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菜市場」不再是髒兮兮的代言詞,而是給人帶來全方位感官衝擊的「煙火集散地」。蘊含著人間百味的小小市場,給了不同人群所需的鬆弛和放鬆。
在濟南市天橋區西濼河畔經營十幾年的雲錦晚市,就是一處中型的農貿便民市場,160多戶商家覆蓋了蔬菜、水果、熟食、冷鮮、水產和小吃等。如今,這個頗為便利的市場原址不再具備經營條件,好在天橋區北園街道審批備案了晚市遷移新址。經歷7天的「緊急搬遷期」後,12月6日,濟南雲錦晚市在距離原址300米處重新營業了。
12月6日,位於天橋區柳雲社區附近的雲錦晚市搬遷後開始營業。
地方變了,買賣情誼還在,商戶們如約出現在晚市新址,跟老顧客們打個招呼,好讓街坊鄰居們「認認門」。「有新地方了,人氣不錯。」一位商戶告訴新黃河記者,今後就得靠商戶們一塊努力,把這個地方變「寶藏」。
6日下午3點多,經營冷鮮肉的劉曉靜就開張了,楊莊拆遷以後,她在雲錦晚市乾了六七年,算得上是這裡的老商戶了,她向記者透露了多年的經營理念:生意好,靠的就是肉新鮮和誠信。市場搬來新址後,劉曉靜的攤位比較顯眼,18平方米的場地放著兩大個冰櫃,很多回頭客前來購買。她說,新市場得先養養人氣,讓老顧客們先「認認門」。
得知老市場要拆遷,劉曉靜一度非常「抗拒」,「為了在這裡做生意,我在附近買的房子,市場不讓乾了我們去哪兒?」好在很快北園街道就審批備案了晚市新址,劉曉靜和她的冷鮮肉鋪也如約搬來。
今年50歲的李英守著她的醬菜鋪經營了20多年,也是雲錦晚市的老商戶了,她銷售的醬菜口味大眾,很受周邊居民們的喜歡。她告訴記者,作為「醬菜二代」,她打小便看著父母腌制醬菜,對這門營生充滿熱愛,現在雖然沒有腌制醬菜的場地,但她也保證了正規的進貨渠道,雖然是薄利多銷,但她認為首先要保證醬菜的品質。
李英的醬菜攤位
「你這環境可比原來好多了。」採訪期間,一位老顧客前來給李英搭話。「生意還行,開張了就好。」李英說。
開著一輛「小單排」賣菜的李華新攤位在新市場的西北角。「車上能拉3000多斤菜,原來我一天能賣2000多斤。」李華說,市場搬遷第一天,很多顧客都在「認門」。
每次就進五六樣時令菜,「新鮮實惠」是賣了12年菜的李華最大的經營秘訣,適時給顧客抹零的行為也讓他頗受老顧客的青睞。「我這顧客好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市場搬家了他們得先來找找我。」他說,過兩天生意就恢復了。
李華的菜攤
同樣薄利多銷的還有經營百姓味手工水餃的韓樹山,在市場經營兩年多,他的水餃店已經有了1000多個會員,市場搬遷也曾讓他一度「心裡沒底」,但看著搬遷第一天熱鬧的場景,他也信心滿滿,畢竟他售賣的手工水餃也有不少回頭客。
雲錦晚市的工作人員告訴新黃河記者,雲錦晚市有固定商戶160餘家,輻射周邊市民10萬人以上。新址搬遷後,占地面積3900平方米,距離原址300米,營業時間是下午1點到晚上9點,如今一期已有150多家商戶入駐,居民們可繼續享受原汁原味的老晚市風情。
*點亮【在看】,轉發關注~
來源:新黃河
編輯:凌文秀
審校:韓作貞
監製:殷美玲
濟南將新添一所大學!有望2025年招收本科生
想吃烤鵝腿?濟南這所高校也安排上了
不帶病上課上班,山東下發通知
精彩視頻,歡迎關注「齊魯晚報」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