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翻拍、續作。
這些字眼,簡直成了國產影視劇的避雷針。
缺乏創作力與進取心的製作團隊們,近年來不斷靠吃老本,消耗著觀眾的情懷與耐心。
不以為恥也就算了,還總厚顏冠以「致敬」二字。
一直以來,魚叔對各種假冒偽劣產品都敬謝不敏。
直到最近網飛出品的這部「山寨」迷你劇,才著實體驗了一把真香定律——
《我們今後的故事》
Stories from Our Future
這張海報,懂的人萬分熟悉。
致敬的正是「細思極恐」代表作《黑鏡》。
可惜,榮耀已經屬於過去。
在今年轟轟烈烈的神劇爛尾大潮中,《黑鏡》第五季也在其中。
評分斷崖式下滑,口碑從國內崩到國外。
一代神劇,連塊遮羞布都不剩了。
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
Netflix原本為了給《黑鏡》第五季造勢,以「致敬」名義拍攝了三集迷你劇。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我們今後的故事》。
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本該早於第五季播出的它,卻遲到了。
更出乎人意料的是。
開胃正餐受到萬眾唾棄,而這盤餐前小點,反倒博得滿堂歡心。
許多網友留言,比起撲街的第五季,它才更像是黑鏡本鏡。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魚叔給你講講第一集,你可能就明白了。
依舊是熟悉的未來世界設定。
科技高度發達,人機互動、虛擬現實已經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
故事的男主角,一個典型的後科技時代孤獨體。
獨居生活,兩點一線。
每天清晨6:30,準時在鬧鐘聲中醒來。
起床、刷牙、換衣服、喝咖啡,一氣呵成。
緊接著出門、乘地鐵、上班,毫無波瀾。
晚上下班回家,一個人吃飯、看電影、彈電子琴,然後鑽進被窩睡覺。
睜開眼又是相同的一天。
生活猶如一潭死水,循環往復,沒有出路。
孤獨,理所當然地找上了他。
一天,他被街邊的廣告吸引,標語寫著——
「你寂寞嗎?」
這問題直直地戳到了男主心坎里。
那該怎麼辦呢?
廣告說,你可以選購我司新推出的機器人,化解寂寞。
男主沒有多想,拿起手機就給自己訂購了一個。
這款機器人外形上與人類無異。
最強大的功能,就是通過長期的模仿與學習,無限值地趨近於人。
剛拆封時,他的「人類值」還只有0%。
顯得很木訥,什麼都不會做。
但日積月累,隨著「人類值」不斷提升,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貼心。
男主的好日子,由此開起了頭。
早上,會給他按鬧鐘,替他挑衣服,和他擠在同一面鏡子前刷牙。
去上班,也會陪他坐地鐵、洗盤子。
晚上,則與他一起吃晚飯、看電影,彈琴的時候,還會給他伴舞助興。
一個機器人,做到這個份上,實在值得給科技公司打五顆星。
這還不止。
機器人甚至幫男主脫了單。
其實在男主枯燥的生活中,一直有抹不一樣的色彩,那就是日日會在地鐵上碰到的漂亮女孩。
奈何男主始終沒有勇氣開口,跟人家簡單說一聲「Hi」。
機器人敏感地捕捉到了男主對女孩的情愫。
只用了一點看電影學來的小手段,就幫助兩人「緣分天定」般相識。
接下來,戀愛、同居,水到渠成。
假如機器人的陪伴只是種安慰,那麼女友的到來,則徹底治癒了男主的孤獨。
蜜裡調油的兩個人,好得插不進第三個人的存在。
機器人則仿佛失去了價值,被徹底冷落在一邊。
別忘了,此時的機器人已經高度類人化,擁有了基本的情感。
所以很快,孤獨就像病毒,找上了機器人這個新宿主。
那麼機器人又該如何排遣孤獨呢?
很簡單。
學他的主人,給自己也訂製一台女機器人就好了。
他開始像他的主人一樣,照料著這台初始「人類值」為0%的機器。
他們一起逛街、看電影、喝紅酒,和普通的人類情侶那樣愉快地約會。
在相處中收穫陪伴的安慰。
可是女機器人還沒來得及學會人類世界的規則,就在等地鐵時跨出了那條黃線。
跌進軌道,被呼嘯而來的地鐵撞得四分五裂。
望著眼前七零八落的零件,機器人的眼中閃過震驚與難過。
脖子後的「人類值」從12%升到了13%。
他習得了死亡。
然後,他也跳了下去。
無措地舉著斷裂的殘肢。
這是,又一輛地鐵開過。
而剛剛進站男主與女友,就這樣目睹了機器人的死亡……
難道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
不。
既然是致敬《黑鏡》,那反轉必不可少。
劇透預警!!
故事最後,在男主與女友的對視中,兩人的脖子後也亮起了一串數字——
「100%人類」
這個結局至少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
一種是細思極恐式的。
如《銀翼殺手》那般,男主並不知道,自己其實也不過是程序設定的機器人。
由此反推:
此刻在看著手機的你,又是否真的清楚自己是誰?
對自我存在的思考,是人類的終極問題。
另一種則是治癒式的。
死亡是殘酷的,但唯有目睹過死亡,理解自我終將毀滅的結局,才能真正「進化成人」。
這是成長和成熟的必經之路。
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殘酷教育。
反轉與思考,是《黑鏡》的魅力。
而這部「迷你《黑鏡》」更出彩的地方在於,以上這樣一集故事,片長連十分鐘都不到。
卻保證了完整的鋪墊、發展、高潮,乃至於最後最精彩的反轉。
且一句台詞都沒有。
全程靠高能配樂、超贊剪輯與少許字幕驅動情節。
刷完三集迷你劇,連半個小時都不用。
更重要的是。
儘管短小,它也還是抓住了《黑鏡》的精髓:
在高科技語境下探討人性的複雜與多樣。
人對孤獨的處理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相處。
人如何看待機器人,又該如何看待自己。
以及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當人工智慧也習得了感情的能力,人與機器的區分又在哪裡?
後面的兩集,則分別探討了虛擬世界中的精神出軌與新型成癮性依賴。
都保持了短小精悍、設定有趣、反思科技的優點。
相較於已然落入俗套的《黑鏡》第五季,無怪乎這部以致敬為口號的迷你劇,反而更受國內外網友的歡迎。
不過你更猜不到的是,這部劇其實出自一個網紅之手。
Rudy Mancuso,油管上坐擁640萬粉絲的原創大神。
他上傳的原創視頻一貫腦洞大開、奇思妙想。
因此點擊量居高不下。
其實他在微博也開設了帳號,只可惜去年已經停更。
而此次拍攝《我們今後的故事》,Rudy Mancuso一人就承包了導演、編劇以及飾演第一集男主的工作。
身兼多角還能交出如此優秀的答卷,實在不得不讓人佩服。
假如Netflix能從第五季的撲街與迷你劇的大熱中吸取經驗教訓。
那麼魚叔覺得,《黑鏡》這部劇,或許還可以再挽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