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的投資熱浪今年要比之前都更加迅猛。
畢竟,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新材料產業的總值也從2011年的0.8萬億元,增長到了2022年的6.8萬億元,11年時間裡增長了750%。
以未來雷射材料為例,其會在先進位造、傳感、光子晶片、顯示、通信上都有非常大的應用領域,且單就雷射製造領域來說,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質量,就必須迫切地追求更高功率和亮度的柔性光纖材料。
當然,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副所長、杭州光機所理事長張龍也在此基礎上指出,每一代材料都會經過10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所以關鍵就要判斷出哪些材料屬於新材料,且有著足夠大的成長空間,以支持自身能夠順利幫助到上述產業的發展。
而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首先就要判斷出高成長性的新材料領域,且挖掘出國內哪些團隊具備這樣的實力優勢;與此同時,即便是處於成長期的新材料,其實也分早中後期,各個投資機構應該根據自己擅長和賦能來關注投資標的。
這也是作為行業專家,張龍的肺腑之言。
好技術不意味著是好創業
投中網:你之前提過,在專業領域已經實現了0到1的突破,但1到10、10到100的發展則需要把科研的創新變成一個真正有產業應用的創新,所以在你看來,科研創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對產業有幫助?
張龍:創新鏈確實涵蓋了0到1、1到10或者說1到100、以及100到100萬。長期以來,我們國家一直存在著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分立發展、分離發展。
在創新鏈這一端,比如高校科學院所每年都會承接國家近萬億科研經費,但可能更多地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並沒有過多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而在產業鏈的一端,則更多是通過引進吸收模式下的後發優勢,即模式創新。
多年來,我一直比較推崇要著重1到10之間的創新,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確實已經有了很多致力於0到1以及100到100萬之間的創新,另一方面,0到1更多涉及到的是原理創新,但1到10則是有明確的產業化應用的整體工程化技術創新,也恰好是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銜接,而這個環節也涵蓋了技術、技術應用場景、團隊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等各個層面,以便於創業團隊彌補其短板。
投中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合又有哪些方法?或者哪些機構要去做什麼事情?
張龍:要做好1到10,我個人認為需要涵蓋以下幾個特質:第一要理解技術;第二要理解技術所對應的應用場景,長板要足夠長,痛點要足夠同;第三是幫助創業者搭建合理的創業團隊,並為其賦能使得其可以持續成長;此外,如何找到對的投資人,對於初創階段的創業團隊也是非常至關重要的。
投中網:你現在其實也做了非常多的研發團隊的引入,包括幫助他們成長等,在你看來,科技創業能夠成功的關鍵特質都有哪些?
張龍:我一直提倡做科研要做有價值的創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經得起磨練,這是硬科技普遍的特點,也是信念的問題,即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如果僅有好的技術就希望可以做好創業,其實還是很艱難的,因為創業其實是創新和創業的一個復合過程,創始人不僅需要具備科學家的遠見、激情和專注,更需要具備的是對危險的嗅覺能力、開放包容以及擁抱變化的心態。與此同時,創業過程中,還十分考驗創業者的領導力。
投中網:投資機構在這個時候應該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在合適的時間進入到產業發展之中,從而幫到創業者?
張龍:我個人認為,從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產業的應用趨勢,發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疊代,從而分析出哪些屬於有高成長性的新材料,也判斷出其成長期,緊接著再從這其中挖掘出那些技術領先的創業團隊,並加以關注。
站在各類投資機構的角度看,首先就需要判斷出高成長性的新材料領域,且挖掘出國內哪些團隊具備這樣的實力優勢;與此同時,即便是處於成長期的新材料,其實也分早中後期,各個投資機構應該根據自己擅長和賦能來關注投資標的。
材料賽道大有可為
投中網:你之前曾獲得美國陶瓷學會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這被譽為陶瓷玻璃界的奧斯卡獎,也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得到了一個充分的肯定和認可。能否展開講一講在你研究的紅外光學材料領域,國內外的研發和產業的一個現狀?
