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時期為何會爆發七國之亂?叛亂的第一責任人真的是劉邦嗎?

2022-07-05     尋根拜祖

原標題:漢景帝時期為何會爆發七國之亂?叛亂的第一責任人真的是劉邦嗎?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時,漢景帝將老爸漢文帝埋怨了十八遍:「都是你留這麼個爛攤子給我!」又把爺爺漢高祖數落了一百八十遍:「都是你當初非要搞分封制!」

最後,他又把晁錯罵了一千八百遍:「都是你非要削藩,現在只好拿你的頭平息眾怒了。」

漢景帝顯然亂了方寸,但說實話,這場驚天之變的責任不全在他,叛亂發生時,他才即位一年多,承擔的大多卻是陳年舊帳。

01.漢高帝劉邦親手種下的禍根

劉邦坐上龍椅後,不顧群臣反對開了歷史的倒車,又將廢棄的分封制從垃圾堆撿起來,他封自己的七個兒子以及弟弟劉交和侄子劉濞為諸侯王。

正是這個舉動為「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劉邦在世時,皇帝與諸侯王們的血緣關係近,劉邦又鎮得住場子,等到漢景帝即位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距離拉開了,美沒了,你劉啟能做皇帝,我們這些諸侯王難道就不姓劉?

更可怕的是,劉邦的分封是實封,也就是說這些諸侯王手上有相當大的權力,他們有獨立財政,可以自己任命官員,甚至有自己的軍隊,就是個縮小版的帝國,這種情況下誰服誰呢?

比如劉邦的侄子劉濞,人家吳國盛產銅,可以自己發行貨幣,又靠海煮鹽,做的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活得比皇帝都瀟洒。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情況下無非就兩種結果,一是藩國逐漸脫離中央,二是摩擦之下藩國作亂。

所以,從劉邦分封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了朝廷與藩王之間必然會有撕破臉的那一刻!

可是,漢景帝把「七國之亂」的責任全部推給劉邦也有失公允。

劉邦建國時也遇上了跟秦始皇一樣的煩惱——國家究竟採用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秦統一六國後,一群鴻儒學士為郡縣和分封的優劣吵得面紅耳赤,最後秦始皇總結陳詞:周王室的衰敗根源就在分封制,我大秦決不能重走老路,所以必須以郡縣制代替分封。

誰知郡縣制也不完美,秦帝國二世而亡,有人尖銳地指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為國家缺少藩王勢力的支撐,所以還是分封制更香。

分封制真的香嗎?起碼劉邦不這麼認為,當初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可是哪個諸侯王是他的忠誠馬仔?就連英布都反水了。

採取分封制,劉邦對諸侯的忠誠度不放心;採取郡縣制,劉邦為缺少支撐勢力而擔憂,怎麼辦?

混拌唄,採用「混合所有制」,郡縣與分封並行,各取所長。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安全性,劉邦還打了個補丁:「消滅異姓諸侯王,從此天下非劉不王。」

這就完美了,天下的諸侯王都是劉家子孫,郡縣由皇帝直管,藩地由劉家子孫管理,肥水不流外人田,還能形成眾星拱月的結構,秒!

從這個過程可見,其實分封和郡縣各有優劣,長遠來看郡縣更好,但考慮到漢朝剛剛建立,分封更利於新生的漢帝國的穩定,它未嘗不是權宜之計,因此粗暴地不能說劉邦分封就犯了大錯。

02.漢文帝劉恆鈍刀割肉的遺禍

漢文帝在位期間就已經意識到了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也做了一些相應對策,只是他未能斬草除根,而是鈍刀割肉,結果遺禍於漢景帝了。

當初包括賈誼、晁錯等有識之士在內,都提出了《削藩策》。漢文帝卻沒有採取快刀斬亂麻的削藩,而是接受了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

什麼叫「眾建諸侯少其力」呢?簡單來說就是把大諸侯割裂成小諸侯,在封地不增加的情況下大量擴充諸侯的數量,如此一來,諸侯們被越割越小,最後誰也沒有實力對抗朝廷。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就是從賈誼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發展而來的。

應該說賈誼的「陽謀」看起來很精妙,它在不知不覺中讓諸侯王們安樂死了,可問題是,諸侯王們不是傻子,看得懂朝廷的「險惡用心」,反抗也是必然的。

既然如此,漢文帝為何非要用賈誼的鈍刀割肉,而不是晁錯的斬草除根呢?原因是漢文帝有兩個苦衷,讓他不得不縮手縮腳。

  • 其一,漢文帝即位時漢帝國的國力還不夠強,不足以對抗諸侯。

呂后在位期間雖然漢帝國的經濟恢復狀況良好,但楚漢戰爭的創傷不是那麼容易修補的,中央政府的財力對抗吳國都費勁,萬一諸侯們集體反抗怎麼辦?

