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益陽一家長在網上發聲,稱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因玩「死亡遊戲」出現暈倒尖叫的情況。據了解,該「死亡遊戲」又叫「心跳遊戲」或「閉氣窒息遊戲」,最早源於東南亞及我國港台地區青少年群體,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國內少數中小學和大學校園傳播。遊戲步驟大概包括靠牆下蹲、深呼吸、憋氣,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操作,主要是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
很明顯,這種遊戲帶有挑戰個人身體極限的意思,同時也帶有一定危險性。所幸的是,這次發生在益陽的事件並沒有造成嚴重後果。據涉事家長稱,「我兒子這一次這條命真的算是撿回來的。」她說,孩子們在學校把這種「死亡遊戲」叫做「夢回大唐」,她的孩子玩過以後迅速暈倒,並曾發出尖叫,伴隨滿臉冷汗,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後來,該家長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稱,孩子在送醫後,身體無大礙,學校和相關部門已經介入處理。
家長報了平安,固然值得慶幸,讓關注此事的公眾能夠鬆一口氣。但從該家長心有餘悸的回憶和人們對於這種「死亡遊戲」的了解,可以看出家校雙方必須深刻汲取教訓,進一步加強對校園內孩子們玩類似「死亡遊戲」的警惕和監管。
據媒體報道,事件發生後,益陽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了解相關情況後,該局已採取措施,要求全市學校進行排查。其稱,「截至目前,我們暫未接到其他學校類似情況的報告。此外,我們在加強生命教育工作方面已經做了後續部署。」
應該說教育部門的反應是迅速的,而且明確指出要「加強生命教育」也確實是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中小學生大都未成年,普遍好奇心強,這種好奇心往往是好事——因為好奇產生興趣,特別是激發自身對於知識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但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畢竟還未真正形成,也可能被有害的事物所引誘,自我保護意識還需要提高。
說到底,家長、學校、教育部門等,既應當支持和寬容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也應當高度關注某些不健康甚至是危險的「遊戲」侵入到未成年人的世界。相比之下,成年人更多要靠自己判斷是非、甄別善惡、權衡利弊,但未成年人往往還做不到這些,仍然需要社會為他們撐起保護傘。
這些工作說起來容易,真正持續落實卻很難,尤其此事涉及生命安全,稍有疏忽,後果是無法承受的。據媒體報道,在2004年,教育部獲悉「死亡遊戲」在學生中傳播的情況後,就堅決制止此類危害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的不良遊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相關省市採取措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揭露此類遊戲的危害,嚴令禁止學生嘗試這種遊戲,同時密切關注學生業餘生活。教育部還要求各地中小學校深入開展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提高中小學生道德素養,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課餘活動。希望有關部門和各地中小學校保持這種態勢,同家長一道,為學生們築牢校園安全防火牆。 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