張龍:我的確是因為紅外光學材料的研究獲得了美國陶瓷學會陶瓷創新領袖獎。現下,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塊:
第一是軍用領域的關聯對抗,紅外技術已經成為未來信息戰爭核心的頻譜,是其中的核心技術,其對光學材料要求非常高,好在當下國內相關技術和歐美等國已經處於國際同等的先進水平;
第二是工業安防以及紅外探測技術,這也是未來非常大的賽道,以無人駕駛為例,我更相信未來的無人駕駛是視覺為主,雷達為輔,如何實現全天候的駕駛,就需要紅外材料去支撐以視覺為核心技術的無人駕駛產業發展,這也可以進一步拓展到生命健康、環境檢測、工業安防等產業範疇。
投中網:以雷射材料為例,根據去年中國雷射產業發展報告,未來2到3年隨著雷射材料的成本下降,可靠性的一個提升,雷射技術將向汽車製造、軌道交通、智能製造、新能源、智能監測等市場拓展,你怎麼看待這種新材料給整個大的行業,而且是不同行業帶來的變化和推動?
張龍:提及雷射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先進位造,未來的先進位造,比如汽車、飛機、船舶等工業製造的方方面面,都希望可以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這樣一來,雷射材料中有著更高功率和更好亮度的材料,比如高功率光纖,就變成了非常大的賽道。比如我們基於納米光源的光電子集成技術,在未來傳感光子晶片上,就有著非常大的想像空間;再比如以紅外為核心頻譜的紅外雷射材料,在探測傳感、在爆炸物和毒素的遠程探測上,應該都是非常大的賽道。
投中網:進入到2023年,在新材料領域,包括剛才提到光電技術領域,投融資應該還是挺火熱的,投資機構關注比較多?
張龍:的確,未來雷射材料在先進位造、傳感、光子晶片、顯示、通信上都有非常大的應用領域,單就雷射製造領域來說,它如果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質量,就需要迫切地追求更高功率和亮度的柔性光纖材料。
其次,比如針對傳感和光子計算的光電集成,也需要納米雷射光源及其集成技術;第三,針對顯示,尤其是比如Micro LED這樣的雷射顯示,隨著通信容量的增加,也需要寬頻這樣的光譜通信材料。
所以這樣看來,未來在在雷射和光學材料這個領域,應用於先進位造、傳感,光子晶片、通信和顯示領域都有廣闊的空間,也會成為非常大的賽道。
投中網:你又怎麼看待在新材料和光電技術領域投資比較火熱的現象?
張龍:我是這麼理解的,因為中國進入了一個從模式創新到達創新紅利的階段,所以不僅是材料和光電,隨著中國的轉型發展和科技的日益強大,都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越來越關注硬科技的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來說,就會相對的比較關注和關切到這些細分的領域,同樣,其不同的一個投資機會,同樣也會催生出投資泡沫。
投中網:也有投資人表示,投資和產業互相影響,但本質上還是要遵從產業發展規律。近些年投資火熱跟整個產業發展進入到加速期和拐點期有關,只有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投資熱度才會起來。你怎麼看這樣的觀點?你是否覺得無論是新材料還是光電領域,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
張龍:的確,材料和光電作為基礎性的支撐技術,它會有更長的研發和疊代周期。
以材料為例,每一代材料都會經過10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所以新材料的關鍵在於判斷哪些屬於新材料,哪些新材料領域有足夠大的成長空間,這樣看,材料產業也一定會存在著成長與拐點的並存。
這其中的功率材料,半導體材料第一代材料是矽基、第二代是砷化鎵,第三代是碳化矽和氮化鎵,第四代則被公認為是氧化鉀、氮化鋁、甚至金剛石,每一種材料都在其領域裡面存在著成長期與拐點期。
再比如當下都在熱議的光子晶片,業內共識都認為這是未來一個很大的賽道。在我看來,因為矽基晶片在整個行業中已經是基礎設施的存在,所以未來光子晶片也會存在早期以矽基為主,逐步走向以磷酸鋰和化合物這樣新一代光子晶片為主。諸多材料領域都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對於投資而言,就是需要把握哪些材料應用在哪些賽道之時,到底是處在成長期還是處在拐點期。
投中網:早期科技機構在幫創業項目成長,後續投資機構在不斷接力,怎樣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推動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張龍:以我們杭州光機所孵化硬科技項目為例,中國大量的創新科技成果其實來自於科學院所和高校,早期我們可能更多關注如何去理解技術和技術的應用場景,以及理解科學家創業團隊的韌性等,去幫助其在早期樹立好長板優勢。
投資機構則在財務方面、融資方面、創業團隊搭建方面,以及跟地方政府合作方面等等做好孵化幫助;等企業發展到了中期,則需要幫創業者做好應用拓展,公司內部治理;再等到後期,機構還要關注並幫助做出併購上市的決策。
這其中尤其要指出的是,早期對於硬科技項目的辨識,我將其稱之為創新的價值辨識與創新價值的進化,在國內還是相對比較缺失的。
好生態才能誕生更多優秀創業公司
投中網:當下,更多投資人表示希望投早和投小,但你剛也提到應該判斷整個行業發展態勢再尋找標的,所以你怎麼看待這些投資人的想法?是否符合相關產業的發展規律?
