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最對不起的女人:提著腦袋幫李隆基得天下,卻被負心漢逼死

2023-02-0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最對不起的女人:提著腦袋幫李隆基得天下,卻被負心漢逼死

大唐開元十二年十月,在長安大明宮一座清冷的別院裡,秋風肅殺,黃葉捲地,寒風中傳來陣陣悲鳴:廢皇后王菱死了。

三個月前,唐玄宗李隆基一道聖旨,將這位曾經患難與共的髮妻廢為庶人,並賜死了她的孿生哥哥王守一。

緣盡了,情了了,家碎了,心死了,王菱萬念俱灰,僅僅三個月,她便一縷香魂歸塵土,留給人世間一聲嘆息,留給負心漢無盡怨念。

此時,正是「開元盛世」蒸蒸日上的時候,她的死卻讓人們依稀看到了繁華盡頭的淒風苦雨。

王菱,這個名字出自野史,正史未載其名,此文借用。

王菱出身於太原豪族王氏,她的父親叫王仁皎,早年應徵入伍,官至同州參軍、晉州司兵參軍,因為有「季路之勇、子房之籌」,而升任為甘泉府右果毅都尉。

果毅都尉是折衝府武官,按唐律規定,他們要定期進京承擔宿衛工作。就在某次任務中,王仁皎喜從天降,他的女兒被武則天賜婚於臨淄王李隆基。

然而,此時李隆基的境遇並不算好,甚至有點糟糕。

天授元年(690年),李旦被母親武則天廢黜,武周王朝代替了大唐帝國。李隆基與父親李旦一起被圈禁於皇宮,失去了人身自由。

長壽二年(693年),李隆基的母親竇妃被武則天秘密殺害,連屍體都沒能留下來。那一年李隆基才8歲,被交給姨媽撫養。

不久,武則天將誣陷竇妃的韋團兒處死,大概是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這才決定給小孫兒賜婚。

不過,李旦父子的自由依然受到嚴格限制。史書記載,有一年李隆基過生日,很想吃湯餅,卻不能如願。

王仁皎為了滿足女婿的心愿,賣了自己的紫袍換來一斗麵粉,讓他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

這種提心弔膽的生活持續了十幾年,直到唐中宗復位。原本以為從此共享太平的日子來了,沒想到李旦又上了韋後一黨的黑名單,差點因此被唐中宗處死。

為了改變命運,李隆基開始悄悄積蓄力量,為扳倒韋後做準備。

這種滅族的事做起來必須非常謹慎,李隆基連父親都沒敢告訴,他所能依靠的力量就是王府的幾位心腹,其中就包括王仁皎父子。

隨著「唐隆政變」的成功,李隆基將父親李旦推上了皇位,他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子。

然而,上天像是故意刁難李隆基,又一個巨大的大危機爆發了,這一次,曾經的盟友、姑姑太平公主站在了他的對立面。

李隆基被迫二次犯險,又經過了兩年的秘密準備,他以一場「先天政變」除掉了太平公主,並迫使父親交出了皇權。

這兩次決定生死的大事件累積長達四五年,非常煎熬,王仁皎、王守一父子始終是李隆基最堅實的後盾,連王菱也直接參與其中了。

《資治通鑑》云:「上之誅韋氏也,王皇后頗預密謀。」

《新唐書》記載:「後將清內難,預大計。」

《舊唐書》記載:「臨淄王時,納為后妃,上將起事,頗預密謀。贊成大業。」

短短數十字,一位有膽有識、智勇雙全的巾幗英雄躍然於紙上。

可以說,李隆基的龍椅上,深深烙上了王菱一家人的忠誠。因此李隆基登基後立刻冊封王菱為皇后,並在詔書中用「頃屬艱危,克揚功烈,聿行昌運,實賴贊成」,高度評價了王菱的貢獻。

此時的唐玄宗覺得,無論給王家人什麼待遇都難以表達他的感激之情,為此他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王守一,又將王仁皎和王守一父子雙雙賜封國公。

王家父子也很自覺,拿著豐厚的待遇退居二線,絕不去干預朝政,不給別人留口實,也不給皇帝找麻煩,安心當富家翁。

歷史上皇家骨肉親情之間的相殘,說穿了都是貪心不足所致,王家父子能有這個覺悟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你躲避麻煩,不代表麻煩不會盯上你,尤其是身處皇后之位的王菱。

經過十幾年的勵精圖治,大唐蒸蒸日上,開元盛世到來了,承平日久的唐玄宗開始變得「殫耳目之玩,窮聲技之巧」。

王菱的危機時刻到來了,她因為無子,且紅顏消退,逐漸失去了唐玄宗的寵愛。而年輕貌美的武惠妃則利用唐玄宗的寵愛,對皇后之位發起了挑戰。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堂侄孫女,自幼在宮中長大,是個性情乖巧,心機頗深的女人。相對於王菱的將門虎女風格,武惠妃顯然更符合唐玄宗對女人的需求。

