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市也停買水產品,中國7.3萬家日式餐廳或迎倒閉潮

2023-08-27     王新喜

原標題:日本超市也停買水產品,中國7.3萬家日式餐廳或迎倒閉潮

文/王新喜

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正在引發連鎖效應。

在日本執意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工作後,中方先後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之後,美國也禁止了對日本海產品的進口,日本金槍魚價一夜暴跌24%、鮑魚降價30%,日前據媒體報道,日本國內超市也停買日本水產品了,有日企心態崩了:「怎麼連國民都這樣呢?」

日本人也不吃了,這其實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在所謂的政治目的或經濟訴求面前,普通民眾更傾向於保自己的健康。而日本也不吃了,中國的日式餐廳也危險了,日前也有消息曝出,杭城一知名日料店暫停營業,還有店家緊急改名!

根據某業內人士估算,按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食材供應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消費者對日料的信心,而中國7.3萬家日式餐廳,其中超過80%是中小餐廳,可能在一年內會倒閉十分之一。

連鎖反應已來,日本在中國的水產品市場或被10多個國家替代

事實上,中國不再進口日本水產品,可以說是日本漁業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場,在中國不再進口日本水產品之後,這個空出來市場自然有人來填補。日本漁業失去中國市場之後,當前有10多個水產大國加大了對華出口。

德國《經理人雜誌》26日報道,中國以嚴厲的進口禁令應對日本排核污水入海。日本漁業正在失去他們最重要的客戶。中國是日本海鮮和魚類的最大進口國,占日本出口的42%。對於個別產品,比如所有海參出口的約三分之二運往中國。去年,中國從日本進口農漁業產品總額高達33億美元。幾家歡喜幾家愁,俄羅斯、挪威、厄瓜多和加拿大等國家則希望增加對中國的水產品出口。

中國對日本水產品的禁令之後,俄羅斯聯邦動植物衛生監督局發聲明稱,正尋求對中國增加水產品出口的數量。

除了俄羅斯和挪威,厄瓜多、加拿大等其他10多個國家也希望加大對中國的水產品出口。「一個貿易國的損失可以轉化為其他漁業出口國的收益。」

簡單來說,連鎖反應已來,日本在中國的水產品市場或被10多個國家替代。儘管日本水產品遭受打擊,但在中國的日料商家也將因此迎來一波重擊,甚至不少會因此倒下。

日料店一片哀嚎,中國7.3萬家日式餐廳要及時轉型,否則危險

日本核污排放要排放30年,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斷強化消費者的認知,還會不斷引發討論,從目前來看,日本排污引發的抗議與譴責更多局限於亞洲國家,這或許是由於輿論的封鎖,此前有短視頻博主採訪歐美民眾,大部分民眾對於日本排污入海這件事情完全不知情。

因此,隨著日本排污引發的輿論與討論在歐美國家引爆,日本將遭遇更大的輿情壓力。而日企說出「怎麼連國民都這樣呢」這種話,說明日本的決策層忽略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始終都覺得排放污水是對的,日本拒絕他國對核污水取樣,本質就是心虛的表現。

隨著日本排污入海的擴散,全球可能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抵制日本的海鮮與日料,這種越來越多的抵制肯定會影響到更多的國人,對日料店或日本餐廳會形成一種直覺的牴觸心理。

從目前來看,這種風向已經露出苗頭,有從業者表示:因為日本核污水排海,日料店生意一落千丈,花50萬裝修的日料店,馬上要面臨關店了,100萬就這樣打水漂了。

微博上一條「你會去日料店嗎?」的投票現實,超5成網友稱再也不去了,而香港日料店預料未來生意額將大跌7成。

當前中國7.3萬家日式餐廳,不少餐廳與店主其實求生欲滿滿,表態他們的海鮮並不是來自日本。從目前來看,我們應該警惕並且避免日本排核污之舉影響到國內商家的生計。

從中國民眾搶鹽的行為可以看出,民眾這種跟風以及趨利避害的心態是非常強的,但這種跟風心理很可能讓國內的海鮮、日料商家陷入困境。

為什麼國內包括上海等地的日料店這幾天生意爆滿呢,這其實是一種提前滿足的心理。不少人的想法是,現在污染還沒有擴散那麼快,這幾天的刺身海鮮應該還沒有這麼快被污染。因此,提前去吃一波,以後就要少吃或者不吃了。

