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的人都在分享他們的生活,世界就像一個村莊,交流不再受限,視野無比的寬廣。
就像我奶奶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想去看看大海,年過花甲的她本以為沒有機會去了,但在快手上她能夠如此清晰的看潮起潮落,聽海風的聲音,看人們在沙灘上撿貝殼、拾海味,就好像自己到了海邊一樣」;就像我爺爺說:「生活在農村一輩子,只聽說過雪山,不敢想能好好看一看,如今不僅可以在快手上看到雪山,還知道了有冰川這東西,太神奇了!」;而我說:「在快手上我可以經常分享我的生活,讓家人看到我的動態,也能透過家人的視頻看到他們的生活,我們不曾分開,鄉土也未曾遠去。我們都能在快手上尋找到,並奔赴那摯愛的鄉土與詩和遠方。」
愛與價值的營造
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置身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如何篩選、利用變得尤為關鍵。
而作為人們信賴和忠誠的媒介軟體,需要承擔起相關社會責任,自覺維護綠色網絡生態,並向網民進行積極、正確的價值傳播、導向,潛移默化的引導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自從成為快手的用戶以來,從自我的用戶體驗到和周圍人的使用評判中,我們不難發現快手在用戶價值導向方面做出的各種努力。但並非抖音頭部優質內容的模式取向,而是讓每個尋常普通的人都可以為愛和正確的價值發聲。
他們可以是不識字的農民、可以是默默在街頭奉獻的清潔工、可以是流浪街頭的賣藝人、也可以是身價過億的企業家、可以是火得一塌糊塗的當紅明星,但在生活中他們都是需要被愛和傳遞著愛的人。
或許是清晨的一句「加油!」;或許是夜晚的一句「晚安!」;或許是為夢想灑下的汗水;或許是默默奉獻的身影,透過螢幕都能感受到那份震撼、感動、溫暖與振奮,讓人滿血復活,精神抖擻。尤其是今年年初,快手在央視頻道史無前例地播放了一條長達2分鐘的廣告片,致敬那些真正熱愛生活的人,他們熱愛生活的模樣都如此可愛。快手幫我們記錄了關於親情、愛情、堅持、奮鬥、成長的一切,也維護著一個愛與價值的、有溫度的空間,讓熱愛生活成為每一個用戶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