武惠妃還有一個優勢,她給唐玄宗生了四子三女,這個資本足以撼動王菱的根基,於是唐玄宗動了廢后的心思。

有一次,唐玄宗將他的心思告訴給了心腹姜皎。出於同情,姜皎將這個秘密透露給了好友李嶠。

李嶠是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的堂兄弟,也是王守一的連襟、王菱的妹夫。這位莽撞的王爺,直接闖進宮對唐玄宗興師問罪。

唐玄宗震怒,下旨杖責姜皎,導致姜皎重傷死在了流放途中。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王菱忍不住向唐玄宗哭訴:「您難道忘記了當年的生日湯餅?」

唐玄宗像是被電擊了似的,如煙往事頃刻間歷歷在目,他「惻然改容」,內心充滿了內疚,於是便放棄了廢后的念頭。

然而,時移世易,「湯餅」不是萬能藥,它治不好唐玄宗的移情別戀,廢后是早晚的事。

為了挽救妹妹的命運,王守一腦短路,居然認為妹妹的悲劇根子就在於沒生兒子,只要能生個兒子就能改變局面。

於是他請來一個叫「明悟」的和尚施法,並用霹靂木製成一個腰牌,上刻「天地」二字以及唐玄宗的名諱:「戴上它皇后就能生兒子,將來的地位可比武則天。」

王守一啊王守一,你起碼得先問一問你妹妹:皇帝多久沒在皇后宮中過夜了?

結果這件事被武惠妃得知,竟然成了「符厭事件」。

「符厭」就是用符咒害人的法術,因為霹靂木上刻著唐玄宗的名字,自然加害的對象就是唐玄宗。

雖然王守一兄妹堅持說是為了求子,不是壓勝詛咒,但這玩意兒有口難辯,完全取決於唐玄宗的態度。

唐玄宗顯然早就厭倦了王家兄妹,他認定這就是「符厭」。於是王守一被賜死,李嶠被廢掉王位,並遭流放,而王菱則被廢為庶人。

對唐玄宗的薄情寡義,朝中雖有非議,但沒人敢公開抗議,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是那個虛懷若谷的皇帝了。

但人心是沒辦法壓制的,有個叫王諲的右補闕,為王菱寫下了一系列的詩篇,以表達對她的同情,以及對唐玄宗的憤恨。

其中有一首叫《翠羽帳賦》:「翠羽飄搖隕曉風,何時吉夢葉羆熊。脫將半臂共湯餅,泣請三郎念阿忠。」(阿忠是王仁皎的小名)

不怪王諲敢冒犯龍顏,實在是唐玄宗做得很過分,王菱死後,都不能進入皇家陵園,而是被他葬在了相國寺。

皇后之位終於空出來了,然而武惠妃並沒能如願以償填補這個空缺,她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

以御史潘好禮為首,他上書唐玄宗說:

「《春秋》說,不為父母報仇枉為人子,當年武家人壞事做絕,差點亡了大唐。陛下如果立武惠妃,天下人會怎麼看待您?假如武氏為後,太子又不是她所生,您讓太子與她的兒子怎麼相處?難道您還想廢掉太子嗎?」

潘好禮的話擊中了唐玄宗的軟肋,「反武」是大唐帝國的「政治正確」,唐玄宗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旦武惠妃上位,必然會導致儲君之爭,它所引發的動盪誰也無法預料。

所以唐玄宗害怕了,整整十三年,一直拖到武惠妃去世也沒敢冊封她為皇后。

潘好禮的話很技巧,他雖然絕口不提王皇后的悲慘遭遇,但所有的大臣們心裡都有一筆帳:

從王皇后被廢的那一天開始,武惠妃就已經站在了輿論的對立面,王菱用她的生命,徹底堵死了武惠妃通往皇后寶座的光明大道。除非唐玄宗願意為武惠妃跳出來,與主流輿論為敵。

唐玄宗有這個膽嗎?當然不會,為了皇權的穩固,皇帝也不得不低頭。直到武惠妃死後,唐玄宗才以追贈的方式,給了她一個皇后的頭銜。

然而,唐玄宗的子孫們似乎想故意挑戰他的權威。唐肅宗在位期間,下旨廢除武惠妃的皇后祭祀資格,相當於廢掉了她的追贈,那時候唐玄宗還在世。

唐代宗即位後,又下旨恢復王菱的皇后封號,進入太廟享受祭祀,算是替爺爺贖罪了。

廢皇后被重新追封不罕見,但一般是她的嫡系子孫當了皇帝後的常規操作,而王菱沒有子嗣卻享受了這種待遇,歷史上好像沒有第二人。

不知道地下的唐玄宗該如何面對這一切,還有沒有勇氣吃湯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66b82ad74f1338b2ec580a2e10da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