所以,漢文帝必須把重心放在國力的提升上,對諸侯們只能採取相對溫和的壓制政策,底線就是要保證不起戰亂。

  • 其二,漢文帝由庶系「轉正」,在法理上引起了諸侯王們的對立。

如果不是「平定諸呂」的軍事行動中,漢惠帝的兒子們都被殺光,漢文帝這個庶子是沒資格即位的,更何況他在行動中寸功未立,摘了齊王系的桃子。

這其中尤其以齊王系最不服,齊王劉襄到手的皇位飛了,劉章也由承諾的趙王變成了城陽王,還是從大哥身上割下來的肉。後來漢文帝又將齊國一分為八,極大地削弱了齊國的實力。

就連淮南王劉長也藐視「大兄」,後來乾脆起兵造反了。

這種狀況下,如果漢文帝把矛頭對準所有諸侯王,那就是找死,他只能採取更溫和的舉措。

03.漢景帝劉啟操作不當的激化

有人說漢景帝才是「七國之亂」的第一責任人,首先當年他玩得太過火,因為遊戲中的爭執竟然打死了吳國太子,這是吳王劉濞謀反的誘因。其次,他不顧竇嬰的反對,接受了晁錯的削藩策,從而激化了矛盾。

這兩條理由都有道理,不過也未免太過偏激了。

個人恩怨對局勢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就連劉濞自己也不敢拿這個當理由。漢景帝為了取悅諸侯而殺害晁錯,並不意味著他真的認為晁錯的削藩策有問題,只不過是方寸大亂之下的一時糊塗而已。

晁錯說得很清楚:「削藩諸侯們會反,不削藩諸侯們也會反,早晚都要反,與其如此還不如早點動手。」

可見,晁錯對削藩可能引發的惡果還是比較清醒的,也說到了根子上。在整個事件中漢景帝的錯不在於削藩,而是在明知惡果的情況下,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存在僥倖心理,這就是叛亂發生後他顯得手足無措的原因。

04.七國之亂的本質:都是「月亮」惹的禍

如此一來,高祖劉邦不會對「七國之亂」承擔責任,漢文帝劉恆也不肯承擔責任,即便連當事人的晁錯、漢景帝也似乎沒有大錯,那麼究竟誰該承擔責任呢?

我個人認為,惹禍的「月亮」是歷史,那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弊端,是歷史人物無法逃脫的歷史宿命。

此話怎講呢?我們來仔細辨析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的本質特徵。

郡縣制和分封制說的其實就是一件事:帝國的權力和利益如何分配?分封制是皇權與諸侯王共享天下,諸侯王既是股東,又是皇權的支持者和掣肘者;郡縣制是皇權獨享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打工仔。

郡縣制下沒人分皇帝的權力,不代表皇權不需要擁護勢力,要是那樣的話龍椅豈不等於架在沙灘上?

所以,當皇權拒絕了危險分子諸侯王之後,必須還要找到自己的擁躉。從西漢中後期開始,這股力量才顯現,並且逐漸壯大,這股力量就是士族階級。

西漢中期之前呢?很抱歉,歷史還沒有締造出士族階級,或者說士族階級尚處於萌芽階段。

當年秦帝國為何亡了?不是什麼暴政,而是缺少政治勢力的擁護。劉邦不傻,他也需要擁躉,他能找誰呢?沒有合適的!

於是他只好用劉姓諸侯王替代異姓諸侯王,又培植呂氏外戚,再加上功臣勢力構成相互平衡的三角。

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隨著士族階級的崛起,諸侯、外戚才慢慢地走向沒落再也沒有出頭之日,蹊蹺就在這裡。

所以,七國之亂不是劉邦的錯,也不是漢文帝的錯,更不是漢景帝和晁錯的錯,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7cc6e7e9b6ccde4ab2e22632f8c6a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