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的文治:從武功奪取天下,再到以文治天下

2023-11-02     郝傑

原標題:明成祖的文治:從武功奪取天下,再到以文治天下

俗話說,馬上能夠得天下,但不能夠治天下。治理國家,不能夠單純地靠武功,要憑文治。朱元璋是奪取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允炆作為第二位帝王,他應該從打天下向治理天下轉變。但是,歷史沒有給他機會。他被他的親叔叔朱棣推翻了。朱棣上台以後,同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治理天下。

我們知道,朱元璋是歷史上最為勤奮的皇帝之一,堪稱是勞模。朝中大小事務都要事必親躬。早朝、午朝、晚朝,每天辦公,身上寫滿了這些要做的事情的紙條子,貼好了,半夜裡想起什麼事來,還要把這個事情記下來。這一點,朱棣也繼承了朱元璋的優良作風,所以朱棣也很勤奮,每天堅持早朝、午朝、晚朝,處理相關事務。

朱棣之所以如此勤政,除了受到其父朱元璋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還有許多人並不認同朱棣的奪權方式,許多人在心底里還是覺得他是「亂臣賊子」。「亂臣賊子」這頂帽子扣在誰人頭上都是不舒服的,況且朱棣從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深感「亂臣賊子」這幾個字是很不光彩的,所以他極力地修改史書,說明自己又是嫡子,又是合法繼承皇位。但是,史書畢竟只是他自己的一家之言,在眾多懷疑者面前,顯得是那麼蒼白無力。他還得通過其他的途徑去擺脫這個叛臣賊子的罪名。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個千古明君,讓歷史記載我是一個好皇帝!

那麼,朱棣雄心勃勃想做千古明君,他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完成從武功到文治的轉變呢?我們知道,朱元璋的諡號是「高皇帝」。明成祖,也就是最早廟號叫「明太宗」的這位皇帝,他的諡號是什麼呢?他的諡號叫做「文皇帝」。為什麼是「文皇帝」呢?實際上,這裡頭就概括了明成祖從武功奪取天下,再到以文治治理天下的一個轉變。而歷史上明成祖的文治可以說非常顯赫,他的文治都具體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官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大家知道,文官制度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非常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制度。從隋唐以來開始逐漸形成的文官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關係王朝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自隋唐以來,雖然朝代更替難以避免,但從政治穩定的角度上來說卻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而且國家統一真正成了歷史發展的主旋律。能出現這樣的一種格局,這與逐漸趨於完善的文官制度不無關係。

朱元璋建國以後,大體上繼承了元朝的制度,但是有所改變。我們曾經說過,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發動了一次所謂「胡惟庸之獄」,在這之後中國實行了很長時間的丞相制度取消了。這個制度取消以後,由皇帝直接來統率六部。皇帝統率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公務繁忙,怎麼辦?朱元璋曾經設立四輔官,春、夏、秋、冬四輔官來幫助他處理日常事務。但是這四輔官並沒有決策的功能,他不過是幫助皇帝處理一些日常公務、公文這樣的一些功能。

那麼朱棣面對著這樣的制度,他採取什麼措施呢?朱棣同樣不能夠直接面對六部來處理這麼繁忙的工作,他怎麼辦?他設立了殿閣大學士,當時叫做「備顧問」,幫他起草文書,處理皇帝交辦的一些事情。這些殿閣大學士也沒有辦公的衙門,也沒有下邊的屬員,就是在皇帝身邊辦事。不要小看這些級別也不高,也沒有衙門,但他們就是後來內閣的雛形。

可以說明成祖時期,就有了內閣,而且還初步具有了規模。內閣制度的出現,是中國歷史上文官制度的一大完善。這個制度被明朝沿用了兩百多年,清朝也繼承下來了。內閣制度的完善,是明成祖對中國政治制度向前推進的一個大的建樹。

明成祖他的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完善科舉制度,廣泛招攬人才。文官制度確實是完善起來了,但光有完善的制度,沒有有才幹的人來具體執行,還將會一事無成。朱棣重視文官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接下來他就開始以進行人才的選拔了,那麼朱棣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選拔?他有哪些具體的舉措?他又是否真的能夠做到物盡其用呢?

朱元璋在位期間有一項政策就是「首重農桑學校」,意思是要發展農業,要重視教育。朱棣很好地繼承了朱元璋的事業,同樣重視學校的辦理。永樂四年三月初一,朱棣親自來到孔廟進行祭祀。他在親自撰寫的碑文當中這麼說:「朕惟帝王之興,首舉學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他認為國家要興旺,一定要首先辦好學校,崇尚道德,弘揚教化。

洪武年間其實就已經實行科舉,但是並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直到洪武十八年之後,明朝的科舉制度才完善起來。朱棣同樣重視科舉,把科舉制度制度化、完善化。從永樂年間開始,三年一次鄉試、會試從未間斷。為了延攬人才,朱棣認為,從舉人當中選拔這些進士,遠遠數量不夠,也有些舉人沒有考上進士怎麼辦呢?他們的機會很可惜,他就選了一些人繼續在太學當中進行培養。

除此之外,朱棣不拘一格用人才。雖然朱棣這個人很殘暴,對於建文舊臣反對派的鎮壓是非常殘忍的,但是如果你忠於他,為他辦事情,他則會毫無避諱地重用你。因此在朱棣的朝廷裡面,不僅有在靖難之役當中幫他奪取天下的人,還有以前建文帝朝廷當中歸順過來的人,這些人他都給予信任。有的人不經過科舉他也能夠重用。比如說內閣大學士楊士齊,就沒有經過科舉,最後楊士齊不僅做了大學士,而且擔任了《太祖實錄》的總裁官。就是官做得很大,明成祖給予很大的信任。

永樂年間的文治還有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就是完成《永樂大典》的編纂。《永樂大典》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是非常寶貴的古代文化遺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22c2d0d7f40a036f2e215e1811b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