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朝的宰相為何斗得那麼凶?意氣背後有大文章,事關一項國策

2023-02-2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朝的宰相為何斗得那麼凶?意氣背後有大文章,事關一項國策

張說是 「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唐玄宗最器重的心腹。他的名氣雖不如姚崇、宋璟,但他的故事卻比「開元名相」中的任何一位都要精彩。

張說極具個性,讀他的故事,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誤以為碰上了「李逵」,一言不合就掄斧子。

如果要是給張說開追悼會的話,悼詞中一定少不了這句話:張說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展開近身肉搏,雖九死無悔,終於死於亂箭之下……

當然,張說的「斧子」不會見血,那是文人的「算計」。閒話少說,讓我們走進張說的戰鬥生涯吧。

張說的「戰鬥生涯」

借用某句經典的台詞:張說是宰相中的戰鬥雞,他全景無死角、全天候無間隙地戰鬥,人緣臭大街,以至於我們沒辦法全程展示,只能挑三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惡鬥姚元之,被連番算計

姚崇,字元之,是「開元盛世」的開啟者、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唐睿宗在位期間,張說和姚崇同為宰相,也都曾經為了保護唐玄宗,而遭到太平公主的貶黜。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朋友有可能是死對頭,張說和姚崇就是如此。當二人都重新回朝後,連熱身運動都沒做,就直接上了「拳擊台」。

張說早回來幾個月,已經占據了中書令的寶座。按唐朝慣例,中書令相當於「首相」,其它宰相相當於「副相」。但得知姚崇即將回朝的消息,張說驚得一躍而起。

老姚曾經在武則天和唐睿宗時期兩度拜相,無論從年資還是人望,張說都望其項背。唐玄宗將姚崇召回來似乎有點「不懷好意」,張說感受到了危機。

於是張說對姚崇亮起「斧子」,他叫來心腹趙彥昭:上奏章,彈死他!然而唐玄宗已經「情定姚崇」,因此趙彥昭的彈劾連一絲水波紋都沒砸起來。

張說又砍出第二斧,唐玄宗的大紅人姜皎上場:陛下,您不是正為河東找不到一位合適總管而發愁嘛,臣終於發現一位文武全才的人,正適合這個崗位,姚崇。

唐玄宗臉一黑:少扯犢子,張說讓你來的吧?找死啊你?

兩斧子下去沒起效,張說害怕了,趕緊向岐王李隆范(唐玄宗之弟)求救。姚崇得知這條消息樂了:終於等到我反擊了。

有一天,他裝作腳疼,借唐玄宗對他獻愛心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腳疼哪有心疼要緊啊,臣聽說張說跟岐王勾勾搭搭,這是要害了陛下的心腹啊。」

唐玄宗最忌諱大臣跟藩王走得近,頓時火了,一道聖旨就將張說貶出了長安,直到姚崇去世才將他召回。

兩人鬥了一輩子,姚崇臨死還擺了張說一刀,民間稱之為「死姚崇算計活張說」,感興趣的朋友自行搜索。

算計張嘉貞,遭當眾辱罵

開元九年,張說再次拜相,不過這一次「首相」已經被人占了,那個人曾經是他的老部下張嘉貞。

張嘉貞也是個極具個性的宰相,此人脾氣暴躁,剛愎自用,對曾經的老領導張說一點都不客氣,由此二人齟齬不斷,到了相互拆台的地步。

有一次,廣州都督裴伷先因罪下獄,張嘉貞提出對他實施杖刑,張說當堂發難:「士可殺不可辱,誰能一輩子當宰相?你開了先例,當心報應到自己頭上。」

一句話將張嘉貞氣得直翻白眼。

張說從姚崇那裡學會了後發制人的「先進經驗」,八九年的沉澱後,此刻全都在張嘉貞身上用上了。

開元十一年,張嘉貞的弟弟貪贓事發,張嘉貞擔心牽涉到自己,內心惶惶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

張說眼珠一轉計上心頭:這還不好辦,你素服待罪啊,你還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嘛,不管你有沒有罪,只要態度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張嘉貞一時腦短路,聽了張說的建議,老老實實地向唐玄宗請罪。沒想到唐玄宗正在氣頭上,連爭辯的機會都沒給,就將他打發到豳州任刺史去了,而張說則順利地頂替了他的位置。

張嘉貞這才恍然大悟,中套了!

