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是中餐特有的烹飪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烹飪方式。有統計表明,中餐菜肴里有80%左右都是炒菜,以至於外國人認為「炒菜是中國菜之所以豐富的原因」。然而在中餐歷史上,炒菜的出現是相對比較晚的,其霸主地位的確立也僅僅是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情。
中餐最早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這種較為樸素的烹飪方式一直流行到唐朝。唐朝時,稱燒烤為「炙」。不要--提燒烤就想到烤全羊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古人在燒烤.上花的心思絕對是今人想不到的。比如唐朝京都有道名菜「渾羊段忽」,做法非常複雜。宰殺一隻鵝,然後將糯米和各種調味品放到鵝肚子裡,再將鵝放入宰殺好的羊腹中縫合,最後整體上火烤。等羊肉烤熟了,再把肚子裡的鵝拿出來吃。
漢代庖廚圖像磚拓片(成都博物館收藏)
唐代有一份菜單--直流傳到今天,即著名的「燒尾宴」。菜單中有一道「光明蝦炙」,據分析就是烤大蝦。除此之外還有烤鵪鶉、烤羊舌、烤鹿舌等等。可以說燒烤才是中國菜中最早的霸主。
至於煮,就是做各種湯羹,今天廣東人依然喜歡煲湯,和古人最初的飲食傳統一-致。另外,古代還有一種常見的菜品,叫作「膾」,就是肉或魚切絲。在唐朝,膾一般是生魚切片。今天的日本人愛吃生魚片,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唐朝的影響。生魚片加燒烤,就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了。
唐朝之前,中國也有炒菜,最早的記載見於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歷史上炒菜的祖宗,是一道非常簡單的菜品一炒雞蛋。但是炒菜在那時候並不流行,很少在大眾餐桌上出現。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漸普及。《東京夢華錄》里記載的炒菜就有炒雞、炒兔、炒羊、炒牡蠣、炒腰子等等。到了明清,炒菜便成為中餐最主要的烹飪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
為何炒菜在宋代之後才開始普及呢?
首先是鐵鍋技術的發展。宋代之後,古代的鋼鐵鑄造技術定型,鐵鍋技術逐漸完善。到了元明時期,薄鐵鍋製造技術更加成熟,炒菜的霸主地位也隨之奠定。鐵鍋技術是炒菜流行的條件之一。
炒菜流行的條件之二是油料的普及。油是炒菜最關鍵的原料。唐朝之前,油料並沒有大量出現,只有少量動物油,而且不會用於炒菜。唐朝時,植物油開始普及,炒菜的流行也開始成為可能。到了明清兩朝,北美花生油登陸中國,這種油料非常適合炒菜,為炒菜的崛起提供了另一重要條件。
另外,食材種類的變化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唐代及唐代以前,人們皆以肉食為美,素菜種類不多。宋代時,素菜開始大放異彩。而素菜的烹飪,最佳方式還是炒,炒出來的蔬菜最美味。蔬菜的流行,為炒菜提供了大量食材來源。
宋朝之後炒菜的流行,也跟肉類食材的匱乏有一定關係。特別是明清兩朝,人口壓力大,普通民眾很少能吃到肉。用二三兩肉結合蔬菜,就可製作出各種美味的炒菜,這是其他烹飪方式無法做到的。明清之際,北方民眾燃料緊缺,而燒烤和燉煮需要長時間加熱,太費燃料。於是炒菜因加熱時間短,節約燃料,受到了大眾青睞。
綜上所述,古人最初不怎麼吃炒菜,宋代之後才流行吃。今天,相對於其他菜系而言,粵菜和日本料理中的炒菜比例相對較小,不知道是不是保留了華夏最初的烹飪習慣。所以,如果你是枚吃貨還想穿越,最好是穿越到宋代以後。否則,你每天就只能喝「湯」吃「燒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