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跟魏碑,誰是書法「正途」?看看入選國展的作品,你就明白了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書法也不例外,選擇一本法度完備,筆勢靈動多變,章法疏密有序的入門法帖,不僅能為日後的行草書學習提供便利,塑造正確的審美觀念,還不會拘束書法創作的自由性,尤其是大部分初學者常用來奠定基礎的楷書,結構嚴謹端正,點畫平整精緻。
若是把握不好張弛翻轉之變,就會讓字體呈現僵硬死板之態,因此當代人在選擇楷書範本時,都以富有意趣跟瀟洒氣度的晉唐法帖入手,例如「唐楷」就是如今學楷的第一大潮流,唐朝楷書發展進入成熟狀態,衍生出一批寫碑跟楷書「能手」,為了展現大唐的繁榮肅穆之象,他們大多堅守唐人的「商法」理念。
以歐陽詢的方嚴峻整、挺拔剛勁之風,跟虞世南的溫和內斂、端莊精緻之美為主,還衍生出窈窕靈動的「褚體」、磅礴寬朗的「顏體」,以及仙風道骨、神清氣健的「柳字」,同時還有鍾紹京、李北海、蘇靈芝等,名氣甚微、技術不凡的書法家,由此可見唐代楷書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從大方向上看「唐楷」都走的同一路徑,追求筆劃嚴謹、結構工整,內在層次精深難懂,就好比歐陽詢的楷書,每一筆都不能移動半分,節奏上嚴絲合縫、緊密無間,稍有差錯就會氣質全失,喪失活力跟趣味,因此想要通過自學參透明白基本不太可能。
同時「唐楷」森嚴的法度觀念還會消磨學書者的興趣,逐漸形成固化思維,讓筆法走進定式的圍籠中,之後在學習飄逸飛動的行草書時,就會無法體會婉轉紛飛的筆勢,限制了後續的藝術發展,因此書壇中有部分人對「唐楷」大肆抨擊,例如米芾就說:「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
其實除了「唐楷」,近幾年在書壇中「魏碑」出現復甦之象,「魏碑」是魏晉時期從篆隸演化來的「不成熟」楷書,傳世作品主要以石刻碑文為主,於是稱之為「魏碑」,在風格上沒有嚴苛的法度控制,呈現變化多彩之象,但基本氣韻奠定在雄強樸拙、奇逸峻拔,後期的「魏碑」還融入了南帖之美。
更是把秀勁靈巧跟磅礴雄健,融合的天衣無縫,雖然在書壇中一直存在「魏碑」跟「唐楷」,誰是書法「正途」的爭論,但從藝術性跟發展性上,以及入選國展的作品來看,你就能明白「魏碑」確實更勝一籌,「魏碑」展出效果強烈直觀,給人蒼勁渾重的衝擊力,富有較強的塑造性,迎合了藝術長期發展的需求。
加上近幾年「唐楷」作品千篇一律,無法突出特點,因此「魏碑」格外受寵,而且「魏碑」在書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唐楷」的老祖宗,就像鍾致帥在《雪軒書品》中評價的那樣:「魏碑書法,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若能把魏碑學會,向下臨摹「唐楷」不怕死板,向上學習漢隸感受風雅,確實值得大家多去鑽研學習。
您對唐楷跟魏碑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