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裡的「大哥」,比比皆是。
但論及人人敬重,不管走到哪裡,還都威風八面的大哥,肯定少不了成龍和周潤發。
兩位大哥,都曾在不同場合、公開宣稱:百年之後,要將全部身家「裸捐」。
瞧,這就是當大哥的「格局」,連身後事都豪邁的義薄雲天。
香港電影史上,若是沒有這兩位大哥的姓名,也會無聊頂透。
成龍和周潤發,都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
這兩位「香港之子」,卻從未正面合作過。
劉德華一語道破天機:他們不是一路人。
成龍究竟走的什麼陽關道,周潤發又走的什麼獨木橋呢?
儘管作品裡「王不見王」,但現實中把他們放在一起看,才更有意思。
成龍與周潤發之所以可以放到一起比。
是因為他們都是香港影壇黃金時代叱吒風雲的人物。
成龍的發跡比周潤發更早一步,早在1978年,他已憑藉《醉拳》拿下年度票房亞軍。
此後的他成了不敗神話,鮮少掉出票房前十。
1980年,憑藉一部《師弟出馬》他在票房榜上一舉奪魁。
也是這一年,《上海灘》讓周潤發從龍套圈裡脫穎而出。
但此後的幾年間,他深陷「票房毒藥」的怪圈,遠遠不是成龍的對手。
1985年,成龍的電影包攬了票房榜的前三。
1986年,成龍與周潤發聯手開啟了香港影壇的雙子星時代。
憑藉《英雄本色》,周潤發打破票房毒藥的魔咒,逆襲票房榜第一。
1987年,票房前十里,有五部由周潤發主演,成龍的《龍兄虎弟》則刷新票房紀錄,摘得票房冠軍。
1988年,周潤發反超成龍,領銜《八星報喜》刷新紀錄。
次年,發哥再憑大名鼎鼎的《賭神》奪冠。
一直到1990年,周星馳橫空出世,雙子星時代才變成「雙周一成」的時代。
兩人再度霸屏是在1994年。
周潤發攜著《賭神2》刷新香港影史票房紀錄,成龍的《醉拳2》則拿下季軍。
次年,成龍的《紅番區》刷新周潤發一年前創下的紀錄。
整個八十年代,票房超過3000萬港元的影片有十二部,兩人占據的分量最重。
票房有起有落,但論影人地位TOP2不是成龍就是周潤發。
憑藉著「神秘的東方功夫」成龍率先闖蕩好萊塢。
在西方影壇稱得上有地位的華人明星能有幾位?
成龍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巨星,異國出街,享受萬人擁躉的待遇。
曾有一次,貝克漢姆在活動中遭遇粉絲圍堵,但他轉頭瞥見成龍的身影,旋即撥開重重人群,索要簽名。
沒有功夫加持的周潤發在歐美雖不吃香,但影響力也輻射日韓及東南亞。
成龍和周潤發從未合作過並非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
兩人雖然都雄踞影壇,但戲路卻匯不到一塊兒。
一個是東非大草原上的雄獅,一個是珠穆朗瑪峰上空盤旋的雄鷹。
都厲害,但誰也到不了誰的地盤。
吳宇森說周潤發是拿槍最帥的男演員,只要他端起槍票房就有了保證。
何止,除了耍槍,披上黑色風衣,梳起油頭,也能激起少男少女們的腎上腺激素。
黑墨鏡、黑風衣、黑油頭、槍、撲克牌、香煙、亦正亦邪的笑容,這些元素構成了周潤發的熒幕形象。
也讓港產警匪片和賭神片躍然於眼前。
比起耍刀耍槍,成龍更為人驚嘆的是他的功夫,飛檐走壁,上天遁地,他開創的是功夫喜劇片。
讓不會功夫的周潤發跑酷,讓五官不帶儒雅的成龍演笑裡藏刀的黑幫大佬,想想便知是一件令人難為情的事情。
更何況,霸屏幾年下來,兩人早已有了固定的熒幕形象。
在自己的戲中,他們是個人色彩濃重的大哥,到了一部戲中,誰更勝一籌呢?
