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女孩為打手游氣病親爹:永遠別對孩子做這件事,除非你希望他沉迷遊戲

2023-04-2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11歲女孩為打手游氣病親爹:永遠別對孩子做這件事,除非你希望他沉迷遊戲

11歲女孩沉迷遊戲

充值萬元氣病親爹

前幾天朋友轉發給我一則新聞,看完心裡挺難受的。

4月14日,重慶的李大哥在外跟朋友聚會,他拿出手機準備給過生日的朋友發紅包。

結果一點進去就發現零錢餘額不對,再一查消費記錄,一連串的遊戲充值出現在眼前。

充值記錄顯示,從4月2日到4月14日,一共充了10800元。

李大哥自己不玩遊戲,更不會給遊戲充這麼多錢。想來想去,應該是經常拿他手機玩遊戲的女兒霜霜所為。

把女兒叫來一問,果然是她乾的。

當時把李大哥氣得胸口發脹,到醫院一檢查,是胰腺炎發作了。

但同時他也很納悶,自己的支付密碼女兒並不知道,她是怎麼充值的呢?

原來,霜霜在爸爸支付之前,先打開了錄屏軟體,爸爸買完單之後,她拿過手機,再翻回去看視頻,就知道密碼了。

那為什麼充這麼多錢呢?

霜霜給出的理由是:好玩

是她不知道一萬多塊是很大一筆錢嗎?

也不是。

11歲的霜霜,已經上了小學五年級,對於金錢是有一定概念的。

採訪的記者問她:「你知不知道這一萬塊錢,對於爸爸媽媽來說,要多久才掙得回來嗎?」

她回道:「幾個月。」

聽著霜霜冷漠的回答,記者認為,孩子根本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正想著如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時,接下來發生了一件讓很多人沒想到的事。

採訪記者反覆翻看李大哥手機的消費記錄,看著看著竟發現:

4月14日,霜霜充值遊戲的事東窗事發,可在第二天,也就是4月15日,霜霜再次往遊戲充了兩筆錢,共60元。

這不是頂風作案嗎?

氣惱的李大哥當即質問女兒:「昨晚為什麼要充?是怎麼個意思?問你呢!昨晚上你為什麼要充?」

霜霜躲在角落一聲不吭。

李大哥跟妻子猜測,應該是霜霜趁爸爸睡著了,偷偷拿了手機再次充值。

看著眼前不知悔改的女兒,李大哥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

只能先聯繫遊戲公司,進行退款申請,希望能挽回一部分損失。

新聞視頻到這差不多就結束了。

但在評論區,網友們吵翻了天,很多人都在指責女孩「不懂事」「沒救了」「心思不正」。

其實也不難明白,這則新聞刺中了很多頭疼孩子沉迷遊戲的父母的痛點,也暗合了「現在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得心疼父母」的觀點。

作為一個媽媽,我特別理解李大哥夫妻倆的憤怒和焦慮,也認為:

一個對金錢有概念的孩子,花掉父母幾個月的收入玩遊戲,是不對的。

但是,單純譴責孩子的行為,並不能真正化解問題。

我更想跟大家深入聊聊,為什麼這個11歲的女孩變成了許多人眼中沉迷遊戲的「壞孩子」。

為什麼孩子屢教不改?

我想,不少父母最為疑惑的一個問題是:

女孩已經花了一萬多充值遊戲,東窗事發後,竟然不知悔改繼續充值,難道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嗎?

我認為她是知道的,也留意到一個細節。

在爸爸質問女兒的時候,媽媽說了句「前天才被我打了」

也就是說,在父母發現霜霜給遊戲充值的當天,媽媽打了女兒一頓。

這側面說明了這對父母日常教育女兒的方式: 非打即罵

也許有人會說,花了父母幾個月的收入玩遊戲,被打也是活該。

這話乍一聽,好像有幾分道理,可卻顛倒了邏輯關係。

先講個真實案例。

最近一位朋友也經歷了類似的事。

她兒子是個初中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上學期不知道怎麼了,迷戀上某個手游,一有時間就捧著手機玩。

基本上,孩子所有的零用錢和壓歲錢都花在這遊戲上了。而且,孩子總變著法跟父母要錢,今天說要買練習冊,明天說要報個什麼班,這些錢最後也都充了遊戲。

一開始朋友兩口子沒察覺,兒子要多少錢給多少錢,等兒子的成績和名次倒退了很多才發覺不對。盤問之下,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朋友兩口子暴怒,狠狠訓斥了兒子,兩個月沒給孩子零花錢,手機也沒收了。

你以為孩子會乖乖去學習,從此不玩遊戲嗎?

確實「老實」了一陣子,可有一天,朋友發現問題更嚴重了。

那天半夜,朋友去上廁所,聽見兒子房間隱隱約約有聲音傳出來。推門進去一看,兒子坐在床上,正盯著手機打遊戲呢。

朋友奪過手機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手機。

這是怎麼回事?

