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從「一頭熱」到多方共贏

2023-08-09     民生周刊

原標題:產教融合:從「一頭熱」到多方共贏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讓學生適應生產崗位的需要。」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讓學生適應生產崗位的需要。」

正值暑期,但很多職業院校的師生沒有放假,而是走向了另一個「課堂」—企業。在企業的不同崗位上,學生們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也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近年來,隨著產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呈現出多樣化格局,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也不斷成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超過50%,企業導師也為學生帶來新的資源。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教融合還需進一步發力。

蘇州市職業大學校園裡,產教融合的字牌十分醒目。圖/羅芳菲

變「紙上談兵」為「身體力行」

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企業,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最緊密的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助推產業發展等職責。

但在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培養「兩張皮」,學校與企業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窘況不時出現。學校教的在企業用不上,企業需要的學校不教,校企合作停留在口號上。

產教融合既是教育政策,也是產業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產教融合的政策不斷完善。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產教融合、特色辦學」。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產教融合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此後,《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持續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組建了1500多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涵蓋了企業、學校、行業、科研機構在內的4.5萬餘家成員單位,形成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發展的辦學模式。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75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49萬個,年均增幅達8.6%,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惠及10萬餘名學生(學徒)。

「到企業實踐,變『紙上談兵』為『身體力行』,真是提升技能、開闊視野。我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還為一線教學積累了教學案例,一舉兩得。」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動漫專業教師潘晶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的學生也都進入企業實習,在真實的生產環境里得到鍛鍊。他們是產教融合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2021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工作,確定了首批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63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經過兩年多建設,全國已培育5247家地方產教融合型企業,在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1年新一輪國家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公布,保留專業624個,調整專業(含新增、更名、合併、撤銷、歸屬調整、拆分)872個,調整幅度近60%。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49個專業和12餘萬個專業點,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

走向多方共贏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於2022年5月正式施行,新法多次提到「產教融合」,在深化校企合作、搭建產教融合路徑、構建多元辦學格局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鼓勵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自此,產教融合從政策導向上升到法律規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在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基礎上,提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五重點」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體」是教育部和有關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建設新模式。

「兩翼」,一是聚焦區域,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整合優質資源要素,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職業學校辦學,打造兼具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市域產教融合體。二是聚焦行業,企業牽頭,聯合學校、科研機構共同建設一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育人、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今年6月,《深化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明確提出再遴選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支持各地培育遴選一批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立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體系。

試點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取得顯著成效的,按規定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並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同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打造一批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新型載體,推進職業教育與重大產業布局精準匹配、深度匹配,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這幾年,產教融合統籌和協調的力度越來越大,原來它只是職業教育的實現路徑,現在已經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成為一項基本制度。」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說。

7月25日,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這是首個國家層面重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成員單位覆蓋22個省份,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職業院校、中國中車及其49家所屬製造類子公司,5個產業集聚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支持單位參與。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表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發起是產教融合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新組織形態。其目標有兩個:一是校企合作培養企業產業需要的人,另一個是校企合作解決企業產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技術、工藝、產品等問題。

新時期的產教融合將形成多方共贏局面,企業與院校共享優質資源,實現企業技術升級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創新培養。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2023屆畢業生參加企業校園招聘會。圖/伊凡

迎接挑戰,不斷優化

雖然產教融合漸入佳境,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

在邢暉看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產教融合提出了要求,但相關法律,如公司法、勞動法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形成配套的法律體系,與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相互銜接。

近年來,關於產教融合的政策密集出台,加速了產教融合的進程,但有些政策仍未落地。比如,企業作為辦學主體,還存在一些困難。很多企業有顧慮,不知道土地、稅收政策能否到位。「對於產教融合來說,不管通過什麼平台來推動,關鍵的問題是學校和企業的利益能不能保證、是不是契合。」邢暉說。

同時,邢暉強調,產教融合的目標一定要落到「育人」。但在實際中,很多企業對於「育人」並不重視,只是在「用人」。他們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事,企業要的是收益。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讓學生適應生產崗位的需要。對此,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各方都有責任。」邢暉說。

一直以來,職業院校對科研並不重視,教師在科研方面的基礎也比較薄弱,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但企業對科技創新有需求,邢暉建議,職業院校加大科研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

「在不同發展階段,產教融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不一樣,但每越過一個困難,產教融合都會前進一步。」邢暉說,產教融合要不斷優化,形成合力,創新發展。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17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產教融合:從「一頭熱」到多方共贏》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 「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c6f8f34565baa293a8ae69b5cf51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