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陵大盜最終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2019-10-08     朝陽阿力

1928年5月,孫殿英(1889年-1947年)被蔣介石收編。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成功,身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率部駐防在薊縣的馬蘭峪,盜掘了清東陵中的定東陵(慈禧)和裕陵(乾隆),得到了大量稀世珍寶,裝了四五十箱。後來他回憶說:"乾隆的墓堂皇極了,棺材內屍體已化,只留下頭髮辮子。陪葬寶物不少,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硃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1943年4月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

孫殿英掘墓盜寶被發現後,滿人譁然。部分旗人團體,以及遜清皇室,包括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張園)的溥儀等滿人上告到蔣介石那裡,要求嚴懲。此事一時轟動全國。

然而,就在政府大員調查之時,孫殿英卻坦然自若,竟以十二軍軍長和案情以外的"第三者"身份,向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遞交呈文,為盜陵的要犯、第八師師長譚溫江(1899-1969年)辯護,羅列譚與盜陵案絕無關係的種種理由。徐源泉看了孫的呈文,叫人捎信給孫,給孫指點迷津:你孫殿英這次辦事太過莽撞,冒天下之大不韙,各方已經大嘩,我也難以一手遮天,進行庇蔭。可是有關關鍵人物你們都要設法疏通,行與不行,看你們的手段。你們這回擄獲不少,外人傳說有幾萬萬,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要想把風浪平息下來,你們要下大本錢。甚至各軍團長、各軍長門前也要設法打點,只要他們不群起而攻之,民眾方面是可以壓服的。

裕陵(乾隆)隆恩殿

裕陵石五供

孫殿英心領神會,連忙從東陵贓物中挑選一批珍貴的,其中一柄九龍寶劍,劍面上嵌有九條金龍,劍柄上嵌有寶石,孫托戴笠送給了蔣介石;另一柄寶劍托戴笠送給了何應欽。乾隆頸項上的一串朝珠,有108顆,據說是代表十八羅漢,是無價之寶,那最大的硃紅色的兩顆,孫在天津時送給了戴笠;慈禧的枕頭是一個翡翠西瓜,孫托戴笠送給了宋子文;慈禧嘴裡含的一顆夜明珠最為珍貴,開是兩塊,合攏是一個圓球,分開透明無光,合攏則透出一道綠色的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孫將這件寶物也托戴笠送給了宋美齡。孔祥熙和宋靄齡見後十分眼紅,孫便又挑選了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去,才算了事。並將價值50萬元的黃金送給了閻錫山。

裕陵地宮

紅圈處就是裕陵地宮盜洞口

自東陵被盜後,清室遺臣多次到衛戍司令部要求嚴懲盜陵兇犯,但要犯譚溫江卻被保釋出獄,其他盜陵人犯又多逃出北平。各界人士紛紛電請政府,要求從速秉公處理,北平總商會請求組織特別法庭審判此案。不得已,閻錫山電令衛戍司令部從速組織軍事法庭,軍事法庭由商震上將任審判長。迫於輿論,陸軍監獄馬上將保釋在外的譚溫江重新收押,聽候審判。

與此同時,第六集團軍總指揮徐源泉也將譚溫江以前呈報所謂馬蘭峪剿匪所得的東陵珍寶加封保存,移送衛戍司令部,並向外界表示對部下決不寬怠。東陵盜案於1928年12月中旬由軍事法庭開庭調查,此後即歸於沉寂。直至次年4月20日方開庭預審,至6月8日終審。預審中,主犯譚溫江拒不承認盜掘一事,而主謀孫殿英更是逍遙法外,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並協同任應岐討伐張宗昌。6月15日,軍事法庭決定擬出審判書呈報中央,將譚溫江等嫌疑犯在押,故久懸未決的東陵盜案結束。

慈禧陵神道碑樓

慈禧陵(定東陵)隆恩殿

軍事法庭上報幾個月過去了,因案情盤根錯節,難以判決。這時孫殿英已率領軍隊到隴海線上與閻錫山、馮玉祥取得聯繫,又在嵩山附近民軍中收撫了兩萬多人,深得閻、馮的器重。經孫殿英與閻錫山交涉,譚溫江亦被釋放。以後孫殿英不斷加官進祿,提任安徽省主席、暫編第五軍軍長。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和龐炳勛投敵組織新五軍。日本投降後,他又成為"曲線救國"的"忠臣",被委派為先遣軍總司令,與人民解放軍為敵。在人民解放軍解放河南湯陰的戰役中,這個20多年來一直逍遙法外的盜陵主犯,終於被解放軍生擒,後死於戰犯收留所中。

慈禧陵(定東陵)方城、明樓

慈禧陵(定東陵)地宮

譚溫江被釋放後,隱居天津,其間不斷接觸進步人士,思想有所轉變,盡力支持人民解放事業。全國解放後,譚溫江曾擔任天津市人民公園管理所副所長、天津市政協委員,他是當年那些軍閥將領中能保持晚節,最後尚能為人民服務的少數人之一,於1969年7月8日病故,終年70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Vaurm0BMH2_cNUgPR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