有網友表示,以後去日料店,只點和牛和非海鮮,我也不相信店員和我講不是來自日本的,反正海鮮都不吃了。

在這段時間,有上海的日本料理店店員吐槽表示,在營業中不斷有騷擾電話,比如「吃了那個會不會死了」或者「吃的瞬間會不會倒下」之類的,我們已經無法應對了。」

但在當前,儘管日本政府在號召,但日本民眾選擇了自己的人身健康安全,超市也停買水產品了。因此,國內民眾肯定有不少也不願意以身試險了。

因此,國內大量的做日料商家的餐飲可能要尋求及時的轉型,至少要讓民眾相信海鮮食材不是源自日本,而是源自國內或者其他國家,否則可能陷入危險的境地。目前不少的日料餐廳已經求生欲滿滿,在招牌上告知原材料產地了。

此前有人算過,國內日料店一年的食材消耗遠超一年從日本進口的量,其實中國那些日式餐廳用的海鮮超過九成都不是日本的,大量商家很早之前是拿國產水產品來替代日本等國家進口的食材,這幾乎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但現在麻煩了。

有網友說:「我家樓下一條街的餐飲業或將遭遇毀滅性打擊,一條街都是做中高端線日料」 、「沒想到昨晚吃的是最後一頓日料,以後誰敢去吃啊?」

警惕倒閉潮,提前做轉型準備

如果說當下國內日料餐廳正好藉助這個台階,公開宣布自己改用國產或者別國的食材,或者表態此前一直在用國產食材替代日本食材,可能也難以讓民眾相信,因為此前國內商家的不誠信行為其實已經在影響到消費者的信任度。因此,這就比較難辦了。

未來有兩條出路,這些餐廳要麼就是掛出廣告牌說自己用的都是一些國產海鮮。

要麼直接換招牌,轉型做其他國家的料理,大不了以後不做任何海鮮的料理了,就做那些豬肉牛肉雞肉的那種。

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日本人自己都不吃了,國內日料餐廳的生意下滑或許是可以預料的。日料為什麼這麼貴,核心是因為他們宣稱原料都來自日本,烹飪方式不值錢,日料主打的就是原材料。

這七萬多家日式餐廳,至少有30%以上都是主打日本原材料,一年之後或許一小波倒閉,按照業內估算,一年內倒閉十分之一,剩下的經營總額也會大規模的下降,日式餐廳是跑不了的,但也因此可能會波及國產的海鮮餐廳,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儘管從食材上來說,不少餐廳是可以找到替代原料的。但在當下來說,可能最關鍵的是消費者信任,這是日本排污帶來的心理層面的抗拒與牴觸,是難以通過換食材來解決的

只不過,當許多做日料的餐廳換菜單、改中餐館之後,原有的忠誠顧客可能會流失。這必然會影響到一大批日料商家的營業與收入,不少餐廳扛不下去,難以避免倒閉的結局。

對於這種傾向,包括相關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商家自身都要更早的做出應對,布局轉型。不少餐廳熬過了疫情,活了下來,卻有可能倒在這一波日本排核入海的連鎖效應上,這無疑是非常令人憂心的。

正如目前胡錫進發文表示:中國的漁民、沿海養殖戶應當得到幫助,社會輿論應為他們延續生計創造最大條件,國產質檢部門或許應該為國內海產品背書,並做好質量加測,民眾或許都不應該散布「國產海鮮也不能吃了」這樣的社會恐慌。

對於目前的形勢,包括日式餐廳在內的海鮮、漁業都要及時做準備,市場監管方應該建立相應的嚴格的質檢標準,來提振大家對國內海鮮的消費信心,儘量降低日本排核污對各個行業帶來的負面效應。

國內食品行業以及相關市場監管方,應該在食材管理、海關檢測、質量檢測層面做到更加透露,讓大家安心,畢竟,對於中小商家來說,靠海吃海的三個月不開張,馬上就會餓死。這部分餐飲群體需要想辦法自救。消費者應該謹記的是,日本排核污水,應該遭受懲罰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國的餐飲商家。而國內餐飲行業,現在就要儘快嗅到危機,及時轉型,不要成為日本排污入海的第一波炮灰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26568d08324093d1da8bdc63e22b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