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率先發布概念預告;
2017年暑期宣布(內地拍攝部分)殺青;
2018年3月,就曝光首款正式預告。
大家都以為,古天樂應該就會在2019年,這有希望成為科幻元年的這一年,將他打磨多時的《明日戰記》,送上大銀幕。
誰知,在《流浪地球》之後,大家一等就是3年。
《明日戰記》和《風林火山》、《風再起時》等作品,成為了遲遲未能上映的港片存貨。
不過,港版《MarieClaire》雜誌給古天樂和劉青雲拍了一組寫真,有相關報道稱,《明日戰記》即將上映。
兩人一起接受採訪,可能就是為了電影的宣傳。
《明日戰記》從最開始籌備,到今年總算又有新消息,應該要超過7年時間。
時間可能比《流浪地球》還要早。
這部電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這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於特效,而在於故事。
《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科幻片具有著不錯的參考意義。
特效場面,乃至科幻設定,都不是《流浪地球》成功的關鍵,這只是能夠讓觀眾有新鮮感而已。
能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取得票房冠軍,還是得有一個能讓普羅大眾能夠接受,並且獲得共鳴的故事。
講真,《流浪地球》的第一標籤並非科幻,而應該是災難。
故事就是講述一對兄妹的冒險故事。
導演的敘事工整流暢,節奏得當,角色具有情感力量,最後一幕,女主角的高光演講促使諸多逆行者回頭相助,再到高潮點燃木星的部分,著實是令人動容。這是電影的致勝一擊。
科幻大片。
這似乎是很容易脫離我們生活的類型片,觀眾更注重的是視聽大場面,就是為了去看真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東西。
但在中國市場,故事太過脫離觀眾的生活和情感是不行的。這裡的觀眾更注重看的是什麼故事。
哪怕是漫威大片,至少對於粉絲來說,裡面的角色也是有著情感掙扎的。
像同為諾蘭導演的《信條》和《星際穿越》就是很好的案例。
《信條》過分強調場面和腦洞,而《星際穿越》是一個能看哭人的親情故事,哪一部電影更成功,就高下立判了。
回到《明日戰記》。
古天樂和劇組、幕後在視覺特效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宣傳上也是主要在說,對於沒落的香港電影來說,要拍這部科幻大片有多麼地難。
但對於市場前景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喜歡港片的觀眾自然會大力支持,但作為一部耗資幾個億,沒有10億票房絕對回不了本的大片,那就必須要贏得更多觀眾群的認可。
那麼《明日戰記》就不能當《信條》,也不能當片名很相似,劇情也是打外星人的《明日之戰》,而是要向《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看齊。
兩款預告給出了一個劇情矛盾,古天樂扮演的小隊隊長,和劉嘉玲扮演的指揮官發生爭吵,古天樂因為要保護隊員的安全,而違反劉嘉玲的指令。
劉嘉玲用16萬人的安全來壓古天樂,批評他不負責任;
而古天樂則反駁,我的隊員的命,就不是命了嗎?
這就可以成為整部電影的一個核心矛盾,類似於《姜子牙》救一人還是救世界的電車難題。
當然拯救世界還是太過於虛無了,也泛濫老套了。
如果參考《流浪地球》的話,《明日戰記》就要在劇情上作出一些犧牲。不要把故事講得太宏大,只需要交代一下背景,然後把敘事的精力都放在古天樂的特種小隊上面。
如果觀眾能共情這幾位隊員,同時角色塑造到位,當他們誰要犧牲的時候,可以賺足觀眾的眼淚,那口碑絕對就有了。
像《流浪地球》就做的很出色,不同角色犧牲的場景,都不是隨隨便便的。
同樣的道理還可以運用在處境有些類似的奇幻大片《封神三部曲》上。
在當下的市場,好故事會比大場面更有用。
這也許就是這些國產超級大片遲遲未能上映的原因之一。與其直接上映當冤大頭,不如再好好打磨打磨,看後期還能不能挽救一下故事性,不然這做特效的心血可能就竹籃打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