張龍:的的確確,投早投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對投資機構的要求也蠻高的。
一方面投早就意味著他對技術的前瞻性比較高,也意味著應用方向比較多,如何幫助科學家的創業團隊在眾多可應用的方向上選擇出對的賽道,還要符合這個創業團隊的賽道,形成長板足夠長,痛點足夠痛,而且有成長性的發展態勢;
第二,要有能力說服科學家去接受這樣的觀點,大部分科學家有自己技術方面的偏愛,以及技術方面堅持的固執,所以還是要有這樣的說服能力。
投中網:很多下游領域的一個大發展有可能催生了上游很多材料乃至其他產業的投資機會。你怎麼看這種產業的互動和聯動,以及這種產業發展的浪潮?對於新材料和光電領域來說,未來是增量機會嗎?
張龍:我認為都有機會,對國家來說都是需要的。增量意味著創新,存量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也是需要的。我確實這麼認為,不管新材料還是老材料,國家都需要,所以還是要看,從機會角度來說,各自擅長什麼。
比如新能源、光子晶片都催生了很多新材料的發展,也進一步拓展了原來存量的材料產業。
從創新創業的團隊來看,確實應該更多關注未來的賽道,通過自身技術的長板,形成未來降維打擊的能力。因為對於初創團隊來說,其缺失的就是銷售、內部管理、商業運作等,所以必須注重以技術領先的增量市場。
而對投資人來說,投資本身擅長的領域以及階段,則會更有增益。
投中網:有人也質疑,目前國內的新材料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技術和產業應用場景的適配驗證和反饋還是有著很大的鴻溝。在你看來,創業者應該如何解決市場落地問題?
張龍:技術成果轉化一直面臨著技術的提供者和應用者之間的不適配問題,材料這個領域更為突出。
材料領域是一個支撐性的基礎技術,其研發到應用的周期只會更長,且因為涉及到材料的配方、製備的工藝及裝備,技術壁壘也更高,也存在著應用場景適配、驗證和反饋之間的天塹,所以落地的成功率就比較低,甚至比其他產業更嚴重。
投中網:科學家肯定是希望藉助資深人士、應用方,各方面力量共同發展。
張龍:的確,正是因為天塹的存在,我認為創業者需要做三個方面的提升:
第一要有同理心,要內審自己的短板,所謂的同理心,就是要站在用戶,站在投資人,站在自身的角度換位思考。
第二希望能夠站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角度,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疊代,尤其是能夠選好對的投資機構、創業導師來幫他選擇一個對的賽道,如果他能夠形成應用,直擊疊代方的痛點,我相信應用方就會有足夠的耐心,也願意試錯。
第三,創業團隊的leader,他要有遠見、包容心,去搭建一個合理且具備成長性的創業團隊。同時在不同階段選擇對的投資人以及融資的節奏也很至關重要。
的確,當下中國正處在從模式創新走向科技創新關鍵的拐點,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創新範式,以幫科學家創業團隊補上其共性短板,幫助到更多有成長性的、可複製化的科技項目批量地自立自強,形成科技創新產業化的雨林生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範式,未來的中國也會誕生一些偉大的創新創業公司。
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網主辦的「中國投資年會」已成為中國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年度盛事。第17屆中國投資年會,5月17-19日,上海,大幕將啟。
作為「中國投資年會」的序章之作,投中網與快手連續第二年重磅推出的「超級科學家」欄目震撼來襲。重量級科學家預判最前沿科技產業趨勢,傳播最具價值的創新觀點,啟迪行業智慧,點亮科創未來。上快手搜索【超級科學家2023】,觀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