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大結局:父母最該看透的4條真相

2022-04-2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親愛的小孩》大結局:父母最該看透的4條真相

作者 | 哎呀媽

熱播劇《親愛的小孩》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和電影版、現實原型的結局不同,患白血病的禾禾最後手術成功,順利上了二年級。

不僅如此,她還成為親生父母肖路、方一諾兩個重組家庭的重要情感紐帶,讓大家放下所有恩恩怨怨。

如果說劇的前半部分讓觀眾看到初為人父母的家庭極真實的一面:狼狽、混亂、一地雞毛。

那麼劇的後半部分展示的,更多是愛的試探和偉大:

為了救禾禾,大家表達了無限的善意;

已經離婚的肖路、方一諾甚至還決心打破世俗再要一個孩子,用新生兒的臍帶血救禾禾……

即便像這樣的故事不常在現實中發生,但不可否認,劇中的諸多情節和故事,總給觀眾帶來反思和啟發。

特別是這3個教育真相,值得所有父母都好好看一看。

那個最乖巧的孩子,其實恨父母最深

肖路和方一諾的婚姻,之所以會解體,跟「第三者」朱珠的插足不無關係。

這個表面看上去乖巧、知書達禮的女孩,「知三當三」。趁肖路醉酒,她主動勾引並拍下照片當證據。

為了上位,不惜親手毀掉自己的名聲,跑到禾禾周歲宴大鬧現場。

然而看了她的原生家庭,就知道:

與其說她是被愛沖昏了頭腦,不如說她所做的一切,全是為了報復媽媽,那個將她人生控制得死死的人。

從小,家境優渥的她活在媽媽的管束之下。做什麼,穿什麼,都按媽媽的要求來。

小到不吃路邊的東西,不能擦口紅。

大到和什麼人來往,將來嫁給什麼樣的男人,都得媽媽把關。

正是這樣一個循規蹈矩,從不敢輕易忤逆媽媽的乖乖女,遇見稍微對她好點的肖路,內心深處的「叛逆」被激活了。

無數次想要逃離偽善的生活,撕下虛假的面具,終於「決定」和媽媽決裂。

知道媽媽最在意面子,最厭惡「小三」。她偏偏對著干,無懼別人的指指點點,更不把媽媽的教誨放在心上。

那份瘋狂、死纏爛打,和一個長期被父母打壓突然一夜爆發叛逃的孩子沒什麼兩樣。

而她對媽媽的一聲聲控訴,道盡了自己多年來的委屈和怨恨。

傳統觀念中,孩子乖不乖是評定他好不好的標準。

可多少被要求聽話、懂事、順從的孩子,最後根本不會按父母的腳本發展,反倒拼了命想和父母劃清界限。

被牢牢受控在「乖巧」的牢籠里,他們太苦太累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離。

所以,別再自以為是地要求孩子乖一點,也不要處處壓制他。

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永遠都建立在尊重和接納之上。

父母最大的錯誤,就是「寵殺」

說到劇中最有驚喜的小人物,非肖路弟弟肖旭莫屬。

雖然結局裡的他,痛改前非,肯踏踏實實工作,還和前女友重修舊好,但最初他真是人人嫌棄的敗家子、啃老族、媽寶男。

小時候身體弱,媽媽對他甚是偏愛,不管做什麼都優先考慮他,事事包辦。

見他不務正業整天在家睡覺、打遊戲,媽媽拉下臉「求」牌友幫忙介紹工作。

時時叮囑肖路讓著他,不要和他計較。

方一諾給肖家生孩子,媽媽一心惦記的不是孫女,而是嬰兒的胎盤,為的就是給肖旭補身體。

肖旭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媽媽、哥哥的接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

眼高手低,不好好上班嫌這嫌那,還偷媽媽的養老金,事情敗露後堅決不認錯。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這其實是自己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開花』。」

肖旭的懶惰、任性和自私,反映出的恰恰是媽媽過度偏愛的教育水準。

現實中無數的「慈母多敗兒」,都充分說明了:

過分的寵溺不是愛,而是帶著劇毒的「害」。

真正的「為你好」,應該是確保孩子有衣穿有飯吃,在他該獨立的時候狠下心讓他成長。

再多的錢,都彌補不了父母對孩子陪伴的缺失

曾聽過身邊一位朋友的懺悔:

剛做父母時,自己很年輕,想著趁早多出去打拚多賺點錢,可以給女兒更好的生活保障。

女兒上初中前的十幾年,都跟老人生活,自己每年也只回去一兩次。

後來自己身體不行就回老家休養,想著和女兒好好培養關係,彌補之前錯過的時光。

結果女兒跟自己一點都不親,什麼話都不願意講,倒是要錢要得勤,不給的話就頂撞。她說:「真的很後悔,在最應該陪伴她、教育她的時候,自己選擇了工作放棄了她。」

聽完不禁唏噓。

是的,多少父母在養育兒女時總習慣忽略這樣的事實:

沒有一個孩子會一直在原地等父母,不管父母在不在,他都會一天天奔跑著長大。

一旦錯過陪伴孩子的十年有效期,父母只能望著孩子的背影,再難走進孩子的生活。

劇中的「好閨蜜」雷雯,從小就被有錢爸爸拋棄,長期缺失父愛。

單親孩子的身份,讓她早早就失去對婚姻的憧憬,更可怕的,是她無法真心實意接受爸爸遲到的愛。

就算爸爸拿出信用卡,讓她隨意花,她也不為所動,把爸爸推出門外。

其實她何嘗不希望和正常孩子一樣,有媽媽疼,有爸爸愛。

只是在她最需要的時候,爸爸的決意離去,多年的缺位,徹底毀掉了她的安全感。等爸爸回過頭來想好好彌補,想方設法修復父女關係,得到的只是內疚和失望。

孩子的童年缺少關愛和陪伴,人生就永遠缺那麼一塊,沒法補,註定無法圓滿。

趁現在還有機會陪伴孩子,請多看看他,用心感受他的成長。

不離開孩子,不缺席他生命里每一個重要時刻,是父母最大的自覺。

為什麼《親愛的小孩》在家長圈中那麼火?

歸根到底,是無數觀眾在劇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或酸楚,或甜蜜,或苦澀,或熱辣。

這才是人間真實。

但願我們閱盡人間百態,品過人生百味後,能真正明白什麼是好的教育,努力教養每一個親愛的小孩。

如家庭教育專家蘭海說的:

「因為孩子我們才來學習,最後獲得成長的不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

—— End ——

作者:哎呀媽,多平台簽約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師,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79f43d949f04fcfb5c0f07f1617bd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