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舉世聞名,但我看了特別難過

2022-05-29   媛創課堂劉媛媛

原標題:這個實驗舉世聞名,但我看了特別難過

01 臭名昭著的實驗

剛剛我侄子把我氣得渾身冒煙,我感覺我都要自燃了,但是我還是忍住了,沒有批評他或者嚇唬他

我想問,有多少媽媽還沒看過那個臭名昭著、舉世聞名的實驗,叫小艾伯特實驗

1920年,著名的心理學家華生,他用每天一美元的價格,從一個殘疾的媽媽手上換來了一個小孩。

這個小孩才九個月大。

實驗剛開始呢,他們讓孩子去接近小老鼠、小兔子、小猴子、面具、棉絮等物品。

孩子一點都不害怕,甚至會伸手去抓小老鼠。

兩個月之後,孩子一歲多的時候,這個實驗的殘忍之處開始體現

他們依舊會讓孩子接近這些物品,但每次在孩子要接近它們的時候,都會拿一個大鐵錘去重擊鐵棒,發出那種刺耳又令人害怕的聲音。

孩子當然會被嚇得哇哇大哭,表現出極度的恐懼。

如此多次之後,即便沒有嚇人的噪音,孩子也再不敢接近那些物品或者玩偶了。

他特別害怕那些東西,甚至會延伸到其他物品身上。

這之後呢,華生就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

孩子的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你介入某種條件,比如恐嚇

孩子感覺害怕,那麼多來幾次,他的行為就會形成慣性,孩子就會停止或者是發生某種行為。

然後他放下一句豪言

他覺得他可以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和遏制孩子身上的某些行為。

也就是說,給他一個健康的嬰兒,他可以把他變成任何一種人,不管是醫生、律師還是騙子、盜賊。

話說到這,你好不好奇,華生他自己的孩子後來有多大成就?

他的女兒幾度自殺未遂

他的兒子一個在外面流浪,一個抑鬱症自殺。

多麼唏噓。

02 邁不過的坎

電視劇《都挺好》的主角蘇明玉,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家中三個孩子,一切都要以她兩個哥哥為先。

在兩個哥哥眼中,父母是親切和藹,有求必應的模範父母;

但在蘇明玉眼中,她和父母的關係充斥著責罵、壓迫和恐嚇。

高考志願填報,以明玉的成績,她想報考清北這種一流大學

但這個請求,被媽媽以學費太貴為由拒絕。

同時,媽媽還逼她填家鄉這邊的師範學校,學費有機會全免,畢業出來當老師,工資也特別穩定。

蘇明玉徹底爆發,在受了媽媽一巴掌後,毅然決然離開家,十多年都沒有回來。

小艾伯特在一次又一次的「鐵錘聲」中大聲哭泣,終生背負著對毛茸茸物品的恐懼。

蘇明玉骨子裡越挫越勇,充滿叛逆,但即使後來功成名就,父母對她的施壓,責罵,依舊成了她心中的一道疤

提到原生家庭,想到父母,她就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小時候受的傷,即便癒合,那道傷口,依舊隱隱作痛。

原生家庭,是一道她耗費巨大心力才能邁過去的「坎」。

03 做父母,更多在於自省

我看過這樣一個觀點。

說,我們千萬不能被原生家庭的「因果論」給束縛住。

「因為我原生家庭重男輕女,所以我一輩子都要背負著他們給我帶來的痛苦。」

「因為過去無法改變,所以痛苦註定伴隨我一生。」

我們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可以「教育」自己,把自己當成孩子去呵護,撫平內心的傷。

以前很喜歡這個想法,覺得成年人嘛,就是自渡。

但是到了做父母的年紀,更多時候是在自省

我忙的時候,根本沒有耐心哄孩子。

我特別希望以「嚇唬」的方式讓他不要再這麼做了。

但我都會忍下來,然後讓自己冷靜,再重新跟他去商量或是講道理。

畢竟,我希望孩子將來不管做出哪種選擇,都是因為他懂得了其中道理,而不是單純地因為害怕。

作為大人,這種情緒上的克制,是我的責任。

孩子不是玩偶,不是機器,不是能隨意砍掉的樹芽。

我們不能把他當作充滿BUG的電腦,強行修改一些程序,或是刪掉他們的一部分,就能讓他正常運行了。

他們是人,挨打會疼被嚇會怕

你用任何不合理的粗暴方式對他,他都會「記得」,這樣的記憶,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

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有一種愛,是我心甘情願絞盡腦汁,給自己命題,並且認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