後來在朋友兩口子的逼問下,孩子說了實話。

原來,孩子早就破譯了父母的手機密碼,每天等父母熟睡後,就會偷偷去父母房間拿手機,再回到自己房間打遊戲,然後在父母睡醒之前再偷偷把手機放回原處。

難怪最近孩子總是一副睡不醒的樣子,上課溜號,下課打瞌睡。

朋友還以為是孩子學習太累的緣故,沒想到竟是這個原因。

朋友的丈夫當場被氣得暴跳如雷,控制不住情緒跟兒子動了手。

結果兒子破罐子破摔,直言「你們不讓我打遊戲,我就不學習」

朋友兩口子傻了眼,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其實,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霜霜還是朋友的兒子,他們的「反噬」行為是必然的。

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獎勵」是無法立即獲得的。

好成績,是靠平時日積月累的學習;好朋友,要靠經年累月的交往;父母的誇獎表揚,往往是表現良好之後……

而且一旦沒做好,很可能還會被批評、訓斥,甚至打罵。

但是在遊戲中就不同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做完任務馬上就能得到獎勵,即便做不好,永遠都有重新來過的機會,也不會被遊戲中的角色嘲諷訓斥。

兩相對比,如果你是孩子,你會不會更想打遊戲?

如果這時,父母不僅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反而加倍禁止、斥責、打罵。

那孩子心裡就會生長出更多被控制、被指責的憤怒感。

本來可能玩一個小時,充個三五十塊就能得到滿足,可為了補償自己,為了滿足在現實層面被忽視的內在需求,他可能就會毫無節制去玩、去充值。

這個時候,與其說孩子屢教不改、不知好歹,不如說孩子是在自救,因為在虛擬的世界裡,他才能獲得關注、快樂和成就感。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有人卻用一生治癒童年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這則新聞中,另一個耐人尋味,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整個新聞視頻從頭看到尾,充斥著對霜霜的譴責和質疑。

爸爸訴苦說:「把我氣到了,去檢查是胰腺炎發了,就在醫院住著。」

媽媽補充描述了女兒的「壞」行為:「她昨晚上爬起來,她爸爸睡著了(就拿手機充錢)。」

採訪的記者則問著讓孩子難堪的問題,得到想要的答案,馬上補一句「還是知道的哈」,然後給孩子下了定論「並未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心力交瘁的父母,苦口婆心的記者,冷漠木然的孩子。

看了這樣的視頻,很多人在心裡給這三者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前兩者是「為了孩子好」的教育者,而後者則是「不知悔改」的壞孩子。

網絡上,霜霜遭受著輿論的審判;現實中,霜霜則承受著來自熟人的批判。

難道霜霜的父母不知道女兒要承受這些嗎?

怎麼會不知道呢?

也許這正是他們的目的, 別人越是對女兒不滿,就越能證明他們是正確的、無辜的、迫不得已的。

那一刻,他們看不到孩子真實的感受,聽不到孩子內心的呼喚,體會不到孩子即將崩潰的情緒。

他們借著他人的惡言,把女兒推向孤獨和恐慌之地。

外人的敵意,也許孩子還能抵禦,但來自父母的恨意,則是對孩子心靈的屠戮。

最終留下的,是孩子心中一道道等待被治癒的傷痕,而非父母所期盼的「改邪歸正」。

重要的不是你錯了

而是敢於面對錯誤和調整自己

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孩子沉迷遊戲、胡亂花錢嗎?

一定會有人這樣問。

其實這時我們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直接消滅問題,干預孩子的行為;

一個是思考問題背後的真實動機,化解問題。

孩子沉迷遊戲、背著父母給遊戲充值,父母若是講道理、訓斥打罵、沒收手機設備甚至找媒體曝光,孩子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不再打遊戲或充值,也會乖乖聽話。

但這不代表孩子打心底里認同父母的做法,孩子的目的是讓父母「息怒」,過段時間逮到機會就會變本加厲地「復發」。

而探索孩子 「為何打遊戲,又為何充值」背後的動機,才能看見一個真實鮮活的孩子, 把孩子從遊戲中「拉」出來。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那樣: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有些素質的缺失。

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

「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有些素質的缺失。

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

但是,父母做出第二個選擇並不容易。

因為這樣的做法耗時耗力不說,父母還可能要直面內心的創傷,不曾被滿足的需求,以及被忽視的情感。

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體驗。

於是,把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然後用嚴厲粗暴的手段「解決」有問題的孩子,就成了很多父母的首選。

那要如何才能做出第二個選擇呢?

我想把資深心理諮詢師冰千里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無須因控制不住情緒簡單粗暴而過度自責,正因為我們經歷了挫敗感,才會迫使我們反思、追問,去追根溯源,最終明白:養育孩子絕非那麼容易。

故此,重要的不是你錯了,而是你沒有停下腳步,敢於面對錯誤隨時調整自己。

請記住,這樣的反思與調整可能持續一生,親子關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絕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而這個反思、調整的過程本身就是『愛』。」

「無須因控制不住情緒簡單粗暴而過度自責,正因為我們經歷了挫敗感,才會迫使我們反思、追問,去追根溯源,最終明白:養育孩子絕非那麼容易。

故此,重要的不是你錯了,而是你沒有停下腳步,敢於面對錯誤隨時調整自己。

請記住,這樣的反思與調整可能持續一生,親子關係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絕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而這個反思、調整的過程本身就是『愛』。」

共勉。

賀嶺峰:

我們的孩子之所以進入到遊戲世界, 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實世界太不堪了。

在現實世界裡,一定是有某種力量把我們的孩子逼進了網絡世界。

孩子有網癮?自控力差?

家庭關係不和睦?

想要全面、系統學習如何預付網癮

孩子有網癮?自控力差?

家庭關係不和睦?

想要全面、系統學習如何預付網癮

推薦賀嶺峰老師主講

《對沖網絡風險,為孩子保駕護航

還有交流社群

每日共學交流育兒難題

限時特惠:399元

僅限3天

課程已全部更新完畢,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聽課程。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d198f4feef43e063858b899241795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