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就脫光了,這年度劇王真的猛

2023-11-22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第一集就脫光了,這年度劇王真的猛

不知不覺,2023年已經進入倒數。

各路年度盤點,即將提上日程。

沒想到,這時韓劇突然來了一部壓軸王炸

豆瓣評分8.9,趕超《超異能族》。

被許多觀眾預定年度最佳

在網飛平台收視率也相當出色,連續兩周入圍全球TOP10。

這次,韓劇又有了怎樣的突破?

咱們一起來看看——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정신병동에도 아침이 와요

從劇名就能看出,這是一部醫療劇。

韓劇這一題材出過不少佳作。

《好醫生》以患有自閉症的醫生為主角,攻克疑難雜症。

被多國翻拍,從未翻車。

最近還出了國產版,由張晚意主演。

《機智醫生生活》系列,則更日常生活流。

溫馨輕盈而又不失力度。

而新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畫風最為清奇。

作為醫療劇,卻走起了搞笑路線。

開頭就是大型社死現場——

一名精神科醫生,被同事拍了一下屁股。

竟然瞬間滑跪。

成了全場焦點。

只見他手捂著臀部,面色猙獰。

從牙縫裡擠出了一句:

因為最近壓力太大,痔瘡……復發了。

原來,這位有痔青年即將迎來生涯第一次接診。

為此,他在診室擺好呵護菊部地區的座墊,全屋噴洒空氣清新劑。

儀式感給足。

第一位患者剛進門。

醫生就信心滿滿,激情輸出一波金句:

您來對地方了。

當你決定要來的瞬間,可看作已經得到治療。

患者要有持續好起來的決心,我身為醫生,也要有好好醫治患者的決心。

結果對方只是默默地,掰起了手指

演示了一套不明覺厲的動作。

這名患者自稱得了強迫症

掰手指已經到了停不下來,難以自控的程度。

但,被醫生提問病情時,他的答案全是「沒有」。

沒有遇到不安或擔心的事;

沒有家族病史;

也沒有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

那,為什麼要來精神科呢?

他說,因為手指變粗了

而手指變粗,導致很多人討厭他、躲避他,甚至辱罵他

這都哪跟哪?

醫生在病歷上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這位,是沒病找病啊。

不僅如此,該名男子還多次來要求複診。

醫生不堪其擾,一拍腦袋謊稱自己要去非洲出差。

然而,神轉折來了——

一次,醫生痔瘡難耐,終於到肛腸科就診。

脫了褲子側躺下,正做著心理建設時。

帘子一拉開——

肛腸醫生,竟然就是那位掰手指男。

頓時,不僅去非洲的謊言露餡了。

之前的困惑,也全都弄明白了。

肛腸科醫生手指太粗,可不是得被投訴?

接著,熟悉的掰手指動作再次上演。

這次,是真有得受了.....

這樣啼笑皆非的情節,劇里比比皆是。

女主角多恩(朴寶英 飾)是從內科轉來精神科的護理師。

剛上班不久,就挨了患者一巴掌

在這裡,發量王者被視為不敬業。

因為這代表還沒被患者扯過頭髮

很快,多恩就親身體驗了這句話的分量。

各種發病現場,讓初來精神科的多恩不知所措。

像是患者吳女士,上一秒還和顏悅色。

下一秒就突然失控,脫光了衣服。

在大庭廣眾之下起舞。

還有患者,把自己當成忙著拯救世界的中二少年。

亢奮地講述著他看到了魔法大陸與惡龍。

各類精神疾病,在劇中都被戲劇性地可視化了。

恐慌症的窒息感、抑鬱症的無力感、雙向情感障礙的瘋狂狀態....

跟隨多恩的工作日常,觀眾也仿佛置身於精神科。

每天,都在刷新認知。

以往的精神病題材劇,都將觀眾劃為旁觀者。

所以越是對病患聚焦,越是有傲慢的俯視感。

但這部劇不僅用喜劇手法,削弱了題材的沉重感。

還柔化了病患與健康人之間的絕對界限。

當你覺得自己健康,也許只是病而不自知。

魚叔看的時候也時常恍惚,這些病人的問題,似乎我也有。

比如患者權女士。

她入住精神科,是因為忘事兒

手機剛剛給出去,說了幾句話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

這不正常嗎?

忘事、丟東西,大家都經歷過。

但接著看,就發現沒這麼簡單。

權女士還會像斷片兒一樣,突然失憶。

比如,她的女兒遭遇校園霸凌。

她上一秒還在學校里為此事維權,出了大門,一見到霸凌者的母親反倒熱情地過去打招呼。

經人提醒,才像大夢初醒般記起一切。

隨即,便陷入深深的自責與後怕。

這麼慘痛的事情,竟然也會忘記。

原本,權女士擔心女兒遭遇霸凌後的心理問題,便帶孩子來看醫生。

誰料卻被告知,該治療的是她自己

而最終,權女士被確診為抑鬱症。

等等。

怎麼忘事兒也成了抑鬱症的症狀?

