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困局與突破

2019-07-26     愛農者言


摘 要: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相比,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存在一些明顯的劣勢, 比如經濟基礎薄弱, 基礎設施配套功能不健全, 交通不暢, 資金短缺, 發展後勁不足, 農民參與度不高等等,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研究, 剖析制約這些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因素, 探索導致困境的根源, 提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


我國從2014年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 已經在全國多個地方進行了兩批次的試點。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升級, 取得了一定成效, 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人們更多的是對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的探討。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社會上有人將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的農村作典型分析總結, 對於那些真正需要重點關注的中西部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問題存在認識的不足。因此, 立足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實際, 尋求破解這些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困局方法, 找准突圍之點, 有效化解這些地區「三農」問題, 對促進區域之間均衡發展, 縮小城鄉差距,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土地權益關係困局與宅基地改革突圍

為建設好美麗鄉村, 國家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試點。通過對中西部試點地區進行調研發現, 在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中一些農戶表現不積極, 部分農戶在建設工作中還有牴觸情緒尤其是牽涉到農戶農田基地時, 農民大多表現冷淡, 有的甚至抗拒。究其原因, 這些地區集體經濟薄弱, 組織管理鬆散, 集體經濟的影響力差, 與東部沿海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相比有較大差別, 因而借鑑東部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模式很難實現。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的土地已由農戶分散承包經營, 集體對農民的約束性較為弱化, 農民與村集體的關係發生變化, 村集體在很大程度上褪化為基層「政府性」組織, 失去了集體經濟人本色。就農民而言, 土地是命根子, 經過幾輪延包, 土地確權之後, 政策實施強化了農民的土地經營權, 農民有充分的理由確認土地的權利。有了維權的意識,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 如果有農戶不支持, 那怕只有一兩戶不合作, 試點項目將難以推行。在基層量化考核方式下, 部分鄉村基層幹部會與農戶發生衝突, 形成農村新的矛盾, 而矛盾的焦點就在於美麗鄉村建設中牽涉的利益問題如何協調, 農戶的土地權益如何維護與保障。目前, 我國農村農業土地通過幾輪延包確權, 對農村土地管制較為嚴格, 利用土地獲得權益的空間不大。由村集體將農村閒置土地盤活, 進行市場化運作, 籌集解決美麗鄉村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有效處理農村中的關鍵問題:農民問題, 解決農民與集體、農民地權間的關係困局。以土地資源管理運作為核心, 做好美麗鄉村建設, 開創新型的農村關係。

二、村莊表里不一困境與「幸福內涵」發展突圍

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 然而一部分地區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了定位錯位, 表現為政府積極主動, 農民參與性缺乏, 導致農民主體與政府主導的關係定位中職能錯位。再加上農村集體所有制度下土地等集體概念資源限制, 農村資源不能得到有效盤活, 美麗鄉村建設失去了資金支撐, 農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 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 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渠道單一、資金不足。大部分鄉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依靠政府補助, 農民出資出勞的情況不多, 一些地區地方財力有限, 政府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不足, 導致後續資金難以落實, 美麗鄉村建設資金難以持續, 形成前松後緊, 有始無終的半拉子現象。同時, 一直以來, 農村基礎條件落後, 農村實際狀況呈現出空心化, 在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情況更加嚴峻, 表現在農村勞動力流失, 外出務工人員增多, 鄉村缺少留人的基礎, 他們回鄉愿望不強, 農民回鄉投資農村建設的整體意識不足。其次, 美麗鄉村建設主體錯位, 推進主導越位, 方式簡單。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大多由各級政府分層部署, 以行政方式推進, 按照統一的時間要求公布建設進度, 並且實行行政考核, 這種情況忽視了農村實際發展不平衡問題, 中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 本身經濟基礎薄弱, 基礎設施條件差, 有的不通路, 部分地區甚至不通水不通電, 生存環境惡劣, 美麗鄉村建設的民心工程在部分地方的推進過程中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因此, 造成政府與農民關係難以協調, 推行工作難以統一。基層政府成了工作的重心與焦點, 而真正應該參與的主體農民成為旁觀者, 再加上中西部大部分農村整體經濟弱化, 產業不健全, 資源缺乏, 土地產權集體所有限制, 資源盤活難, 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美麗鄉村建設內在內容缺少規劃, 村民的幸福指數下降。

