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欽點的「探花郎」,一手蠅頭小楷僅有5毫米,比印刷機還精準
雍正欽點的「探花郎」,一手蠅頭小楷,僅有5毫米,比印刷機還精準
雍正十一年,配享太廟的「元老級」名臣張廷玉,慌慌張張來到宮中,只見他面露驚懼、六神無主,撲通一下跪在心情大悅的雍正面前。
原來他要給兒子張若靄求情,不讓他奪得探花之名,張若靄當年在參加殿試時,寫的文章犀利出色,被雍正一眼看中,打算將他欽點為「探花郎」。
但是張廷玉在得知消息後,考慮到兒子已出身宦官之家,擔心寒門學子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才請求雍正取消他一甲的成績。
當然張若靄也並沒有因此沉寂,他經過努力依然成為保和殿大學士,而且張若靄十分擅長書畫,自幼接受良好的藝術薰陶,在書法上承接家學。
以小楷最為精湛,在書法史中,小楷最初於魏晉民間就已經誕生,後來在鍾繇的創新之下,褪去了些許隸書的厚重樸拙之感,以簡樸古雅為美。
誕生出「古拙」一脈的小楷,之後「二王」又進一步變更,增強了點畫靈動秀麗之美,富有行書的清麗柔潤之感,因此形成「妍麗」風格的小楷。
這兩種流派成為後世鑽研的唯二方向,例如文徵明、敦煌寫經是以「二王」的妍美為主,而顏真卿、王寵等人較為鍾愛古拙渾厚的鐘繇一脈。
張若靄的小楷分的沒有那麼細,把「古拙」和「妍麗」兩派融合在一起,就像他臨摹王祥谷所寫的一篇經文,一手蠅頭小楷,單字大小僅在5毫米左右。
十分精微細緻,點畫上優美洒脫,有著輕靈與淡雅之氣,但內在筆力強勁渾厚,散發出醇和高古之風,在結體上張若靄也深諳古人的疏朗姿態。
這點也是小楷書寫的難處,越小的字,就越難對結構把控,可是此作做到了在精微中展現寬博,每一筆都乾脆利落,毫無偏差與漏洞,比印刷機還精準。
這件經文是清代十分罕見的完整版小楷,並且還出自名家之手,在技法跟風韻上,可絲毫不輸給王寵、文徵明等前輩,盡顯清潤典雅之氣。
時常臨摹此作,可以提高點畫的準確性跟穩固性,讓筆勢強勁有力,對結字的疏密鬆緊產生感悟,而且小楷還富有實用性,迎合當代日常書寫的需求。
它的點畫精微細小,對於專注力跟細節把控也能起到訓練作用,加上這篇經文本身就可以磨鍊心性、陶冶情操,兩重疊加之下,能對於自身內核起到磨鍊作用。
此作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經多方努力我們對張若靄臨寫的這篇經文進行超高清復刻,採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這件作品除了手卷,目前還推出了一個冊頁,全本體積較小,採用翻折的設計,占取空間不大,便於學書者去臨摹,十分適合隨手攜帶或查找。
為書法學習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時卷中字體極為清晰,墨色濃淡以及筆法轉變都清晰可見,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連結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