第二年,張嘉貞回京述職,唐玄宗在中書省設宴招待宰相們,讓張嘉貞一起參加。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張嘉貞全然不給唐玄宗面子,當場謾罵張說。

別的幾位宰相實在看不下去了,連勸帶拉將張嘉貞弄出了宴席,而張說特別有涵養,該吃吃該喝喝,唐玄宗竟然沒動怒,權當看戲。

壓制宇文融,被暗箭傷身

扳倒張嘉貞之後,張說坐穩了老大的位置,心裡多少有點飄。張九齡提醒他:你要當心宇文融。張說滿不在乎:「狗鼠何能為。」

宇文融一怒之下,聯合同樣受到張說排擠的崔隱甫,以及御史中丞李林甫,四處尋找張說的小辮子。

結果,張說因為親信借著他的名義納賄、占卜吉凶而被投進監獄受審。

張說的弟弟為了救他,不惜當著唐玄宗的面割耳鳴冤,高力士又言,獄中張說「坐於草上,於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罰憂懼之甚」

唐玄宗心軟了,僅僅將他罷免宰相,沒做過多的懲罰。此後,張說先後供職於集仙殿、尚書左、右丞。

開元十八年(730年)正月,張說病逝,享年63歲。

這麼一看,張說這輩子似乎啥也沒做,就跟人「戰鬥」了,那麼他憑啥能當宰相?還被後人譽為「開元名相」?

張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張說的「戰鬥雞」屬性只是他性格的一個側影,以我個人的視角看,正是這些紛紛擾擾,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張說。

武緯文經

開元宰相中,文武兼備的宰相有好幾位,比如張嘉貞、蕭嵩、杜暹,但要論綜合能力,張說是毫無爭議的大拇哥。

自從被姚崇排擠出中樞後,張說擔任了三年幽州都督,開元七年又以并州都督兼任天兵軍大使。

開元八年,由於朔方大使王晙誅殺突厥降戶千餘人,引起突厥諸部的恐慌。為了給王晙擦屁股,張說只帶了二十多個隨從持節前往安撫,並冒著被殺的危險與突厥人同吃同住。

「吾肉非黃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是吾效死之秋也。」

張說置生死於度外,以誠心待人,終於感化了突厥九姓,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危機。

開元九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他勾結党項人攻陷蘭池六州。張說率一萬大軍出合河關,大敗康待賓,並成功招撫、安置了那些党項流散人員。

開元十年,康願子舉兵造反,並劫掠牧馬西渡黃河出塞。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俘虜三千人。

為了根除不安定因素,張說將那些居住在河曲六州的五萬降戶遷往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數年軍旅生涯,竟然將張說改造成了文武兼備的全才。擔任宰相後,他首先提出了裁剪邊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的改革措施。

事實上,隨著公田制的破產,開元時期的府兵制已經搞不下去了,同時府兵的戰鬥力銳減,逃兵現象屢屢發生。

面對唐玄宗的疑慮,張說拍著胸脯,用全家百餘口人擔保,這才讓唐玄宗朝的第一次兵制改革得以推行。

張說大刀闊斧,裁減了20萬邊軍,又募兵13萬代替府兵,這支隊伍就是後來的彍騎衛隊。

在延續姚崇以來的革新成果外,張說又大力推行科舉取士、頒布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大唐帝國的文治興起自此開始。

需要補充交代的是,科舉雖然自南北朝就開始,隋朝已經制度化,但它依然只是進仕的途徑之一,甚至談不上主流,蔭功、舉薦、任子的比例遠大於科舉。

文章領袖

張說本人是通過糊名科舉,以策論第一的優異成績步入仕途的,他文采出眾,執掌大唐文壇三十餘年,與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

張說這一輩子都沒離開過編撰工作,連在軍中任職時,唐玄宗都要讓他軍中修史。

擔任宰相期間,張說大量提拔文學之士,比如張九齡、賀知章、王灣,以及王維、孟浩然等。

歐陽修評價他說:「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力居多……善用人之長,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粉澤典章,成一王法。天子尊尚經術,開館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說倡之。」

文治先驅

前面我們一直講張說是「戰鬥雞」,其實他的戰鬥不全然是意氣用事,而是唐玄宗一朝執政理念的分歧——文吏之爭

開元宰相們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宇文融、李林甫為代表的「吏僚」,一類是以張說、張九齡為代表的「文僚」,還有一類就是以姚崇、宋璟為代表的綜合型官僚。

吏僚是指那些從基層一步一步打拚出來的官員,他們的起點通常很低,從吏員開始,因此實戰經驗很豐富,擅長複雜的官場人際關係,但文化水平普遍很低。

比如李林甫,因為經常念錯別字,別人譏笑為「弄獐(璋)宰相」、「杖(杕)杜宰相」。

文僚是指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官員,他們因為出眾的文化素養,起點非常高。但這些人往往也伴隨著自命清高,看不起吏僚。比如李林甫的那些綽號,都是拜文僚官員們所賜。

文吏之爭難免夾雜意氣的成分,但換個角度說,它也是帝國的人才制度之爭。吏僚的背後是蔭功、任子制度,它的最大受益人是豪門家族;而文僚的仰仗只有科舉,它給了平民百姓更多出人頭地的機會。

另外,文僚在施政方面的高度,也是吏僚難以企及的。

當然,文僚在實際操作層面往往難敵吏僚,比如李林甫,張九齡被他賣了都渾然不知。

再比如張說,最終被三個吏僚宇文融、崔隱甫和李林甫的暗箭所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06f9dbfa8f770ef1fa09669f0d18929.html