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每個「惡習」,背後都是父母沒看到的需求

2022-07-11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青春期孩子的每個「惡習」,背後都是父母沒看到的需求

直播預告

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前幾天的微博熱搜榜上,突然出現了這麼一個關鍵詞:「17歲少女因渴望父母關注而吸毒」,熱度久久不降,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既然沒人在乎我,那我吸毒又怎樣?」

接受浙江司法廳和媒體記者回訪這天,小鮑穿了條紅色連衣裙,白色娃娃領和蝴蝶結襯得她格外青春活力,出生於2000年,今年剛22歲的她已經結婚生子,丈夫體貼、女兒乖巧。

只是如今這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平凡生活,是小鮑花了常人數倍的氣力,才得到的。

小鮑13歲那年,一直很疼愛她的爺爺撒手人寰,同年又趕上爸爸媽媽鬧離婚。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庇護,小鮑在學校也遭到了孤立。同學們嫌她學習不好,不僅不帶她玩,還嘲笑她「沒人疼沒人愛」。

無法忍受形單影隻的小鮑開始和校外小混混一起玩,不僅交到了「好朋友」,還交了「男朋友」。 小鮑以為自己得到了友誼和愛,卻全然無法分辨藏在「善意」外衣下的惡。再後來,她偷偷輟學,只為能整天和「朋友們」待在一起。

小鮑的父母此時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不停責罵女兒,希望以此喚回迷失的小鮑。但漫長無休止的爭吵與指責,不僅把女兒推得更遠,也讓父母徹底死心——他們決定再生一個孩子重新培養。

是的,小鮑成了玩笑話里那個「被練廢了的大號」。

妹妹降生後,小鮑徹底成了這個家庭的「隱形人」,連以前不耐煩聽的責罵聲都成了奢望……

「男朋友」見狀,開始慫恿小鮑吸毒。小鮑當然知道毒品有害,卻也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帶著些破罐子破摔的報復意味:「既然沒人在乎我,沒人看見我,那我吸毒又怎樣?」

直到2017年,小鮑父母發現此事,直接將女兒送去強制戒毒,此時的小鮑,尚未成年。

事情好像一發不可收拾,小鮑發現是父母把自己送進戒毒所,負面情緒達到頂峰,甚至產生了幻聽幻覺,靠咬自己的手臂來發泄極端情緒。

戒毒所醫生、民警的關心都被小鮑拒絕了,「她像小刺蝟一樣把自己柔軟的部分全都藏起來,縮成一團,只留根根尖刺對外,拒絕他人靠近」。

直到有一次,小鮑爸爸來探望女兒,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只是轉過身哭個不停。那個玻璃窗外微微顫抖的背影終於把小鮑的心門撬開一道縫。

在民警的鼓勵下,小鮑和父母參加了戒毒所的家庭治療項目。當治療師構建了小鮑媽媽推門離開的場景時,小鮑失聲痛哭:「原來我這麼渴望被家裡看見!原來我如此需要愛和被愛!」

找到問題根源,事情就變得容易處理起來。多次治療以後,小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終於不再是「指責——叛逆」,家庭關係得到了明顯改善,小鮑的人生也漸漸回到正軌。

「請你時刻注意我」

小鮑的經歷固然是極端案例,但孩子渴望被父母看見,卻是再樸素不過的育兒真相。

鄰居家的小月月3歲時非常喜歡重複干某件事,同一集動畫片反覆看,同一本繪本反覆講,連一個玩具都會反覆玩很久。月月媽表面上不動聲色,私下裡問了我一百零八回:

「我需要堅持讀新繪本、播放新動畫片嗎?

「是智力發展有什麼問題嗎?」

「是遇到什麼問題了沒辦法求助嗎?」

「這集動畫片、這頁繪本是在給我什麼信號嗎?」

「我需要堅持讀新繪本、播放新動畫片嗎?

「是智力發展有什麼問題嗎?」

「是遇到什麼問題了沒辦法求助嗎?」

「這集動畫片、這頁繪本是在給我什麼信號嗎?」

我原本沒太當回事,小孩子有重複行為再正常不過了。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也叫做「常同行為」,因為認知能力發展有限,孩子就用重複的方式吸收、學習,每次重複也都會給孩子帶來新的認知和感悟。

我正準備這樣寬慰月月媽時,突然發現月月的重複行為只發生在媽媽陪伴她的時候,一旦媽媽離開,月月就很少重複。

顯然,這不是單純的常同行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後,人們會尋求「社交需要」的滿足,比如親情、愛情和友情。

家庭當然是尋求這種滿足的第一環境,對於孩子來說,被父母看見,就證明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

