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的字,功底十分不俗,比當代某些書協專家都要強!

2023-09-17     書法網

原標題:末代皇帝溥儀的字,功底十分不俗,比當代某些書協專家都要強!

末代皇帝溥儀的字,功底十分不俗,比當代某些書協專家都要強!

1908年11月14日,大清光緒帝駕崩,年僅三十八歲,僅僅過了一天,慈禧太后也在儀鸞殿病逝。半個月後,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是為清遜帝。

由於年紀太小,朝政暫時由其父醇親王載灃處理。但溥儀終究是沒等來親政的那一天,1912年2月12日,他在袁世凱的逼迫下宣布退位,清朝自此滅亡。

相比於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清皇族的待遇極為優厚,根據《清室優待條件》規定,這些皇族成員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內允許使用尊號、年號、太監、宮女,甚至連宗人府、慎刑司都保留著,溥儀依舊可以稱孤道寡、封官賜諡。

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頃刻崩塌,讓很多文人士大夫一時難以適應,所以有很多人寧願在紫禁城裡擔任虛職官員,也不在民國政府中任職。在溥儀身邊,聚集著一大批學識淵博而又頑固守舊的大儒,如陸潤庠、陳寶琛、王國維、羅振玉、鄭孝胥等。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有這些人作為自己的啟蒙老師,溥儀的詩文書法水平,遠非普通人可比。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里認為影響自己最深的兩個老師,一位是陳寶琛,另一位是莊士敦。前者教他傳統儒家文化,後者又讓他不會脫離於世界潮流。

溥儀在宮中一直住到1924年,清內府收藏的海量書法真跡都是他的字帖。如果各位留意觀察各大博物館的書畫真跡,會發現有很多都鈐著「宣統御覽之寶」的大印。

被趕出紫禁城時,溥儀攜帶了大量珍寶,據學者統計,總共有76箱、3000件之多,包括「二王」的《曹娥碑》《二謝帖》、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

通過這些選品,能看得出溥儀藝術修養極高。他的書法最初在陳、陸指點下以顏、柳楷書入門,進而采眾家之長,取法於「二王」、歐陽詢、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清代君主普遍推崇董其昌,溥儀也繼承這一點。

溥儀現存書法以書信手札為主,用筆自然細膩,尖鋒而入,有柳楷的間架,中宮緊實、結構森嚴,同時善用圓筆,又少了幾分顏柳的剛健硬朗之氣。筆畫絞轉流暢,粗細對比鮮明。楷書結字端莊嚴謹,又有幾分歐陽詢的險奇,行書、草書則多取趙、董筆法,牽絲引帶,用筆靈巧。

從溥儀的字里,能看出他受到「館閣體」的影響,整體也是走的帖學之路。溥儀雖然稱不上一流書法家,但他的臨帖功底和創作水平,比當代某些書法大師、書協會員強得多,筆筆有來處,又能看出個性,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大家對溥儀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c088704f48ba23bac2b02e9d1d55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