原來,抑鬱症不只有情緒低落,有氣無力等大眾熟知的表現。

它同樣會導致急性假性失智,需及時藉助醫療手段介入。

對比內娛呈現出的「抑鬱症」表演現場。

簡直刷新認知。

更讓魚叔意外的,還有講述社交恐懼症的部分。

如今「社恐」已經成為一種常用標籤,來表示自己不善社交。

小時候,這個詞常被替換成「內向」「靦腆」。

被認為是可以通過鍛鍊改變的性格特點。

沒想到,這也有可能是精神疾病。

主角多恩的髮小,名校畢業,卻突然辭去名企工作回家賣炸雞。

正是因為受到了社交恐懼症的困擾。

在公司時,他看著手機里不斷冒出的信息提示,會突然心率飆升。

趕緊跑去無人處調整呼吸。

誰料這時,提示音再次響起。

窒息感頃刻間湧來將其淹沒,宛如溺水一般無法呼吸。

這其實是恐慌症的一種表現。

然而,因為普遍認識不足,連發小本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病了。

引發恐慌的誘因多有不同,或是社交或是別的。

但窒息感幾乎如出一轍。

這也無關心理承受能力,只是生病就要看醫生的簡單道理。

這也是這部劇最讓魚叔感慨的一點。

它用更意外的案例、更詳盡的科普、更全面的人群聚焦、更輕柔的語調講述精神疾病。

旨在去除偏見給出支撐。

甚至把觀眾拉入陣列,讓螢幕前的人不自覺地被按下自查的溫馨提示按鈕。

正如劇中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徘徊在正常與非正常的邊緣人。

影視劇一旦涉及疾病話題,總是免不了引發爭議。

去年豆瓣8.8分的《非常律師禹英禑》,就被質疑美化、消費自閉症患者。

這部劇也面臨類似的質疑。

但看下去也不難發現,此劇並未停留在對病人以及疾病本身的獵奇窺視,而是溯源到患者的發病原因。

著力挖掘背後的社會性癥結,而不是將病因神秘化,或歸因於個體。

事實上,患者們同樣也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受害者。

比如脫衣服跳舞的吳女士。

外人只看到她經常失眠、言語顛倒、有暴露傾向。

甚至跟蹤騷擾一個男人,幻想對方是自己的男友。

但她的失控,是患有雙向情感障礙之故。

病根源於母親常年的精神控制。

學校、工作、老公,都是母親為吳莉娜選的。

因為都是好東西,所以不能說不喜歡。

甚至連吃的東西,也被母親安排明白了。

吳女士被葡萄噎到過,從此討厭吃葡萄。

但為了順母親的意,只敢表現出喜歡吃葡萄的樣子。

每咽下一顆,自我就裂下一塊碎片。

窒息的母女關係PUA導致的討好型人格,讓吳麗娜的自我失去所有出口。

久而久之,她崩潰了。

在這樣的關係里,生病竟然成了為數不多的休息機會。

而脫下衣服跳舞,便是她能真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方式。

「忘事兒」的權女士,住院之前也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喘息的生活空間。

孩子上學要求人,進家長群要挨個送禮求同意。

周旋於家庭和工作之間,身心俱疲,但還不能讓人對職場女性產生不負責的偏見。

事情已經滿溢出生理承受極限,於是軀體先於精神發出名為遺忘的抗議。

社恐患者金先生,早已不止對社交懷有巨大恐懼。

上司的精神控制和職場霸凌,致使其重度抑鬱。

他失眠、恐慌、身體不停地顫抖,還伴有各種強迫行為。

甚至為了上班時不去廁所,一整天不敢喝水。

還有患上妄想症的書完。

考公七次落榜七次就業的壓力,未來的渺茫,讓他痛苦到自造出一個幻想世界。

卷生卷死的人,已經被逼到了發瘋邊緣而不自知。

當然,除了社會因素,導致精神問題的原因還有很多。

而追溯患者經歷的意義就在於,帶來更多包容與理解。

讓人們不再先入為主地去指責患者「自己太脆弱」「心理不夠強大」。

正如《精英的傲慢》一書中所寫:

「影響我們成功與否的因素大都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例如性別、種族、地區、健康狀況、天賦、家庭背景等,這些運氣和你自己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未來的事業發展。

如果我們的命運如此深刻地依賴於我們無法選擇的運氣,那麼我們獲得的成就是我們理所當然獲得的嗎?」

每個人的出身與經歷都不同。

扛住不公與壓力後的幸運生還,不該拿來去質疑那些倒下的人。

更該向上揮刀,劍指不公的結構。

而話又說回來,質疑聲本身,也是觀看者的回聲。

也說明小眾領域並非真的小眾,只是因為不被曝光才被放置一邊。

拍出來,有人能看到,便是初步勝利。

劇中解釋了劇名的來源。

精神科沒有窗簾,所以會是醫院裡最先迎來清晨的地方。

黎明前,最暗處,光的存在才最強烈。

大概不管是心還是作品,都是如此吧。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c1068ad3d4a5f92ff17f5f6e5b75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