比起看動畫片和繪本,月月更在意媽媽的陪伴——「給我講故事」背後,真正的需求是「請你時刻注意我」「請你愛我」。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看見」,不能夾帶評判與審視。

前文小鮑父母最初對女兒的「看見」,就是明晃晃的失望與指責,因為你沒有長成我期待的樣子,所以我不愛你,我要再生一個能滿足我期待的孩子。

被忽視、被拒絕、被評判,幼小的孩子既無法直接離開,也沒有能力改變環境,只能忍著、受著,從而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我請求有罪》一書的主角,田中幸乃,就是這樣。

永遠不被愛不被需要的女孩

24歲這年,田中幸乃被判處死刑,罪名是縱火燒死前男友的妻與子。

後來查明兇手另有其人,但當時的幸乃卻沒有作任何辯解,從容赴死,為什麼?

一切要從幸乃的媽媽——田中晶說起,自記事起阿晶便一直遭受著來自養父的性暴力,阿晶的媽媽,也就是幸乃的姥姥美智子,對女兒的求救信號視若無睹,後來更是借著離婚就突然消失,完全不管阿晶。

後來阿晶淪為陪酒女,懷上幸乃時不過17歲。她四處尋找能做流產手術的診所,卻因為醫生一句「哪怕只能得到一個人全心全意的愛,小孩也是可以走上正途的」,扭轉了心意。

「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不斷地對她說『我需要你』,不會對她視而不見,我絕對會一刻不停地看著她。」

阿晶決意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愛與需要,悉數贈予幸乃。可惜幸乃八歲那年,阿晶意外離世。乖巧懂事的幸乃還想要去安慰悲痛的繼父,卻被一巴掌扇開:「我需要的不是你!」

或許也是從此開始,「被需要」就成了幸乃一生中逃不掉的魔咒。

先是消失許久的姥姥美智子突然出現,一句「我能依靠的人就只有你了」,讓幸乃心甘情願換了座城市生活。可一旦美智子有了新的伴侶,她就會對幸乃的存在充滿敵意,「真是個礙眼的孩子」這種話時常掛在嘴邊。

初二時去逛喜歡的書店,結果同行的好姐妹突然去偷錢,被抓以後請求幸乃頂罪:「你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嗎?你現在還是十三歲吧?我不能沒有幸乃,求你幫幫我。」幸乃答應了,她對自己說:「一直以來都這麼照顧我,現在又是如此需要我。」

成年後,幸乃結交的男友嗜賭成性,言語間常常流露出對幸乃的不屑一顧,有時還會抓住她的頭髮教訓她。但即便如此,幸乃也不肯分手:「我真的就只有他了,只有他還需要這樣的我。」

先是消失許久的姥姥美智子突然出現,一句「我能依靠的人就只有你了」,讓幸乃心甘情願換了座城市生活。可一旦美智子有了新的伴侶,她就會對幸乃的存在充滿敵意,「真是個礙眼的孩子」這種話時常掛在嘴邊。

初二時去逛喜歡的書店,結果同行的好姐妹突然去偷錢,被抓以後請求幸乃頂罪:「你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嗎?你現在還是十三歲吧?我不能沒有幸乃,求你幫幫我。」幸乃答應了,她對自己說:「一直以來都這麼照顧我,現在又是如此需要我。」

成年後,幸乃結交的男友嗜賭成性,言語間常常流露出對幸乃的不屑一顧,有時還會抓住她的頭髮教訓她。但即便如此,幸乃也不肯分手:「我真的就只有他了,只有他還需要這樣的我。」

直到男友想要與幸乃分手,明明是他劈腿愛上別人,卻偏要朝著幸乃最在意之處狠狠紮上一刀:「我已經不需要你了,求你閉上嘴從我面前消失吧。」

幸乃患上抑鬱症,她認定自己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意義,甚至很感謝這莫須有的縱火殺人罪名——她終於可以離開人世了。

幸乃這短暫又辛苦的一生,始終渴望被愛被需要,不惜討好乞求,卻幾乎從未被滿足過。如果在她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哪怕只有一個人,能真心實意地、長久地愛她需要她,這齣悲劇或許都不會發生。

心理學者武志紅曾說:

「有一種目光,注視著你,審視著你,是為了看你是否符合他對你的期待;另一種目光,注視著你,是想看見你的真實存在。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活出你自己,而當你能夠被看見的時候,你的真實自我會被照亮,你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更好。」

願我們都能被看見也願我們都能看見孩子,真實自我值得被照亮、被溫柔相待。

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

並給出積極、及時、真誠的回應

愛與被愛,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養料

歡迎您來 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 19.9元

給您一套 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王美文兒,努力多寫美文兒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15a21f762b5b19ea1b42e195f8d96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