針對以上問題, 筆者提出:其一, 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 上級要加大政府資金的投入, 有針對性地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規劃前瞻, 定位上明確, 突出「幸福鄉村」、「宜居鄉村」指標, 使農村能留住農民, 讓他們樂業安居。其二, 對於農村中自然條件的村鎮, 要依託本身優勢, 健全和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優化地方產業發展優勢, 做好鄉村幸福的物質保障, 尊重農民願意, 圍繞當地農業特色和資源優勢,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盤活農村資源, 讓農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 樂業才能安居。其三, 對於自然條件好, 適宜「宜居」的農村, 可以開展建設宜居鄉村為目標, 以農村集體組織出面, 建設一批休閒公寓、度假村, 吸引外來人口、大中城市人員到農村休閒、旅遊、居住, 從而推動農村產業服務鏈不斷延伸。

三、鄉村空心化困境和逆城市化發展突圍

改革開放以後,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勞動力開始湧向城市, 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使農村處於空心化, 這種情況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尤其明顯, 農村空心化使美麗鄉村建設失去了勞動力支撐, 制約了農村現代化的推進。

農村發展, 一要靠人, 二要靠產業支撐。由於大中城市擴展帶來的交通問題、居住環境惡化等城市發展的問題, 一些城市上班族轉向鄉村回流, 選擇環境宜居的農村, 這對農村發展而言是個機遇。城市成為工作之選, 鄉村變成居住之家, 城市+農村組合格局出現, 能夠促進農村的全面提升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要順應這一發展變化, 在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和城鄉一體化對接上下功夫, 著眼於「逆城市化」, 改善農村的根本面貌。然而, 農村逆城市化發展的道路不可能很順暢, 必須首先解決農村土地性質限制問題, 化解農村土地機制的困局。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 農村的土地資源只能在村集體內流轉, 因此, 土地條件限制了城市市民外來人口落戶進入農村的通道, 為此, 必須在試點中給農村土地政策鬆綁, 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情況下, 探索農村宅基地、自留地和非農用地進入市場的渠道, 探索市場運作的可行性, 落實農村土地與城市土地一樣的同價同權問題。比如, 在生態資源較好的地方, 探索建立以「休閒」、「養生」居住為主題的商業服務模式。部分區域可規範「小產權」模式, 由集體控股, 直接入市, 建立以度假和養老為中心的公寓房, 可以打破城鄉土地限制, 採取這種逆城市化方式, 解除城鄉發展瓶頸, 打破城鄉界限限制, 實現城鄉資源共享、互補, 形成人員、資源的雙向流動, 解決城市化中的城市病與盤活鄉村的資源充分整合優化配置, 健全和完善農村資源流轉渠道, 助推城鄉一體化。

四、「工富農貧」困境和「生態+」模式突圍

在傳統觀念「無工不強」、「無工不富」的影響下, 大多數城市發展出現了資源開發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的通病, 這給生態環境良好的鄉村發展帶來了契機。在新的發展觀念指導下, 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建設美麗鄉村, 應該因地制宜, 秉承維護生態環境要求的發展理念, 落實保護環境責任。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中開闢一條農村發展的通道, 打造「綠富美」新路徑, 探索農村發展「生態+」模式。這裡有四種模式可供參考:其一, 在生態食品方面, 建立綠色食品產業鏈, 探索建立「生態+農業」的模式, 以有機農業生態環保為核心賣點, 搶占生態農產品市場, 逆勢發展。其二, 在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地區, 開展「生態+旅遊」服務模式, 大力推行生態養生和休閒旅遊服務產業鏈。其三, 在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原始林區, 維護好原有生態, 利用森林資源配置包裝成旅遊資源。其四, 在國家倡導的美麗鄉村建設中要體現出美麗, 發展中堅守鄉村之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要充分保護好自身的自然和生態優勢, 讓這種優勢成為吸引資金、技術、市場的資源, 發展鄉村經濟「生態+」的模式, 成功化解農村「無工不富」的困境, 使之成為推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轉型升級建設美麗鄉村的強大動力。

五、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任重道遠, 在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責任更加重大, 必須突破發展困境, 讓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切合農村實際, 消除「無工不富」的觀念誤區, 堅守農村的「農」, 堅守美麗鄉村的「生態」底線, 將美麗鄉村建設實踐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 增強農村對農民的吸引力, 促進落後地區農村的全面發展。

作者:姜小蘭

基金: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重點科研項目「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2019GG002) 成果;

來源:農業經濟2019年06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NAaL2wB8g2yegNDgy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