再有便是,兩人對於演技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
成龍出演的電影多是商業片,商業片基本沒有。
節奏爽快、畫面衝擊感強、動作驚險、滿足觀眾預期的結局,這些成龍的功夫喜劇片的特點。
細看成龍出演過的角色,都是個人色彩濃重的英雄形象。
價值觀集中於正義、勇敢這樣詞彙上,更為普世,但少有細緻入微的刻畫,也鮮少對人性的深層次剖析。
這類影片讓觀眾看得足夠過癮,老少咸宜,但在更講究藝術性的頒獎典禮上並不吃香。
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算是替成龍大哥扳回了一局。
與成龍不同,周潤發可以在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自在穿梭。
1987年,已憑藉《英雄本色》躋身票房榜前三甲的他,與鍾楚紅一起,出演了文藝愛情片《秋天的童話》。
電影中他不是衣冠楚楚、光鮮亮麗的大佬,而是邋遢、平庸的人,在心愛的女孩面前,他顯得有些躡手躡腳。
周潤發憑藉著細膩演繹,取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翌年,周潤發藉由杜琪峰執導的文藝片《阿郎的故事》,奪得金像獎影帝。
千禧年後,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落幕,流水線上的功夫片、警匪片、賭神片已顯老套。
但周潤發依舊能夠得到李安、張藝謀、許鞍華等大導演的青睞,佳作頻頻。
香港電影找不到出路時,他也能夠憑藉演技另尋出路。
而此時的成龍,仍舊十年如一日地和商業動作片死磕到底。
2010年以前,觀眾尚且願意為情懷買單,為龍叔貢獻票房。
但自2010年《大兵小將》以來,他的號召力已逐漸減弱,口碑也遭到反噬。
細看其獎項史,會發現成龍雖數次獲得影帝提名,卻從未真正把影帝頭銜揣在手中。
兩人的不同之處還在於,一個早早便開啟自導自演的道路,一個專注於當演員。
早在1979年,成龍便自導自演了《笑拳怪招》,雖是初嘗試,卻摘得了年度票房的桂冠。
時間再倒退個三年,他已成立了動作班底成家班。
從此時起,他已將手伸向了電影製作。
而周潤發並沒有導演的經歷。
有人說周潤發看不上成龍,多次拒絕合作邀請。
但事實並非如此。
周潤發多次表示對成龍的崇拜。
舞台上雙王聚會,兩人互行抱拳禮,強者間的惺惺相惜大抵如此。
在電影世界中,周潤髮飾演的多是亦正亦邪的角色。
既有義薄雲天,充滿正義感的一面,又偶然隱隱透露人性的涼薄與精明。
而成龍演繹的角色,多是正義英雄。
量產的電影,複製黏貼的熒幕形象,極少演反派。
但現實生活中,似乎正好相反。
周潤發是一貫的老好人,而成龍則身上更顯人性的複雜。
他對兄弟重情重義,在感情上又稍顯涼薄。
他大手一揮,做盡慈善,卻也不乏把柄。
「那時的我有許多女朋友,我就在裡面挑挑揀揀,一不小心,就有了小房子。」
成龍與林鳳嬌緣分伊始是在1981年,那時候的成龍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問題在於,那時的他尚與鄧麗君拉扯不清。
鄧麗君溫文爾雅,喜愛安靜,成龍相反,走紅之後,膨脹得不行,走到哪兒都要穿金戴銀,帶一幫行事粗魯、大大咧咧的弟兄。
一次兩人去西餐廳用餐,成龍不會點牛排,也不會點紅酒。
他覺得很窘,便告訴鄧麗君不要再去這樣的餐廳吃飯,扭頭就走。
還有一次,鄧麗君探班成龍。
漂亮的她一進門,眾人紛紛側目,但成龍卻裝作看不到,只淡淡地說一個「坐」字,便自顧自跟兄弟談話。
鄧麗君自覺無趣,便孤身一人離開了。
事後鄧麗君打來電話:你還是和兄弟在一起吧。
此間,成龍與林鳳嬌相識。
與林鳳嬌約會的時候,成龍依舊帶著一大班弟兄,但結果不同。
席間歡聲如雷,輕鬆愉悅。
兩人的相處自在和諧,婚姻卻是半推半就,而非水到渠成。
