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將最後的「北極企鵝」,變成了冰冷的標本

2023-07-01     魅力科學君

原標題: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將最後的「北極企鵝」,變成了冰冷的標本

提到地球兩級的動物,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生活北極的北極熊和南極的企鵝,或許你不知道的是,在北極也曾經存在過一種與南極的企鵝很相似的鳥類,它們也有著黑白相間的羽毛,能夠直立起來行走,擅長游泳和潛水,但不會飛行。

這種鳥類就是大海雀,實際上,企鵝的英文名「Penguin」,最早就是屬於它們,只是人類後來在南半球又發現了另一些與它們很相似的鳥類,於是人們把這些新發現的鳥類也稱為「Penguin」,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企鵝。

按照現代生物學的分類,現在的企鵝屬於鳥綱、企鵝目、企鵝科,而大海雀則屬於鳥綱、鴴形目、海雀科,所以它們是不同的物種,科學家認為,它們的之所以很相似,其實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正因為如此,人們也將大海雀稱為「北極企鵝」,不幸的是,由於人類過去的濫捕濫殺,它們的數量出現了急劇滅少,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將最後的「北極企鵝」,變成了冰冷的標本。

大海雀的體長為75至80厘米,體重5千克左右,是海雀科里體型最大的鳥類,儘管它們被稱為「北極企鵝」,但它們的並不是只生活在北極圈之內,實際上,它們曾經是北大西洋很常見一種的鳥類,其分布範圍很廣,東至斯堪的納維亞及地中海沿岸、西至新斯科舍、紐芬蘭、南至地中海沿岸和美國佛羅里達州、北至北極圈以內,到處都有它們身影。

根據已知的考古研究,早在史前時代,遠古的人類就有捕殺大海雀的行為,但由於古時候的人類的活動範圍有限,而大海雀的數量又很多,分布也很廣,因此大海雀的生存在過去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受到人類的威脅。但在16世紀的時候,歐洲人的船隊開始大量地進行遠洋探索,而大海雀的噩夢也因此正式開始。

與現在的企鵝一樣,不會飛行的大海雀在陸地上的行動顯得很是遲緩,而它們又是喜歡群居的鳥類,除此之外,它們對人類並沒有足夠的警惕,見到人類的靠近,它們往往不會馬上逃走,甚至還會好奇地圍觀,這就使得非常容易被人類抓住,以至於當時船員這樣記載道:「捕捉它們就像撿石頭一樣輕鬆,不到半個小時,我們抓住的大海雀就裝滿了兩艘船。」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只是想得到大海雀的肉、蛋和油脂,因為肉和蛋用來當作食物,肉吃不完還可以用來製作魚餌,而油脂則可以用來當作燃料,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又發現大海雀的羽毛又輕又暖,可以用來製作價值不菲的羽絨製品(如枕頭、床墊、帽子等)。

於是人們開始不斷地尋找大海雀大量聚集的棲息地,然後對大海雀進行毫無節制的捕殺,為了一次運走更多的羽毛,他們甚至在抓住大海雀之後,直接拔掉它們的羽毛,然後再將它們棄之不顧,任由它們在寒風中自生自滅……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海雀的棲息地一個又一個地被破壞,而由於大海雀的繁衍能力很弱,通常情況下,一對大海雀一年只產一枚蛋,因此它們的繁衍速度,根本就無法彌補人類對它們的數量所造成的損失。

於是在人類的濫捕濫殺之下,它們的數量迅速地減少,到了十六世紀中葉,它們在大西洋歐洲一側的棲息地幾乎全部被人類破壞,而在18世紀初期,它們在整個地球上的棲息地,就只剩下了冰島西南端的一個小島。

這個小島被稱為「大海雀岩」(Geirfuglasker),因為這個小島的四周都是懸崖,人類當時的船隻很難在這裡靠岸,所以這裡大海雀得以倖存下來。

然而大海雀的噩夢並沒有停止,在1830年的時候,一次海底火山的爆發使「大海雀岩」消失在巨浪之中,對於這些倖存的大海雀來講,這無疑是滅頂之災,幸運的是,有一些大海雀從這次災難中逃了出來,它們隨後遷徙到大約13公里外的一個名為「埃爾迪」(Eldey)的小島。

(「北極企鵝」最後的棲息地)

到了這個時候,大海雀已經非常稀少了,根據相關記載,1835年,「埃爾迪」島上的大海雀數量大約只有50隻,此時人們早已意識到大海雀的珍貴,而一些博物館也動起了保護大海雀的想法,但他們的做法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他們用重金懸賞大海雀標本,其理由是這些標本可以用於宣傳。

在重金懸賞之下,那些水手們紛紛前往「埃爾迪」島,去尋找大海雀的蹤跡,於是一隻又一隻的大海雀被捕捉。1844年,三個來自冰島的水手,在這裡找到了一對正處於孵蛋期間的大海雀並掐死了它們,而這對大海雀正在孵化的蛋,也在混亂之中被踩碎。

(最後一對「北極企鵝」之一)

實際上,這對大海雀其實就是地球上最後的大海雀,而它們的遺體後來也被製作成了標本。就這樣,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將最後的「北極企鵝」,變成了冰冷的標本,從此之後,這種獨特的鳥類在地球上宣告滅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526ede4407bfe4ff7aef51d04d87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