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一段記載,研究發現令人不解:夏朝就已有「普通話」?

2020-03-29     歷史評談

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隔十里說話就會變腔調,隔百里文化民俗就不相同,為了交流方便,於是近代誕生了普通話。如今我們使用的普通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制定的標準,其標準音主要採集於承德灤平縣。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距今至少2500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普通話」,《論語》中一段話揭開秘密!

眾所周知,放眼世界,估計沒有一個國家的方言有中國這麼複雜,就以江蘇一省為例:吳語區的蘇錫常方言差異都非常大,南通被笑稱為「兩個啞巴打電話」,南京高淳方言更是舉世聞名的難懂,蘇北的泰州、鹽城、徐州、淮安、揚州等方言都不盡相同。如果一個高淳人與一個南通人只懂方言,那麼根本沒法溝通交流,真真切切的是雞同鴨講。

因此,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中國必須要有一種共同認可的語言。那麼,古人如何做的呢?其實,距今至少2700年前,古人就研究過這個問題,最終形成了古代版普通話——「雅言」。《辭海·雅言》中解釋是:「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

所謂「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通用語言,在通用意義上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根據史書記載,雅言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夏朝、甚至上古時期,其中最大的一個證據是:「雅」與「夏」文字互通。郭店楚簡《孔子詩論》「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春秋戰國史書《左傳》稱「公子雅」《韓非子》作「公子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而這裡的「夏」顯然蘊含夏朝之意,因此學者推測「雅言」可能就是「夏言」(夏朝官方語言),即夏朝時期就有普通話了,距今超過4000年。

夏商時期,中國到底有沒有「普通話」,如今已經無據可考,但周朝有普通話卻是有書為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洛陽建立東周,此後,洛陽方言就慢慢成了東周中國雅言的基礎,即洛陽雅言。

春秋時期,孔子講學,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這就必然需要一種共同認可的語言講學。但孔子是山東人,說的是山東濟寧方言,孔子會用什麼語言呢?《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因此,孔子正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

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周期的漢語標準語,就是《詩經》的語言,所以如今想要了解周朝雅言,最佳參考是《詩經》。

在中國歷史上,洛陽雅言占據重要地位,且不說夏商普通話是否以「洛陽雅言」為主,單說東周之後1000多年中,洛陽雅言依然是中國普通話的主要組成部分。

漢朝的國語為「洛語」,也被稱為「正音」、「雅言」、「通語」。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東晉遷都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編寫了一本《切韻》,最後融合長安口音形成「秦音」。唐承隋制,儘管唐朝普通話有所變化,《唐韻》與《切韻》讀音有所不同,但變化不大。宋朝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了《廣韻》。也就是說,洛陽雅言一直被沿用到宋朝,前後至少歷時近2000年。

元朝建立之後,法定蒙古語為國語,清朝以「滿語」為國語,這兩個王朝完全隔絕洛陽雅言。明朝朱元璋廢除胡語,刊行《洪武正韻》,規範了漢語標準語,其中洛陽雅言血脈已經很淡泊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普通話,其實夾雜了很多契丹、女真、蒙古等口音。宋朝時期,北方幽州地區(北京周邊)先後被遼國、金國、蒙古占據,數百年演變之後,慢慢形成了地區方言——「幽州語」,後來這一方言又受到清朝滿語影響,令人想不到的是,「幽州語」最終成了如今我們廣為人知的普通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gudQXEBfwtFQPkdKc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