「正苦於該選哪一個的時候,林鳳嬌懷孕了」
林鳳嬌告訴成龍,自己不希望孩子出生後沒有父親。
如此一來,成龍才肯娶林鳳嬌進門。
然而孩子拴不住浪子心。
林鳳嬌與房祖名在美國生活,小學六年級之前,父子只見過6次面。
房祖名17歲這一年,成龍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誤——給房祖名添了一個妹妹。
再一次當父親,成龍再一次選擇逃避責任。
觀眾看向成龍的眼光總是意味深長的,仰仗他的大哥氣概的同時,對於他在感情中做出過的腌臢事,也心知肚明。
從藝期間,他做過的公益事業數不勝數。
早在1988年就成立的慈善基金會。
大災大難,小災小難,並不難尋覓到他的身影。
這是障眼法術,還是真心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私德與貢獻從不可一概而論。
無論如何,在華語影壇中,他的卓越成就是不可替代的。
在感情方面,周潤發可堪專一。
29歲這一年,周潤發邂逅了富商之女陳薈蓮,兩人情投意合。
與娛樂圈中如雲美女相比,陳薈蓮可以說是其貌不揚。
周潤發出身平民家庭,陳薈蓮是富商之女,他們的結合難免讓人聯想起網絡上一出出鳳凰男的故事。
但事實並非如此。
1987年,兩人永結良緣,在紐約登記了結婚。
此後至今,周潤發鮮有緋聞。
兩人距離為人父母曾經只差一步,只可惜在臨產前一周,胎兒因臍帶纏頸夭折。
因心疼陳薈蓮身體,周潤發索性選擇丁克。
為人處世上,周潤發更是出了名的重情重義。
周潤發與吳孟達是無線訓練班的同期學員,兩人尚未出名的時候,是一對難兄難弟。
演了《上海灘》後,周潤發躋身無線當紅小生。
而此時的吳孟達因爛賭,欠下30萬巨款,眼見曾經同甘同苦的兄弟熬出了頭,他便伸手去借。
怎料,周潤發一口回絕,氣得吳孟達公開表示發哥涼薄決絕。
此時他不知道的是,周潤發雖拒絕了借錢要求,卻默默地嚮導演、製片人推薦吳孟達拍戲。
一直到1991年,吳孟達摘得金像獎最佳男配,才從導演口中得知自己曾經多次蒙受周潤發的舉薦。
受過周潤發恩惠的還有梁家輝。
因出演《火燒圓明園》,梁家輝一度遭到封殺,無異於斷了演藝前途。
沒有收入的他,不得已跑去銅鑼灣擺地攤。
就在梁家輝走投無路之時,周潤發邀請他與自己一同出演《監獄風雲》,如此梁家輝才得以衝出重圍。
周潤發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喜愛擺架子,得閒便上街市買菜,與普通市民別無二致。
不慎被逮到,也不甩臉色,要合照的,要簽名的,通通來者不拒。
相比於周潤發,成龍似乎更偏愛萬眾矚目的巨星感。
三十年前,他講排面,愛受人擁躉,走到哪兒都要帶著一幫兄弟。
老來依舊講究派頭。
同樣是過60大壽,成龍大宴賓客,眾星雲集。
周潤發買了五寸小蛋糕,和妻子一起過。
成龍像韋小寶,講義氣,信奉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能幹大事,上得廟堂,下得江湖,從始至終都是入世英雄。
而周潤發更似喬峰,重情重義,最大的心愿卻是和心愛的女子牧馬塞上。
處世觀有差,但無關對錯,自得其樂便好。
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命運。
香港的黃金時代落幕,經典老片看過一遍一遍,未必還能再激起腎上腺激素。而周潤發與成龍也褪去了角色光芒,回歸本色性格。
周潤發出身於平民家庭,老來也回歸煙火,享受平凡,熱愛平凡。
成龍似乎仍舊愛聽別人叫自己一聲「大哥」,享受著在行業中的話語權,時不時出來鞭策一下後輩,但也因私德備受爭議。
似乎前者更受大眾認可,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香港電影史上無可替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